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图像的中大型货物体积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86961B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1910237945.8

    申请日:2019-0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深度图像的中大型货物体积测量方法,包括步骤:S1:校准深度相机的景深参数;S2至S5:采集含有待测货两相邻面的三维点云场景图;S6:确定基准点云;S7:判断当前基座点云是否能完整复现待测货物表面,若否,进入步骤S8;若能,进入步骤S9;S8:将其他三维点云场景图拟合到基准点云,返回步骤S7;S9:进行降采样处理;S10:利用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对降采样处理后的深度图像进行图像分割;S11:计算被测货物的初始体积;S12:对初始体积进行校正,得到最终的体积;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对中大型的物流存储柜、货运集装箱等货物箱体的体积测量问题,易于实施和布置,测量快速准确,有效替代手工测量,提高了测量效率。

    基于深度图像的中大型货物体积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86961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237945.8

    申请日:2019-0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深度图像的中大型货物体积测量方法,包括步骤:S1:校准深度相机的景深参数;S2至S5:采集含有待测货两相邻面的三维点云场景图;S6:确定基准点云;S7:判断当前基座点云是否能完整复现待测货物表面,若否,进入步骤S8;若能,进入步骤S9;S8:将其他三维点云场景图拟合到基准点云,返回步骤S7;S9:进行降采样处理;S10:利用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对降采样处理后的深度图像进行图像分割;S11:计算被测货物的初始体积;S12:对初始体积进行校正,得到最终的体积;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对中大型的物流存储柜、货运集装箱等货物箱体的体积测量问题,易于实施和布置,测量快速准确,有效替代手工测量,提高了测量效率。

    基于虚拟道路载荷条件的制动器性能评价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352741A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510787956.5

    申请日:2015-1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17/0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虚拟道路载荷条件的制动器性能评价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a.构建虚拟现实平台,模拟汽车行驶时的工况,所述虚拟现实平台包括用于仿真模拟汽车驾驶的汽车动力学模型和用于模拟驾驶道路环境的道路模型;b.通过道路模型模拟不同的道路环境,采集对应环境下的汽车动力学模型输出的制动信号;c.通过所述制动信号,评价待测制动器的性能;本发明中的基于虚拟道路载荷条件的制动器性能评价方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汽车的制动器性能进行评价,使试验过程更加灵活,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大大简化了制动器台架试验流程,提高了试验的可操作性,大大提升了整个试验的效率,也对制动器的开发和测试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

    无人驾驶汽车线控制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407850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111343941.1

    申请日:2021-1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汽车线控制动装置,包括制动主缸、制动推杆及连接于制动推杆与动力输入端之间的传动组件,所述制动推杆通过内活塞与制动主缸配合形成活塞结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动力输入端连接的一级传动组件、连接于一级传动组件与制动推杆之间的二级传动组件,所述一级传动组件用于对动力输入端的输入转速进行降速和换向,所述二级传动组件用于接收一级传动组件的转速并将周向运动转化为轴向运动进而推动制动推杆的轴向运动推动内活塞使制动主缸内形成高压油。本发明能够达到更为高效稳定制动效果,在优化传统制动装置设计的基础上实现大功率传动,并保证产生较大的制动力矩以及制动过程中的良好制动平均减速度。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新能源汽车性能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89699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268431.6

    申请日:2021-0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新能源汽车性能评价方法,包括步骤:S1.采集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车辆参数并测试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得到性能测试结果;S2.对所述车辆参数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的参数;S3.构建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新能源汽车性能优化模型;S4.将所述处理后的参数输入到所述新能源汽车性能优化模型中得到新能源汽车的性能优化结果;S5.将所述性能优化结果作为评价标准,对所述性能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得到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评价结果。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新能源汽车性能评价方法,能够对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进行有效评价,评价效果好,可靠性强。

    一种立交匝道新型速度预警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349414A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910723735.X

    申请日:2019-08-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匝道速度预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立交匝道新型速度预警装置,包括提示板,所述提示板下方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焊接固定有固定底座,且所述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提示板的下表面中心处焊接固定,所述提示板的前表面中心处印刻有限速标识;通过在提示板上固定速度传感器,可以对匝道上所行驶的车辆进行速度的监测,当速度传感器监测到车辆发生超速后,会将超速信号发送给进行内部的PLC控制器,通过PLC控制器可以控制两个电动推杆的开启,通过两个电动推杆的运行,可以将警示板从放置槽中顶出,从而可以使装置进行动态变大,更容易吸引司机的目光,然后通过警示板上的超速标识提醒驾驶员所驾驶员的车辆已经超速。

    一种立交桥用警示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241753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910548829.8

    申请日:2019-06-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立交桥上的警示用具,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立交桥用警示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杆组件、叉形机构、警示组件和拉杆机构,本发明中的警示幕布平时处于高处并处于收卷状态,对立交桥上的危险区域进行警示,需要封路时,多个叉形机构会伸出,这时警示幕布也会随着多个叉形机构展开,对封路道路进行警示。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铰接座,底板的上端设置有铰接座;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支撑杆、底块、矩形长孔、顶固定座和紧固螺钉II,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块,支撑杆的下端铰接连接在铰接座上,支撑杆的上部设置有矩形长孔,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顶固定座,顶固定座上通过螺纹连接有紧固螺钉II。

    混合动力车机电耦合器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482160B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410734886.2

    申请日:2014-1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机电耦合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输出轴、固定于第一输入轴的壳体和传动连接于壳体、第二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耦合传动组件;所述耦合传动组件包括固定于壳体内的第一泵轮、固定于第二输入轴的第二泵轮和固定于输出轴并且与第一泵轮和第二泵轮相对设置的涡轮;本发明的混合动力车机电耦合器,采用双泵轮输入并用液力进行耦合,推动涡轮输出,这样就避免了现有机电耦合器在工作模式切换成的动力冲击,降低了动力协调控制的难度;耦合稳定性高,本发明通过在传统液力变矩器的结构上改进得到,可方便增扭变矩,集传统机电耦合器的耦合功能和传统的液力变矩器的变矩功能于一体。

    一种基于时空信息融合的双分支移动物体分割网络

    公开(公告)号:CN11805298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410132500.4

    申请日:2024-01-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时空信息融合的双分支移动物体分割网络,涉及分割网络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共同注意力机制和连续关键帧的时序信息,设计了一种双分支特征融合动态物体分割网络,双分支特征融合动态物体分割网络受视频目标分割任务启发,设计了一种由共同注意力机制和运动校正方法组成的外观—运动特征融合模块,通过动态调节特征权重及跨模态特征融合,增强动态物体外观特色,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数投票策略的后处理方法,基于点云体素化思想,将对应点云的语义信息映射到体素网格,使用多数投票策略选举权重最大的标签作为预测值,有效降低了回投影过程中产生的边界模糊以及误分类问题。

    基于Q-learning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34511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10917248.3

    申请日:2023-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Q‑learning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控制方法,包括:S1.采集车辆当前状态信息;S2.确定车辆需求功率;S3.基于车辆当前状态信息以及车辆需求功率,采用Q‑learning算法求解最优的电池加热功率和最优的乘员舱加热功率;S4.通过最优的电池加热功率和最优的乘员舱加热功率分别对电池以及乘员舱进行加热。本发明能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实时调整热管理控制,将集成热管理系统的温度控制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