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506856A
公开(公告)日:2012-06-20
申请号:CN201110354350.4
申请日:2011-11-10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钟红军 , 卢欣 , 黄江川 , 王晓磊 , 李春江 , 赵春晖 , 黄欣 , 李晓 , 高文文 , 李玉明 , 刘达 , 郑然 , 程会艳 , 王晓燕 , 李春艳 , 余成武 , 刘婧 , 梁士通 , 钟俊 , 鹿瑞 , 郭兵 , 叶东东 , 王飞 , 孙越 , 沈娟
Abstract: 一种提高APS星敏感器灵敏度的方法,所述星敏感器采用基于CMOS工艺的APS芯片作为图像传感器,步骤:(1)根据恒星的光信号在APS星敏感器中的光电转换传递路径,建立基于光学系统、APS工作电路的星点辐射能量传递模型,确定APS图像传感器的量子效率、填充因子、积分时间,确定光学系统的通光孔径、透过率、中心波长,并选择满足要求的光学系统;(2)利用上述量子效率、填充因子,选择APS图像传感器,并根据积分时间,确定APS图像传感器的驱动时序;(3)根据建立的基于光学系统、APS工作电路的星点辐射能量传递模型中的电源及电路噪声的要求,设计APS工作电路;(4)对恒星进行成像,并提取恒星坐标,并最终输出APS星敏感器相对于惯性空间的姿态。
-
公开(公告)号:CN101236086B
公开(公告)日:2010-08-11
申请号:CN200810057339.X
申请日:2008-01-31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紫外月球敏感器输出数据评价与判断方法,对紫外月球敏感器输出的月球图像判断图像亮暗程度,比较图像中暗灰度像素所占比例与预设比例阈值的大小,若前者大于后者则认为图像过暗,将数据品质等级设最低级,否则判断图像是否出现强杂光,若出现将数据品质等级设最低级,否则判读图像中月球有效边缘长度,若有效边缘长度小于预设值,则认为弧段过短将数据品质等级设最低级,否则根据月球边缘弧长与拟和误差进行数据品质分级计算。数据判断方法将已设置等级的数据根据阈值选择有效数据,并将有效数据根据品质等级设置应用权重系数,本发明对当前目标情况与计算进行量化评价与判断,有效避免紫外月球敏感器有误数据对系统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0585333C
公开(公告)日:2010-01-27
申请号:CN200810057337.0
申请日:2008-01-31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奔月段基于紫外敏感器、星敏感器的自主轨道估计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对紫外敏感器拍摄的图像进行分割,根据分割后目标几何特点判断所拍摄图像内是否存在地球或月球,若无地球或月球,则不具备实现自主轨道估计的条件,等待下次拍摄的图像;否则,进行地球、月球的识别,判断地球与月球是否在同一张图像内,若二者不在同一张图像内,则转步骤(2),否则转步骤(3);(2)根据星敏感器输出的惯性姿态数据,紫外敏感器输出的半张角、月球矢量或地球矢量进行轨道估计;(3)仅根据紫外敏感器的测量值进行轨道估计,或根据紫外敏感器的测量值和星敏感器的输出值进行轨道估计。
-
公开(公告)号:CN100530019C
公开(公告)日:2009-08-19
申请号:CN200710301746.6
申请日:2007-12-26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绕月卫星双轴天线对地指向控制方法,首先根据地面向星上注入的地球星历信息和赤道惯性系到卫星轨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计算任一时刻地球在卫星轨道坐标系的星历;然后根据计算出的星历计算卫星可见地球区域,并在可见区域内计算卫星指向地心的矢量在卫星轨道坐标系中的指向;对卫星指向地心的矢量在卫星轨道坐标系中的指向进行补偿计算,得到卫星指向地心的矢量在卫星本体坐标系中的指向;根据卫星指向地心的矢量在卫星本体坐标系中的指向计算出天线目标角度,对天线零位偏差进行补偿后得到最终指令角,送给天线驱动机构,由驱动机构驱动天线指向地球。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简单的开环程序跟踪方式,满足指向精度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0493993C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710301588.4
申请日:2007-12-26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卫星的自主变轨方法,包括(1)恒星捕获:在卫星建立轨控点火姿态之前,预估卫星的惯性姿态,进行卫星姿态控制,标定陀螺漂移和加速度计零位偏差;(2)惯性调姿:用于建立卫星轨控点火姿态,实现卫星姿态机动,预估卫星惯性姿态,利用喷气控制进行卫星姿态控制;(3)恒星定向:对卫星建立轨控点火姿态之后进行稳态控制,利用星敏感器对卫星姿态进行滤波修正;(4)轨控定向:进行轨控发动机开、关机控制,确定卫星的点火姿态,并进行点火期间的姿态稳定控制。解决了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变轨问题,保证变轨准确、可靠地完成。
-
公开(公告)号:CN100491916C
公开(公告)日:2009-05-27
申请号:CN200710301589.9
申请日:2007-12-26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变轨期间自主故障检测恢复控制的方法,包括(1)自主故障检测:首先,在自主变轨方法的恒星捕获阶段、惯性调姿阶段、恒星定向阶段和轨控定向阶段,设定故障判断条件;然后,在变轨过程中引入故障判断条件,(2)自主恢复控制:当卫星自主检测出故障,进入恢复控制时,星上自主控制卫星进入速率阻尼阶段,待卫星的姿态角速度阻尼成功后,自主转入恒星捕获阶段,在恒星捕获阶段,重新设置轨控流程,即设定后续变轨过程中各阶段的开始时间,根据重新设定的时间,卫星自主转入相应的工作阶段,恢复轨控。本发明的方法提高了变轨的可靠性,保证轨道控制及时、准确地实施。而且能够更好地保证轨控唯一窗口的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02506856B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1110354350.4
申请日:2011-11-10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钟红军 , 卢欣 , 黄江川 , 王晓磊 , 李春江 , 赵春晖 , 黄欣 , 李晓 , 高文文 , 李玉明 , 刘达 , 郑然 , 程会艳 , 王晓燕 , 李春艳 , 余成武 , 刘婧 , 梁士通 , 钟俊 , 鹿瑞 , 郭兵 , 叶东东 , 王飞 , 孙越 , 沈娟
Abstract: 一种提高APS星敏感器灵敏度的方法,所述星敏感器采用基于CMOS工艺的APS芯片作为图像传感器,步骤:(1)根据恒星的光信号在APS星敏感器中的光电转换传递路径,建立基于光学系统、APS工作电路的星点辐射能量传递模型,确定APS图像传感器的量子效率、填充因子、积分时间,确定光学系统的通光孔径、透过率、中心波长,并选择满足要求的光学系统;(2)利用上述量子效率、填充因子,选择APS图像传感器,并根据积分时间,确定APS图像传感器的驱动时序;(3)根据建立的基于光学系统、APS工作电路的星点辐射能量传递模型中的电源及电路噪声的要求,设计APS工作电路;(4)对恒星进行成像,并提取恒星坐标,并最终输出APS星敏感器相对于惯性空间的姿态。
-
公开(公告)号:CN101236085A
公开(公告)日:2008-08-06
申请号:CN200810057337.0
申请日:2008-01-31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奔月段基于紫外敏感器、星敏感器的自主轨道估计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对紫外敏感器拍摄的图像进行分割,根据分割后目标几何特点判断所拍摄图像内是否存在地球或月球,若无地球或月球,则不具备实现自主轨道估计的条件,等待下次拍摄的图像;否则,进行地球、月球的识别,判断地球与月球是否在同一张图像内,若二者不在同一张图像内,则转步骤(2),否则转步骤(3);(2)根据星敏感器输出的惯性姿态数据,紫外敏感器输出的半张角、月球矢量或地球矢量进行轨道估计;(3)仅根据紫外敏感器的测量值进行轨道估计,或根据紫外敏感器的测量值和星敏感器的输出值进行轨道估计。
-
公开(公告)号:CN102926889B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210431365.0
申请日:2012-10-31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双组元推进系统技术领域。为有效利用推进剂,提出了一种高效利用双组元推进剂的方法,通过在高压气瓶和贮箱之间增加气体旁路,实现了以下功能:提高推进剂剩余量测量精度;主动控制并联贮箱平衡排放;主动控制系统混合比;可作为机械减压支路的功能备份,消除系统单点故障,提高系统可靠性。一种高效利用双组元推进剂的方法可广泛用于各种桁架式卫星,并可推广至所有采用双组元推进系统的卫星,提升双组元推进系统性能,提高双组元推进系统的在轨管理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2926889A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210431365.0
申请日:2012-10-31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双组元推进系统技术领域。为有效利用推进剂,提出了一种高效利用双组元推进剂的方法,通过在高压气瓶和贮箱之间增加气体旁路,实现了以下功能:提高推进剂剩余量测量精度;主动控制并联贮箱平衡排放;主动控制系统混合比;可作为机械减压支路的功能备份,消除系统单点故障,提高系统可靠性。一种高效利用双组元推进剂的方法可广泛用于各种桁架式卫星,并可推广至所有采用双组元推进系统的卫星,提升双组元推进系统性能,提高双组元推进系统的在轨管理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