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及其液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751547A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210251258.X

    申请日:2012-07-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液冷系统,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及多个冷却单元,多个所述冷却单元呈多层分布,各个所述冷却单元设置有与所述进液管相连通的进液口及与所述出液管相连通的出液口。本发明所提供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结构简单,可以解决集成规模较大的动力电池系统的冷却问题,保证动力电池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包括上述的动力电池液冷系统。

    一种电池箱体的吊带装置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07240A

    公开(公告)日:2010-05-12

    申请号:CN200910191308.8

    申请日:2009-10-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箱体的吊带装置,包括吊带、吊钩组件和吊钩支座组件,所述吊钩支座组件固定在电池箱体左右侧壁上,吊钩组件装配在吊钩支座组件中,吊带连接在吊钩组件上;所述吊钩支座组件包括吊钩支座和限位挡块,所述吊钩组件包括吊钩、弹簧、可伸缩顶柱、固定螺柱和吊带连接块,所述吊带穿过吊带连接块上部的横向槽口,与吊带连接块连接固定。本吊带装置是一个可拆卸,可自锁的吊钩吊带结构。吊带可与电池系统分离,作为汽车总装车间的一个设备,提高利用率。同时吊钩支座上设计限位挡块,吊带上的吊钩在自身重力下无法脱落,提高在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工艺性。吊钩与挡块的接触为球面接触,只需施加很小的力即可将吊带推出或拉入。

    一种动力电池包支承固定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2210539U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1120323905.4

    申请日:2011-08-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包支承固定结构,包括平行布置的电池包箱体前横梁、电池包箱体横梁以及由电池固定装置夹紧固定电池组而形成的电池包。所述电池包通过电池固定装置两侧的翻边搭在电池包箱体前横梁和电池包箱体横梁上,并由螺栓固定;所述两横梁之间的距离小于电池组的短边的长度,电池组的长边直接落在电池包箱体的前横梁和电池包箱体横梁上。该支承固定方式省去了传统支承方式底部的支承梁,只需借用箱体上的两个横梁,减少了制造过程中冗繁的工序和材料成本,保证了对电池组的支承,增加了电池组的有效进风面积,更有利于电池通风散热。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包的接线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2231082U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120367640.8

    申请日:2011-09-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包的接线结构,包括设在电池包框体内的若干个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相互串联;电池包总正出线处位于电池包框体的左侧的上部,电池包总负出线处位于电池包框体右侧的中部,手动开关位于电池包框体的左侧的中部,该手动开关的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分别连接在相互串联的电池单体之间;从电池总正出线处到电池手动开关的第一接线端为前一半电池单体,从电池手动开关的第二接线端到总负出线处为另后一半电池单体。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电池单体的排列方式,避开障碍物,在需要的两个位置出线,同时兼顾到手动开关接于电池包的中点,特别适用于电池包这种在整车上的出线位置有苛刻要求的场合。

    一种混合动力用镍氢动力电池系统外部散热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1800485U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1020502621.7

    申请日:2010-08-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混合动力用镍氢动力电池系统外部散热结构,其包括动力电池,在动力电池的一端设置有带冷却系统进风口的散热系统进风连接件,冷却系统进风口与动力电池的内部空间相通,开口在散热系统进风连接件上方;在动力电池的另一端设置有散热系统出风连接件,其侧面连接散热系统出风导管,散热系统出风导管与动力电池的内部空间相通,通过散热系统出风导管连接散热系统风机,散热系统风机的出风再与散热系统出风口连接。本结构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电池外部散热系统并实现电池系统散热均匀性,有利于增加整车空间利用性和散热系统集成性。

    一种电池冷却板
    1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071191U

    公开(公告)日:2013-07-17

    申请号:CN201220553370.4

    申请日:2012-10-25

    Inventor: 杨圣 刘波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板,包括:由硬质材料构成的冷却板本体;冷却板本体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冷却板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条供流体流过的冷却通道,进液口、出液口与冷却通道相连通。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冷却板,通过流经电池冷却板上的冷却通道的温度较低的流体与电池进行热交换来对电池降温,本申请中电池冷却板与电池充分接触,能够快速有效的对温度较高的电池降温。

    圆形电池温测系统及其温度传感器的固定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2372264U

    公开(公告)日:2012-08-08

    申请号:CN201120474129.8

    申请日:2011-11-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度传感器的固定装置,用于将温度传感器的线束固定在圆形电池上,包括:顶部热缩管和与所述线束位于所述圆形电池的同侧的温度传感器座;该温度传感器座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固定相连的顶座;所述底座的底面为圆弧面,其与所述圆形电池相贴合;所述顶座位于所述底座顶部的一端,所述顶部热缩管套设于所述圆形电池、线束和顶座的外侧并与三者相贴合,且所述顶座上设有固定孔,该固定孔与所述线束的温度探头相过盈配合。上述温度传感器的固定装置,使得温度传感器的测量位置不易发生改变,进而提高了温度传感器测量圆形电池的使用温度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温度传感器的固定装置的圆形电池温测系统。

    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

    公开(公告)号:CN204441346U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420863479.7

    申请日:2014-12-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框架,包括模组固定上框、模组固定下框和连接固定支架;所述模组固定上框与模组固定下框分别设有与模组连接安装的孔,所述连接固定支架上设有与模组固定上、下框连接安装的孔以及与电池箱体安装固定的孔,模组固定上框与模组固定下框之间形成放置电池模组的空间,连接固定支架从两侧连接模组固定上框和模组固定下框,并将电池模组及框架整体固定到电池箱体上。本实用新型具有针对不同电池系统空间要求的多适应性,在紧凑的空间条件下,可根据具体的空间情况调整模组固定的方向,充分利用给定的空间。

    一种电池模组的固定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3134883U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20074579.7

    申请日:2013-02-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的固定装置,包括底部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一模组固定件(3)、第二模组固定件(4)和端部固定结构,所述第一模组固定件(3)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模组固定件(4)的端部通过两个相对平行的所述端部固定结构相连接,所述端部固定结构与所述底部限位结构固定,所述第一模组固定件(3)和所述第二模组固定件(4)均与所述电池模组(1)上表面和侧面相贴合。该固定装置通过将第一模组固定件(3)和第二模组固定件(4)的宽度均延伸至电池模组(1)的端部,满足了电池模组(1)的耐振动性能的要求;同时,第一模组固定件(3)和第二模组固定件(4)通过端部固定结构连接,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制造成本较低。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及其密封结构与一种汽车

    公开(公告)号:CN205609586U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620221310.0

    申请日:2016-03-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系统的密封结构,用于密封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缝隙,包括上壳体翻边、下壳体翻边以及用于连接固定上壳体翻边和下壳体翻边的螺栓紧固件,上壳体翻边和下壳体翻边之间设有密封垫和限位块。本方案利用密封垫的挤压变形与上下壳体翻边紧密贴合的原理进行密封,同时,利用限位块有效限制上壳体翻边和下壳体翻边的最小间隙,保证对密封垫的压缩量的控制,保证密封垫不会发生塑性变形。本方案解决了动力电池系统中密封性能难以保证的技术难题,通过改变不同规格的限位块还可以实现与不同型号的密封垫的适配,可满足IP67及更高等级的防护要求。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密封结构的动力电池系统以及一种汽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