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间站大型载荷舱段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83010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715053.1

    申请日:2024-11-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间站大型载荷舱段,包括舱体结构、双自由度光学载荷相机、对地侧可分离梁式加强结构、对天侧可分离梁式加强结构、光学载荷后端处理模块和浮动式隔振稳定系统,舱体结构是整个载荷舱段的主承载框架,用于支撑其它部件;双自由度光学载荷相机的两端分别通过浮动式隔振稳定系统与舱体结构连接;对地侧可分离梁式加强结构和对天侧可分离梁式加强结构分别与舱体结构连接,用于对舱体结构进一步加强,同时可以在入轨后分离;光学载荷后端处理模块安装于舱体结构中;浮动式隔振稳定系统,用于实现将在轨的外部振动进行隔离。本发明可使得空间站舱段既能为大口径光学载荷安装承载提供稳定环境,又能开设大开口让出视场空间并保证强度刚度。

    一种长柔性管路低阻力展开安装固定支架

    公开(公告)号:CN119190424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330825.X

    申请日:2024-09-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柔性管路低阻力展开安装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固定在舱体(5)和展开平台(6)上,包括柔性管路末端固定支架组件(1)、管路穿舱保护支架组件(2)、管路舱内支撑组件(3)、管路展开轨迹维持支架组件(4),所述柔性管路末端固定支架组件(1)分别固定到舱体(5)的舱壁上和展开平台(6)的背面;所述管路穿舱保护支架组件(2)分别设置在两处管路在舱体(5)穿舱处;所述管路舱内支撑组件(3)设置在舱体(5)内;所述管路展开轨迹维持支架组件(4)设置在展开平台(6)上。本发明满足空间站舱体柔性管路压紧需求,及在轨随暴露平台展开180°过程中不发生弯折和损伤,支撑空间站在轨长寿命工作的需求。

    一种可重构气闸舱的空间站构型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89947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541235.1

    申请日:2024-10-31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可重构气闸舱的空间站构型,包括核心舱、第二航天器、第三航天器,所述核心舱包括节点舱、第一生活舱,所述核心舱还包括可重构气闸舱;所述可重构气闸舱设置有两个对接口,其中一个对接口与节点舱对接,另一个对接口可作为其他航天器的对接口扩展使用;所述核心舱在轨运行后,所述可重构气闸舱从所述节点舱的前向对接口转移至节点舱的对地接口,从而释放节点舱的前向对接口。本发明通过以可重构气闸舱作为主要气闸舱或者备份气闸舱,取代节点舱的备份气闸舱功能,将节点舱的交通要道功能常态释放,弥补了目前空间站以节点舱作为备份气闸舱的潜在风险和不足,同时可重构气闸舱自带2个对接口,不影响空间站的对接口数量及方向。

    一种扭矩限制器及其限制范围设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06170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971391.0

    申请日:2023-08-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天传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扭矩限制器及其限制范围设定方法,扭矩限制器包括:前球窝盘轴、若干滚珠、启动摩擦环、后球窝盘轴、限制摩擦盘、压紧弹簧、压紧螺母以及输出轴等;前球窝盘轴通过滚珠将输入的扭矩传递给后球窝盘轴,当输入扭矩低于启动扭矩时,后球窝盘轴在压紧弹簧的作用下与启动摩擦环保持接触,输出轴无转动;当输入扭矩大于最大限制扭矩时,滚珠将后球窝盘轴顶紧在限制摩擦盘,从而限制了输出轴的输出扭矩;当输入扭矩大于启动扭矩且小于最大限制扭矩时,后球窝盘轴仅与滚珠接触,扭矩从前球窝盘轴传递至滚珠,再由后球窝盘轴传递至输出轴,所提供的扭矩限制器结构简单,超扭后无打滑,转角可控,无需复位。

    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异形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1636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299054.2

    申请日:2024-0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增材制造的异形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S1、设计并得到异形结构的优化空间模型;S2、对设计空间模型添加材料属性,考虑重力环境和异形结构全周期载荷环境,固定约束并按照载荷条件施加载荷;S3、完成目标轻量化优化分析;S4、根据优化结果,利用重构模块完成模型重构,通过结构性能分析模块,对重构的模型进行结构性能分析,以验证其相关性能指标;S5、制造得到异形零件,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完成对制造的异形零件实物的三维扫描,对扫描结果与设计模型进行尺寸和形位偏差的对比分析,以检验异形零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本发明满足基于增材制造的结构快速、高性能、一体化、轻量化的设计和检验需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