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芯片并行隔离放大器
    14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10717A

    公开(公告)日:2005-12-21

    申请号:CN200510040731.X

    申请日:2005-06-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并行光纤通信系统的单芯片并行隔离放大器,包括P型衬底,在P型衬底上至少设有2个放大器,在P型衬底上设有与放大器相应数量的N型区,在N型区内设有P阱,在P阱内设有高掺杂P区,高掺杂P区通过接触孔连接有金属内环,放大器位于金属内环围成的内部区域,在位于P阱之外的N型区上设有高掺杂N区,高掺杂N区通过接触孔连接有金属外环且使金属内环位于金属外环之内。本发明所涉及的单芯片CMOS工艺并行光接收放大器隔离结构不仅设计简单,同时可以满足单芯片并行光接收机对放大器之间隔离度的要求。

    8B/10B编码的实现装置
    14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561003A

    公开(公告)日:2005-01-05

    申请号:CN200410014297.3

    申请日:2004-03-1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8B/10B编码的实现装置,由三位负游程编码器、三位正游程编码器、五位负游程编码器、五位正游程编码器和D触发器组成,三位负游程编码器的Hin端口和三位正游程编码器的Hin端口相连,作为第一外部输入端口;三位负游程编码器的Gin端口和三位正游程编码器的Gin端口相连,作为第二外部输入端口;三位负游程编码器的Fin端口和三位正游程编码器的Fin端口相连,作为第三外部输入端口;三位负游程编码器的en4端口和三位正游程编码器的en4端口相连,作为内部输入,和与门的输出端相连,与门的两输入端分别与五位负游程编码器的Rd6b1端口和五位正游程编码器的Rd6b2端口相连,三位负游程编码器的ex0端口与五位负游程编码器的ex0端口相连。

    准推挽源极跟随器
    14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556586A

    公开(公告)日:2004-12-22

    申请号:CN200410013804.1

    申请日:2004-01-0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涉及模拟集成电路的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包括2对晶体管,第一对晶体管的栅极作为信号输入端,源极作为信号输出端,其漏极相连并共同接电源,其源极分别与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相接,该第二对晶体管的栅极被偏置在一参考电压上,在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上设有第三对晶体管且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三对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接,第二对晶体管与第三对晶体管的源极共同接地,第三对晶体管的栅极与漏极相互交叉连接。本发明提出的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在不增加电源功耗的前提下,利用电流重利用技术,即在信号下降沿,利用一部分电流在第三对晶体管产生跨导,形成动态下拉电流,使波形的边沿特性得到有效改善,相应地提高输出信号的摆率和幅度。

    时分复用可编程复接装置
    14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481093A

    公开(公告)日:2004-03-10

    申请号:CN02138214.X

    申请日:2002-09-0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王志功 赵文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提升系统数据传输速率的时分复用可编程复接装置,包括5级串联复接单元和可编程分频器,可编程分频器的时钟输出端连接于5级串联复接单元的数据采样控制端,该可编程分频器是分频比为N且分频时钟的占空比为1∶(N-1),N为2、3、4或5的可编程分频器,在可编程分频器上设有第1编程控制端和第2编程控制端,可编程分频器的时钟输入端与5级串联复接单元的时钟输入端相连接。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器件少,实现灵活,组合方便,用途广泛等优点,通过级联可实现除大于6的质数及该质数整倍数复级模式之外的所有复接模式。

    一种植入贴敷式神经电信号采集和功能电刺激电极阵列

    公开(公告)号:CN212038602U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1922382168.4

    申请日:2019-12-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入贴敷式神经电信号采集和功能电刺激电极阵列,包括电极板模块、电极引线模块、电极接口模块和电极固定模块,其中,电极板模块与电极引线模块电连接,电极接口模块与电极引线模块电连接,电极固定模块固定在电极引线模块上,并进一步将电极阵列固定在待测或待刺激部位。该电极阵列既可以用于脊髓电信号采集,又可用于对脊髓进行功能电刺激。并且通过按比例增大或缩小电极板的尺寸可以使该电极阵列适用于不同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该电极阵列具有与脊髓硬膜贴附紧密,触点多,易于采取脊髓电信号或对脊髓施加电刺激信号,易于固定等优点。(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电流注入式E类功率放大器

    公开(公告)号:CN209930210U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920593835.0

    申请日:2019-04-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流注入式E类功率放大器,包括:电流源、射频扼流圈、由共源共栅的两个NMOS管组成的开关电路,及辅助电流注入电路、无源匹配电路、负载电阻;所述开关电路根据输入开关信号电平高低来控制其中一个NMOS管的导通和关断,同时辅助注入电流电路在该MOS管关断时根据注入控制信号的高电平控制将直流输入电流同功率放大器产生的输出电流一并向负载电阻注入,同时根据泻放控制信号的低电平关闭泻放通路,及在该NMOS管导通时根据注入控制信号的低电平控制停止向注入电流,同时根据泻放控制信号的高电平打开泻放通路。本实用新型的功率提升采用外部注入方式,不打破传统E类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突破理论输出功率极限值。(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双负反馈前馈共栅结构的差分跨阻放大器电路

    公开(公告)号:CN205377794U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521077675.2

    申请日:2015-12-2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王蓉 范忱 王志功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负反馈前馈共栅结构的差分跨阻放大器电路,包括一对单元电路,所述一对单元电路的输入信号相反,对称连接设置;所述单元电路包括第一反馈环路、第二反馈环路和前馈环路。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负反馈环路降低等效输入电阻,进而可以减小对于前端光电探测器寄生电容的敏感度,从而提高整个跨阻放大器的工作带宽;且整个电路没有采用任何电感,因此集成度较高,具有成本低,功耗低,带宽高的优势。

    一种用于体内经络信号传递特性测试的同心圆电极

    公开(公告)号:CN202060770U

    公开(公告)日:2011-12-07

    申请号:CN201120072030.5

    申请日:2011-03-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体内经络信号传递特性测试的同心圆电极,包括电极接口、电极针体和电极尖端,电极针体和电极尖端均包括同心设置的电极内芯和电极导电套筒,电极内芯位于电极导电套筒的圆心处,并且电极内芯与电极导电套筒之间由绝缘套筒填充,电极针体的尾端与电极接口相配合,电极针体的顶端与电极尖端连接,所述的电极尖端呈圆锥体状。在使用该结构的同心圆电极进行激励与探测时,无方向性,并且电极内芯导电部分露出的面积小,电极的选择性高,并可以有效屏蔽外界信号干扰。

    人体体表经络信号探测电极

    公开(公告)号:CN201333036Y

    公开(公告)日:2009-10-28

    申请号:CN200920037961.4

    申请日:2009-01-1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人体体表经络信号探测电极,包括带状载体,在带状载体上设有探测电极且探测电极在带状载体上呈现阵列分布,探测电极包括金属针,金属针穿过带状载体,在金属针的一端设有用于接触人体体表的探测头。本实用新型可以非平面多点同时探测或激励,实现高速、高通量的测试。当电极固定好后,电极的相对位置及条件不变,保证了数据的稳定性,减小误差。这种电极阵列,可以使得电极与皮肤获得良好的接触。电极接触点与基底间所衬薄层弹性垫可以确保在体表不绝对平整的情况下较好的接触体表,并且基本保证各个电极点与皮肤间的接触条件一致。电极接触点与基底间所衬薄层垫圈可以方式防止电极点内陷进弹性垫影响电极与体表接触。

    单神经元及多神经元集群间神经信号传递特性探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1139562Y

    公开(公告)日:2008-10-29

    申请号:CN200720131008.7

    申请日:2007-12-1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单神经元及多神经元集群间神经信号传递特性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阵列分布的电极单元,该电极单元包括:激励电极和探测电极,在激励电极和探测电极上分别连接有激励控制开关和探测控制开关。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将使每个电极点的工作状态可控的同时,大幅度减小电极对外引出线的数目,克服了随着电极阵列数目的增加引出线数目受限制的弊端。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单个神经元胞体、树突与轴突等各结构之间和神经元集群之间信号传递特性的微观研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