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34835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210097154.1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烟台中科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 , 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导电、强润滑镓基液态金属润滑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配方是由97~99wt%的Ga‑In‑Sn液态金属和1~3wt%的Bi,构成合金化液态金属;然后由95~99wt%的合金化改性液态金属和1~5wt%的Ag,制成改性液态金属润滑剂。综合利用不同金属元素的合金化和弥散分布行为,利用Bi合金化提高粘度和润湿性,利用Ag的单质/富集相弥散分布实现固体辅助润滑,且液态金属的Bi合金化与Ag的弥散分布实现了理想的配合。本发明制备的镓基液态金属润滑剂,由金属元素制成,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具有明显优于Ga‑In‑Sn液态金属的润滑性能,在核、电、磁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315085A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810263541.1
申请日:2018-03-28
Applicant: 云南靖创液态金属热控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IPC: C10M103/04 , C10M177/00 , C09K5/10 , C10N30/06 , C10N30/08 , C10N40/02 , C10N40/04 , C10N40/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高温液态金属极压润滑剂及其制备方法;由热导率高于30W/(m·K)的镓基液态金属配制而成。所述极压润滑剂能在高达10kN的载荷下长时间稳定使用,无任何胶合迹象,临界磨损载荷远远超出了传统有机润滑剂的临界磨损载荷;具有高临界磨损载荷、低磨损率和摩擦系数、优异的散热和高温稳定性;且所述极压润滑剂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970707A
公开(公告)日:2007-05-30
申请号:CN200610118156.5
申请日:2006-11-09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nventor: 雷红
IPC: C10M173/02 , C10M105/74 , C10M10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高水基润滑剂组合物。该高水基润滑剂由95-99%的水及1-5%的功能性添加剂(包括润滑剂、碱等)组成,同时含有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及水溶性磷酸酯作为润滑添加剂。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160纳米。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同时含有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及水溶性磷酸酯的高水基润滑液,可以明显提高高水基润滑液的承载能力(PB值)、降低磨斑直径(D3040)。该高水基润滑液适合用作切削、磨削等金属加工液。
-
公开(公告)号:CN1189549C
公开(公告)日:2005-02-16
申请号:CN02149209.3
申请日:2002-11-06
Applicant: 天津大学
IPC: C10M10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磨减摩型润滑油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百分比量取下列组分,铝、钛、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钛颗粒,粒径尺度为10-200nm,含量为1-5%,基础油或成品润滑油,含量为93-98%,分散添加剂,含量为1-2%,铝、钛、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钛颗粒的比例按重量比为3.5-4.5∶3.5-4.5∶0.5-1.5∶0.5-1.5,放入同一容器中,进行机械搅拌混和20-40分钟,将混和物连同容器放入超声波振荡器中,进行超声波振荡20-40分钟获得,它具有抗磨减摩效果好,对所施加之润滑油无不良影响,制备工艺方法简单,成本低以及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206737A
公开(公告)日:1999-02-03
申请号:CN98102795.4
申请日:1998-07-13
Applicant: 褚炎明
Inventor: 于志民
IPC: C10M103/04 , C10N30/0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纳米金属微粉的抗磨润滑剂,它是由纳米金属微粉与溶剂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和生产步骤制成的,由于纳米金属微粉具有仅含几十至几万个原子的纳米微粒,在此状态下的纳米微粒有熔点低、烧结性强的特性,可在润滑油中起到承压骨架作用,在摩擦进行时,纳米金属微粉粒子可部分渗入金属表面,直接改善摩擦表面上的金属结构,它不仅起到改善润滑性能,还可以降低摩擦系数,增加液膜承压能力,也是一次纳米金属材料应用的先例。
-
公开(公告)号:CN1140753A
公开(公告)日:1997-01-22
申请号:CN96108033.7
申请日:1996-05-31
Applicant: 里特机械公司
Inventor: W·芬克
IPC: C10M103/06 , C10M103/04 , D01H7/60 , D01H7/62 , D01H4/10 , D01H1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24/08 , C10M103/00 , C10M103/06 , C10M2201/00 , C10M2201/061 , C10M2201/16 , C10M2201/18 , C22C32/0089 , C23C30/00 , D01H7/602
Abstract: 为了改善其基体为金属—磷或金属—硼或合金金属(钢)的、带有涂层或整体式的纺织机部件的紧急运行特性(干条件下的行为),可以加入软氮化物形式的,特别是六方氮化硼的,固体润滑剂。
-
公开(公告)号:CN117759856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211156278.9
申请日:2022-09-19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F16N15/00 , F16N15/02 , C10M103/02 , C10M103/04 , C23C16/00 , C10N50/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基于原子级缺陷的结构超润滑系统及其制造方法。结构超润滑系统包括基底材料和滑块,基底材料上设置有原子级缺陷,滑块置于基底材料上且位于原子级缺陷所在的部位,原子级缺陷能够使滑块在基底材料上沿不同方向滑动时,滑块与基底材料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原子级缺陷包括基底材料上供滑块滑动的平面不连续的部位和/或材料取向不连续的部位。结构超润滑系统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材料,通过机械剥离、化学刻蚀、电子束刻蚀、原子力显微镜探针刻蚀、离子束轰击或电子束轰击的方法制造平面不连续的部位或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生长的方法制造取向不连续的部位,提供滑块,将滑块置于平面不连续的部位或材料取向不连续的部位。
-
公开(公告)号:CN112210417A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2011133505.7
申请日:2020-10-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10M125/00 , C10M125/02 , C10M125/04 , C10M103/00 , C10M103/02 , C10M103/04 , B82Y30/00 , B82Y40/00 , C01B32/19 , F16N15/00 , C10N30/06 , C10N50/08 , C10N50/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碳薄膜超低摩擦的摩擦催化设计方法,该方法是指:首先将金属纳米颗粒加入到无水乙醇中,超声分散得到金属纳米颗粒溶液;然后将金属纳米颗粒溶液旋涂在碳基薄膜表面,即得金属纳米颗粒涂层;最后,采用机械摩擦搅拌,促使碳基薄膜磨屑和金属纳米颗粒混合,即得内嵌金属纳米颗粒外裹石墨烯的类滚珠颗粒涂层。本发明以金属纳米颗粒为催化剂引入到碳基薄膜摩擦界面,通过摩擦催化协同作用改进单一摩擦过程存在的摩擦系数高、环境敏感性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062613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481143.3
申请日:2015-08-0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C10M10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润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润滑剂采用纯液态金属镓或镓基液态金属,其中镓基液态金属包括质量分数为72%-78%的镓和22%-28%的铟,或质量分数为60%-70%的镓、20%-30%的铟和8%-16%的锡,或质量分数为60%-69%的镓、20%-29%的铟、8%-15%的锡和0.1%-3%的锌。本发明的润滑剂在重载高速高温等苛刻工作条件下具有优异的润滑性能。依据国标GB/T 12583-1998润滑剂极压性能测定法测定,本发明的润滑剂的烧结负荷远高于市场上现有的极压润滑剂。
-
公开(公告)号:CN100580067C
公开(公告)日:2010-01-13
申请号:CN200610160813.2
申请日:2006-11-28
Applicant: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IPC: C10M125/10 , G01N27/00 , C10M103/04 , C10M103/00 , C10N40/00 , C10N50/08
Abstract: 抗热接剂、传感器及包括传感器的组件,该抗热接剂包括:第一固体润滑剂,其包含铋和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和第二固体润滑剂,其包含石墨、二硫化钼和氮化硼中的至少一种。该抗热接剂满足关系式20重量%≤a≤90重量%和10重量%≤d≤80重量%,其中,取抗热接剂中的第一固体润滑剂和第二固体润滑剂的含量之和作为100重量%,a代表第一固体润滑剂的含量,d代表第二固体润滑剂的含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