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机体及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19353118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93324.3

    申请日:2024-10-2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机体及发动机,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包括两侧具有多个缸孔的缸体;两侧缸孔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机油冷却器的冷却腔,冷却腔具有主进液口,机油冷却器与冷却腔内壁之间形成冷却液流通的流体通道;冷却腔的一侧围绕缸孔外周开设有与冷却腔相连通的第一水套腔;冷却腔的另一侧围绕缸孔外周开设有与冷却腔相连通的第二水套腔;省略了布水腔的布置,实现无布水腔设计,能够降低机体以及发动机整机的重量,增强砂芯强度和稳定性,提高铸造工艺性;实现冷却结构的内置,从而改善水套流速和各缸之间水流量的均匀性,强制缸孔周向均匀冷却。

    一种气道结构、气缸盖及米勒型线的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16378844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655017.X

    申请日:2023-06-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道结构、气缸盖及米勒型线的发动机,包括设置于气缸盖的进气侧的进气道及与进气道匹配的进气门,设置于气缸盖的排气侧的排气道及排气侧棚顶,其中,进气门的进气门杆的轴线相对气缸盖的装配底面的倾斜角度为a1,进气门的进气门盘的回转锥面相对进气门杆的轴线的夹角为a2,排气侧棚顶所在平面与气缸盖的装配底面所呈夹角为a3,进气道靠近其进气喉口的下导流面相对装配底面呈倾斜下冲布置,且下导流面相对装配底面的倾斜角度为a4;气道结构满足:a3‑3°≤a1‑a2≤a3+3°;和/或,a4‑3°≤a1‑a2≤a4+3°。该气道结构,能够提高进气效率和滚流比。

    一种气门杆密封套、气门及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12627928B

    公开(公告)日:2022-04-26

    申请号:CN202011450734.1

    申请日:2020-12-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领域,公开一种气门杆密封套、气门及发动机。一种气门杆密封套,用于密封气门中的气门杆,包括:筒状骨架和与骨架连接的弹性密封体,且弹性密封体的内部具有与骨架内部连通的密封腔,用于安装气门杆;弹性密封体一端探出骨架形成第一密封部,第一密封部背离骨架一端设有第一密封唇口,用于与气门杆过盈配合;第一密封部外侧设有卡槽,卡槽内安装有卡环,且第一密封部内侧与卡槽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密封唇口,且第二密封唇口位于第一密封唇口和骨架之间,用于与气门杆过盈配合。因此,上述气门杆密封套通过第一密封唇口和第二密封唇口配合,可以实现发动机在低负荷时漏油量少,高负荷时漏油量大的目的。

    一种发动机缸盖以及发动机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552884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410046566.1

    申请日:2024-0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盖以及发动机,发动机缸盖包括与同一个气缸连通的两个排气道及两个进气道,经过气缸的轴线且沿进气道至排气道方向延伸的平面为气缸的纵向对称面,与同一个气缸连通的两个排气道关于纵向对称面对称设置,同时与同一个气缸连通的两个排气道之间设置有水套。上述发动机缸盖将与同一个气缸连接的两个排气道关于纵向对称面对称设置,并在与同一个气缸连接的两个排气道之间设置水套,以减少排气道向两者之间的装配孔的热量传递,避免该装配孔中的螺栓失效,影响发动机缸盖与发动机机体之间的连接稳固,同时对称布置的排气道可以使两个排气道排气均匀,从而有助于改善排气性能,进而改善发动机性能。

    一种气道结构、气缸盖及米勒型线的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16378844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655017.X

    申请日:2023-06-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道结构、气缸盖及米勒型线的发动机,包括设置于气缸盖的进气侧的进气道及与进气道匹配的进气门,设置于气缸盖的排气侧的排气道及排气侧棚顶,其中,进气门的进气门杆的轴线相对气缸盖的装配底面的倾斜角度为a1,进气门的进气门盘的回转锥面相对进气门杆的轴线的夹角为a2,排气侧棚顶所在平面与气缸盖的装配底面所呈夹角为a3,进气道靠近其进气喉口的下导流面相对装配底面呈倾斜下冲布置,且下导流面相对装配底面的倾斜角度为a4;气道结构满足:a3‑3°≤a1‑a2≤a3+3°;和/或,a4‑3°≤a1‑a2≤a4+3°。该气道结构,能够提高进气效率和滚流比。

    一种燃烧室、发动机以及燃烧室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78814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668256.9

    申请日:2023-06-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烧室、发动机以及燃烧室的设计方法,该燃烧室的底面包括活塞顶面,活塞顶面包括进气侧活塞挤流面、排气侧活塞挤流面及进排气间活塞挤流面,排气侧活塞挤流面高于进气侧活塞挤流面,进排气间活塞挤流面为拱形面;燃烧室的顶面包括位于缸盖的底部的蓬顶结构、位于蓬顶结构的排气侧的挤流凹槽、位于蓬顶结构的进气侧的进气侧缸盖挤流面及蓬顶结构两侧的进排气间缸盖挤流面,挤流凹槽朝向活塞的表面为排气侧缸盖挤流面;上述燃烧室采用了活塞局部嵌入缸盖的挤流结构,并且使活塞顶面形状与缸盖的底部形状相适配,这样可以在保持挤流区域较大,具有足够挤流比的同时,减小气流的遮挡区,保证进排气流量,达到高进排气流通性的目的。

    一种叶片风速仪标定装置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738672B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259341.3

    申请日:2019-04-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叶片风速仪标定装置,包括外套筒、端盖、旋转轴、锁紧机构、连接框架、导流片、外槽轮,外套筒用于形成进气腔体,端盖用于封堵外套筒的上端口以及支撑旋转轴等部件,导流片可在旋转轴的带动下调整进气角度。本方案工作原理为:启动试验设备,依次调整旋转轴的旋转角度,对应不同的进气角度,等待各个传感器所测数据稳定后,记录各个传感器数据,统计出各个角度下的涡流比数据,并与标准涡流比数据进行对比,用于评估当前叶片风速仪的测试精度。本方案利用外槽轮和连接框架以及可旋转导流片的组合联动机构,实现了可变进气导向,可以进行多个涡流比的标定以及正反涡流比的标定。

    发动机通风系统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16157775U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121945373.8

    申请日:2021-08-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通风系统及发动机。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动机通风系统包括气缸盖和机体,气缸盖的顶端具有凹槽,凹槽的一侧的底端设有推杆孔组和凸台组,推杆孔组和凸台组间隔设置,凸台组包括若干凸台,若干凸台的内部均具有窜气孔,机体位于气缸盖的底端。通过使用本技术方案中的发动机通风系统,采用凸台组和推杆孔组组合的结构方式,推杆孔组既能够用于回油,又能够用于窜气,而凸台组的作用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高度,机油不能通过凸台组流回油底壳,只用来窜气,防止回油和窜气反向相冲,避免回油不畅,同时降低窜气含油量,本实用新型将窜气与回油分开,降低窜气中的含油量,提高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

    密封设备、凸轮轴顶置式发动机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14533281U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20016749.0

    申请日:2021-01-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密封设备、凸轮轴顶置式发动机及车辆,该密封设备包括气缸盖罩、密封装置、密封条;密封装置包括密封块,密封块的两边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第一限位块用于与工艺孔一侧止推面贴合,第二限位块用于与工艺孔令一侧限位槽卡接;密封块包括密封平面和密封弧面;密封弧面位于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用于与工艺孔的内表面贴合;密封平面用于与齿轮室的顶部平面拼接以构成第一平面;气缸盖罩具有用于与第一平面贴合的第二平面。由于密封条设置于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所受压强均匀,不会出现变形或损坏的现象,保障了齿轮室的工艺孔的密封性,从而避免了齿轮室漏油现象的发生。

    一种气门导管及气门导管总成

    公开(公告)号:CN214533108U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022827495.9

    申请日:2020-11-3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气门导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门导管及气门导管总成。气门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具有用于与气门杆密封套连接的第一端、以及用于与缸盖连接的第二端;其中,在所述气门导管除第二端以外的部分设置有多个导油槽,多个所述导油槽沿所述导管本体的延伸方向分布。本申请中的气门导管中设置有多个导油槽,且多个导油槽沿导管本体的延伸方向分布,以提高气门导管中的润滑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