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
    1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394453B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1810116465.1

    申请日:2018-02-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增大二次碰撞时的冲击的吸收量的总量并且能够设定适当的冲击负载的转向装置。在上轴套(7)的柱轴方向X的一端连接有转向操纵部件(2)。下轴套(8)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外嵌于上轴套的柱轴方向(X)上的另一端。下轴套(8)通过固定于车体(13)的支承部件(17)支承。在二次碰撞时,通过第一滑动部件(40)相对于上轴套(7)进行第一相对滑动而产生第一阻力,通过在柱轴方向(X)与第一滑动部件(40)一体移动的第二滑动部件(50)相对于支承部件(17)以及下轴套(8)进行第二相对滑动而产生第二阻力。

    转向系统
    12.
    发明公开
    转向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3264102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183605.9

    申请日:2021-02-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1),其包括上部护套(3)、下部护套(4)、支承件(2)、锁定机构(5)和减震器(6)。支承件(2)支承下部护套(4)。锁定机构(5)切换伸缩调节的限制和限制的终止。上部护套(3)包括突出的止挡部(31),该止挡部(31)构造成限定上部护套(3)在伸缩行程范围的一个端点处的位置。锁定机构(5)包括开闭部分(70),该开闭部分(70)构造成在伸缩调节的限制被终止时进入止挡部(31)的路径,并且该开闭部分(70)构造成在伸缩调节被限制时打开止挡部(31)的路径。

    转向系统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82085B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1710071055.5

    申请日:2017-02-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柱外壳(3),该转向柱外壳包括上外壳(7)和下外壳(8);接合构件(42);保持构件(70);以及缓冲构件(80),该缓冲构件由保持构件保持并且在上外壳移位至一个滑动端部时沿接触方向接触接合构件。保持构件(70)包括:支承表面(70b),该支承表面支承缓冲构件;成对的保持部(73),所述成对的保持部沿上外壳的周向方向分别设置在缓冲构件的两侧并且保持缓冲构件朝向支承表面;以及限制部(74),该限制部构造成与缓冲构件的位于与接触方向反向的相反方向所指向的那一侧的端部(80d)接合以限制缓冲构件沿该相反方向的运动。

    转向装置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818852B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610037568.X

    申请日:2016-0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转向装置。转向装置(1)具备:固定于上套(20)的被卡合部件(50)、被下套(2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卡合部件(52)、以及包括二次碰撞时与卡合部件(52)一体移动的可动部(71)并吸收二次碰撞时的冲击的冲击吸收部件(68)。被卡合部件(50)具有多个被卡合齿(49)。卡合部件(52)响应于操作部件(40)的操作而卡合于被卡合齿(49)。卡合部件(52)在二次碰撞时,从下套(21)脱离,以与被卡合齿(49)卡合的状态与上套(20)一起移动。

    转向装置
    1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691440B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510909609.5

    申请日:2015-12-10

    Abstract: 转向装置(1)包括:柱护套(4),其通过内护套(17)与收纳了内护套(17)的外护套(18)的沿轴向X的相对移动而能够沿轴向X伸缩;限制部件(40),其固定于外护套(18)而插通内护套(17)的插通孔(42);以及弹性部件(41),其固定于外护套(18)。在车辆碰撞时,若伴随着内护套(17)与外护套(18)的相对移动,通过内护套(17)的插通孔(42)的周边部(17D)将限制部件(40)剪断,则弹性部件(41)的前端部(41A)嵌入插通孔(42)。

    转向装置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107947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680005877.7

    申请日:2016-01-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84 B62D1/185 B62D1/19

    Abstract: 柱套管包括内套管、以及形成有狭缝而能够弹性地缩径的筒状的外套管。夹持机构通过夹持外套管的一对被夹持部,而将内套管以无法沿轴向X移动的方式夹持于外套管。狭缝从形成于外套管的套管端的开口端到达配置于轴向的规定位置的关闭端。狭缝在开口端与关闭端之间包括沿周向呈波状地曲折的曲折部。

    转向装置以及齿部件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394648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0605658.4

    申请日:2016-07-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以及齿部件。对于转向装置而言,能够与上护套一体移动的一对第一齿列由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齿向并在轴向上以节距并列的多个第一齿构成。另外,通过加压成形而成形的齿部件包括在被下护套支承的主体部中相互平行地延伸一对侧面分别设置的一对第二齿。根据用于对柱护套的伸缩进行限制的操作部件的操作,一对第二齿与第一齿列啮合。一对第二齿齿顶以比规定的节距小的距离相互错开。

    转向装置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004984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186919.3

    申请日:2016-03-29

    Abstract: 第二齿形成部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述第一部分被能够在管柱轴方向X上移动的支点旋转支承,上述第二部分形成有与第一齿啮合的第二齿,该第一齿与上套筒一体移动。在相对于与管柱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上引导第二部分的引导机构包括支承于下套筒的导轴和由设置于第二部分并沿倾斜方向延伸的长孔构成的引导孔。引导孔的第二端部配置在正交方向上比第一端部更远离第二齿且在比第一端部更靠管柱轴方向的上方。

    转向系统
    1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376967B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1911155954.9

    申请日:2019-1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系统,该转向系统包括杆构件(120)、壳体(130)和夹持构件(140)。壳体(130)具有夹持缝(132)并且包括突出以便将夹持缝(132)夹置在它们之间的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和第二夹持件接纳部分(136)。夹持构件(140)包括固定凸轮(144)、夹持轴(141)、旋转凸轮(145)和夹持杆(143)。固定凸轮(144)从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的外侧配装在第一夹持件接纳部分(133)中。固定凸轮(144)具有与第一轴线同轴地延伸穿过固定凸轮(144)的第三通孔(147)。第三通孔(147)在靠近旋转凸轮(145)的第一部分处具有小直径部分(148),并且在远离旋转凸轮(145)的第二部分处具有直径比小直径部分(148)的直径大的大直径部分(149)。

    转向柱装置
    20.
    发明公开
    转向柱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3264101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183375.6

    申请日:2021-02-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柱装置,该转向柱装置包括内管(120)、壳体(130)和所构造的锁定机构(150)。锁定机构(150)包括第一接合构件(151)、第二接合构件(152)、第一推压构件(153)、第二推压构件(154)、凸轮构件(155)和操作杆(156),凸轮构件(155)构造成围绕在排列有第一推压构件(153)和第二推压构件(154)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使得用作从动件的第二推压构件(154)在排列有第一推压构件(153)和第二推压构件(154)的方向上移动,以改变第一推压构件(153)的推压力与第二推压构件(154)的推压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操作杆(156)构造成操作凸轮构件(155)。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