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66790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474807.2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调节容值的低电感电容器,包括:至少1个电容芯子、至少1个母排、绝缘罩、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其中,电容器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通过增加或减少电容芯子的数量来灵活地调节其容值大小;通过改变电容芯子布局及母排结构,使得母排中的电流流向与电容芯子中的电流流向在局部区域形成相反的电流回路。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解决针对不同电机控制器及不同的工况下所需直流母线电容器的容值也不尽相同及电容器存在较大的电感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053919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914855.4
申请日:2023-07-25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永磁电机噪声成分可视化方法和系统,本发明在波束形成声成像的基础上结合等角度重采样、聚焦波束形成、阶次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能够给出永磁电机各部位的噪声分布情况,其本质是聚类分析的点集,每个点均包含声压级信息和频率信息,将其与电机侧剖图进行图像融合和区域定位,给出电机内部各个噪声较大结构的声压级图,通过图像进行贡献度分析,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定转速工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直观展现永磁电机各结构噪声成分的变化趋势,实现电机各结构趋于与阶次分析结果的对应,便于后续优化,阶次分级准确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
公开(公告)号:CN117031102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785446.9
申请日:2023-06-29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外部动载荷及工况的电机轴电流测试设备和方法,包括:绝缘平台支架,分别连接支撑弹簧和激振器,用于对电机受到的外部激励振动进行模拟;被测电机,设置在绝缘平台支架上;具有调节转矩功能的涡流制动模块,与被测电机驱动端的主轴连接,用于模拟电机运行时驱动的负载;轴电流测量模块,通过测量导线与被测电机端盖的短路电流得到轴电流;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被测电机转速及转矩工况,通过控制激振器模拟外部动载荷,被测电机的负载转矩;测试模块,用于采集测试过程中的轴电流以及电机振动加速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模拟电机在动载荷及不同工况下对电机轴电流进行测试研究,贴近实际环境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067681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184018.0
申请日:2023-02-28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G01M17/013 , G06F18/213 , G06F18/24 , G06N3/08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列车车轮踏面故障诊断方法,所述方法包括:S1:采集不同转速下不同健康状态的列车车轮踏面在轮轨接触时的声学信号,构建数据集,并划定源域、目标域以及测试集、训练集;S2:构建列车车轮踏面故障诊断模型,将训练集输入到模型中,得到多尺度特征、样本类别概率,计算源域和目标域MMD特征差异损失、源域样本的分类损失;S3:计算损失和,并反向传播以更新模型参数;S4:反复迭代步骤S2~S3,直至损失小于约定损失值,或迭代次数达到要求次数,训练结束,得到训练好的TFECA‑MCNN故障诊断模型;S5:将测试集数据输入到训练好的TFECA‑MCNN模型中,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根据训练好的TFECA‑MCNN模型,输出故障诊断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399478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0209294.4
申请日:2020-03-23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G05B2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VR的轨道车辆电气智能维修支持系统,包括:故障数据库:分别与故障分析模块、VR故障库以及车辆控制系统中的智能检测终端连接,用于实时接收和存储车辆故障信息,并将车辆故障信息分别实时传输至故障分析模块和VR故障库;故障分析模块:与VR显示模块连接,用于根据车辆故障信息计算得到可能故障点及排序,并将排序结果发送至VR显示模块;VR故障库:与VR显示模块连接,用于根据车辆故障信息获取可能故障点的故障点三维VR模型,并将故障点三维VR模型发送至VR显示模块;VR显示模块:用于调用三维VR模型,并按照可能故障点的排序,按顺序显示故障点三维VR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检修效率和正确率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569451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825189.8
申请日:2021-07-21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G06F30/23 , G01M13/04 , G01M13/045 , G01M17/10 , G06F119/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列车轴箱轴承寿命预测及故障维修系统,包括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储存及融合模块、虚拟空间、寿命预测模块、真实维修环境感知模块和信息交互模块,其中,寿命预测模块通过物理空间里的数据信息建立寿命预测模型;虚拟空间模块建立数字孪生模型、MR故障维修指导单元和故障分析与信息匹配单元;真实维修环境感知模块采集物理维修空间维修环境的数据信息;虚实融合模块用于生成混合现实维修指导解决方案;信息交互模块进行故障数据交互,实现指导维修人员进行故障维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寿命预测及故障维修的准确性、降低维修成本、解决维修现场指导资源浪费和维修人员维修知识欠缺的技术难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399478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09294.4
申请日:2020-03-23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G05B2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VR的轨道车辆电气智能维修支持系统,包括:故障数据库:分别与故障分析模块、VR故障库以及车辆控制系统中的智能检测终端连接,用于实时接收和存储车辆故障信息,并将车辆故障信息分别实时传输至故障分析模块和VR故障库;故障分析模块:与VR显示模块连接,用于根据车辆故障信息计算得到可能故障点及排序,并将排序结果发送至VR显示模块;VR故障库:与VR显示模块连接,用于根据车辆故障信息获取可能故障点的故障点三维VR模型,并将故障点三维VR模型发送至VR显示模块;VR显示模块:用于调用三维VR模型,并按照可能故障点的排序,按顺序显示故障点三维VR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检修效率和正确率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766528A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510136655.6
申请日:2015-03-26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G09B2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9B23/18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回路排故实训设备,包括:仿真电气回路,用于仿真车辆的电气回路;故障设置挂箱,与仿真电气回路连接,用于施训者切断仿真电气回路中部分线路或元件以模拟车辆故障;电路测试面板,与仿真电气回路连接,用于受训者进行车辆故障的测试及排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仿真电气回路基于车辆的电气回路设计,可以仿真实际车辆的电气回路,故障设置挂箱可以模拟车辆故障,进而由受训者通过电路测试面板进行故障原因的查找。
-
公开(公告)号:CN119198105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197535.2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G01M15/12 , G01M17/007 , G06N3/0442 , G06F18/24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参数自适应动态阈值的旋转机械智能故障检测方法,包括:构建正常工作状态的样本特征数据集;通过预设的机理特征生成模型,生成虚拟故障样本;利用样本特征数据集对预设的LSTM‑AE网络模型进行训练,获取正常发动机数据的识别模型;利用正常发动机数据的识别模型,对预设的测试集进行识别,获取测试集的重构误差;其中,测试集包括:正常工作状态的样本特征数据和虚拟故障样本;将测试集的重构误差,与样本特征数据集的重构误差进行比较,若误差阈值超出预设的动态阈值;则判定振动信号为异常状态。本发明使得检测过程更加高效和可靠,显著降低了误报率和漏报率,为旋转机械的故障检测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7747296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410091759.9
申请日:2024-01-23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容器散热技术领域,一种环形电容器集成式散热装置,包括壳体内形成有环形结构的容纳腔;芯组布置在容纳腔内,芯组与容纳腔之间存在有容纳区间;第一散热回环,设置在容纳区间内,第一散热回环内填充有冷却液;第二散热回环,布置于壳体外,第二散热回环被配置为与第一散热回环配合分别于芯组的相对侧产生热交换;散流机构,与壳体远离第一散热回环和第二散热回环的一侧产生热交换,散流机构分别与第一散热回环和第二散热回环连通,第一散热回环和第二散热回环分别通过一对散流机构形成由进液端至出液端至少两个不同方向的循环通路。本发明能够在减少散热装置的体积占比的基础上,提高散热效果,实现环形电容器的高效散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