一种测量圆柱电池轴向导热系数与比热的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378952B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011180603.6

    申请日:2020-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圆柱电池轴向导热系数与比热的方法:选取同型号圆柱电池若干,等分为上下两组;两组圆柱电池相对放置,待测圆柱电池位于中心,剩余圆柱电池均匀分布在四周,圆柱电池间设有膜式加热器,所述上/下待测圆柱电池的正负极端面或端面边缘分别贴敷热电偶;用套筒将圆柱电池固定后用绝热壳体进行包裹,并从套筒中引出膜式加热器和热电偶的连接线,分别与直流电源和数据采集仪相连接;温控箱设定初始温度,将绝热壳体包裹的圆柱电池在温控箱中静置一段时间后,通过膜式加热器给圆柱电池加热,并将温度数据传输至数据采集仪;计算上待测圆柱电池和下待测圆柱电池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并取平均值作为平均导热系数和平均比热。

    基于内阻测试的动力电池瞬态产热率的测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25327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571217.8

    申请日:2021-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内阻测试的动力电池瞬态产热率的测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不同影响参数下测量电池的过电位与温熵系数;获取不同影响参数对应的电池产热率;基于不同影响参数对应的电池产热率拟合获取关于温度、放电倍率和放电深度的三阶瞬态产热率模型;根据车辆行驶的实时功率计算电池放电倍率,并结合即时温度和即时放电深度,且带入三阶瞬态产热率模型计算获得车辆动力电池瞬态产热率。上述基于内阻测试的动力电池瞬态产热率的测算方法,采用统计学混合水平全阵列正交实验并进行响应曲面法拟合获取连续可导的三阶拟合函数,提升了电池内阻与产热率模型的拟合精度和适用性,可以准确估算动态工况下电池瞬态产热率。

    基于车辆行驶工况的动力电池瞬态产热率的测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25324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571229.0

    申请日:2021-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车辆行驶工况的动力电池瞬态产热率的测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不同工况因素下测量电池的过电位与温熵系数;获取不同工况因素对应的电池产热率;基于不同工况因素对应的电池产热率拟合获取关于温度、充放电倍率和放电深度的三阶瞬态产热率模型;根据车辆行驶的实时功率计算电池充放电倍率,并结合即时温度和即时放电深度,且带入三阶瞬态产热率模型计算获得车辆动力电池瞬态产热率。上述基于车辆行驶工况的动力电池瞬态产热率的测算方法,采用拟合获取连续可导的三阶拟合函数,大大提升了产热率模型的拟合精度和在线适用性,测量费用较低、工作量较小并能够在车辆行驶工况下实时估算车辆动力电池瞬态产热率。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均温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085944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441091.5

    申请日:2019-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液冷均温装置,包括安装在动力电池下方的冷却板;冷却板由下向上依次包括集流板、导板及顶板,顶板与动力电池连接;集流板与导板间设有隔栅,隔栅将集流板与导板间的空间分隔成相互独立的进液室与出液室,集流板对应进液室和出液室的位置分别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导板对应进液室与出液室的位置上分别开有射流孔和出流孔,至少一个射流孔的中心与动力电池的中心轴对齐;用于冷却动力电池的冷却液经进液口进入进液室后由射流孔射到顶板上以吸收动力电池上的热量,再经出流孔流入出液室,最后由出液口流出。本发明冷却板设计独特,能够显著降低沿程加热效应和温差;装置的机械性能好,抗冲击能力强。

    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电池模组热管理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374162B

    公开(公告)日:2019-04-30

    申请号:CN201610944434.6

    申请日:2016-11-02

    Abstract: 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电池模组热管理方法及装置,电池包箱体内部,由电池模组‑导热体‑半导体热电组件‑液体导热通道形成的导热通路内,所述电池模组热管理方法包括两种工作模式:在高温环境下执行制冷模式,半导体热电组件上部温度下降至环境温度以下,成为制冷面,半导体热电组件下部温度上升,成为散热面,产生的热量通过液体导热通道携带排出;在低温环境下执行加热模式,半导体热电组件上部温度上升,成为加热面,通过导热体热传导将电池模组温度加热以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同时半导体热电组件下部温度下降,成为吸热面。本方法及装置集制冷、加热于一体,结构紧凑、换热高效,能够保证电池始终在最佳温度环境中工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无损稳态导热率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918580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0399999.X

    申请日:2018-04-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损稳态导热率测量方法,包括:1、对于块状材料,利用加热源通过点加热的方式加热样品的表面,对于薄膜材料,利用区域加热方式加热样品和某种已知导热率的对比材料;2、当样品达到热稳态时,对于块状材料,通过测量样品加热表面任意一点的温度变化或者任意两点的温度差来表征样品表面的温度场,对于薄膜材料,通过测量样品和对比材料加热区域中任意一点的温度变化来表征;3、通过样品的导热率与样品表面的温度场的物理模型得到样品的导热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实现样品同侧加热和探测,可应用于无损测量;2.简化样品制备和测量装置,缩短测量时长;3.环境影响小,可在多种环境下测量导热率。

    一种机械运输式双层立体停车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6939716A

    公开(公告)日:2017-07-11

    申请号:CN201710107100.8

    申请日:2017-02-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H6/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运输式双层立体停车设备,包括固定停车架和移动升降架,固定停车架包括立柱、横梁和底座,移动升降架由升降单元和轮系单元组成,升降单元包括一级升降单元和二级升降单元,一级升降单元包括剪叉机构、驱动剪叉机构升降的液压缸、设于剪叉机构上部的一级支撑架,剪叉机构下部与底板连接,轮系单元设于底板下部,二级升降单元通过支撑杆设于一级支撑架上,二级升降单元包括二级支撑架以及驱动二级支撑架升降的液压缸。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双层机械立体停车场,通过移动升降架实现双层停车,装置传动部件少,结构简单,面积利用率高;设备使用灵活、结构简单、经济实惠,适合于不同地形。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742753A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610144883.2

    申请日:2016-03-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属于动力电池领域。一种电池包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电池包的电池单体外设置有包裹电池的导热套筒,所述导热套筒和具有热传输功能的导热管路相连接,通过导热管路的热传输,对电池包的电池实现热交换。应用本电池包热管理方法进行热管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管路和与导热管路固接的导热套筒,所述导热套筒包裹在电池包的电池单体外,导热套筒的内部和电池的外部尺寸配合,导热套筒外侧固接在导热管路上,所述导热管路通过热传输将电池产生的热量传导出去,对电池包的电池实现热交换。本发明提高了温度调节的效果,又加强了电池和热管理装置的机械性能,还轻便易组装。

    一种三维芯片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77613B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010501441.5

    申请日:2020-06-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芯片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封装结构包括:封装基板;三维堆叠芯片组件,包括第一芯片组件及第二芯片组件,第一芯片组件的尺寸大于第二芯片组件的尺寸;热桥结构,形成于第一芯片组件上,与第二芯片组件间具有间距;散热盖组件,形成于封装基板上,热桥结构、第一芯片组件与散热盖组件之间热导通。本发明通过引入热桥结构,形成导热通路,有利于三维堆叠芯片的散热,大幅度降低底部芯片的散热热阻和温度。本发明的设计,还可以降低第一芯片的温差,从而能够大幅度降低热应力。热桥结构分担了原本施加到三维堆叠芯片上的散热器等的压力,从而使得封装受力更为均匀,结构更加稳定。本发明工艺简单,基本不影响现有的封装工艺流程和制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