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489618B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210364744.6

    申请日:2022-04-08

    Abstract: 一种车身结构,通过将正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分散地传递到车身和电池箱,从而使构成车身的各部件的强度最优化而实现车辆整体的轻量化。车身结构具备:前围板(71);左右一对前侧边框(72);左右一对下边梁(73);第一前后方向载荷传递部件(151),该第一前后方向载荷传递部件从前侧边框(72)的车辆后部沿着地板面板(70)的上表面延伸至下边梁(73);以及第二前后方向载荷传递部件(152),该第二前后方向载荷传递部件从前侧边框(72)的车辆后部沿着地板面板(70)的下表面朝向电池箱(10)的车辆前部延伸。

    车体前部构造
    2.
    发明公开
    车体前部构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638958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120836.4

    申请日:2023-02-16

    Abstract: 一种车体前部构造,即使在比侧架的前部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发生了偏置碰撞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侧架吸收撞击载荷。车体前部构造(A)具备:前侧电池架(32),设置在电池壳(10)的前部;左右一对侧架(11、12),从前侧电池架(32)朝着车辆前方以越是靠向前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延伸;以及被左右架设的横梁(15)。横梁(15)的车宽方向外端部比侧架(11、12)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车体前部构造
    3.
    发明公开
    车体前部构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638946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120829.4

    申请日:2023-02-16

    Abstract: 一种车体前部构造,在电动车辆中,通过将行驶用电机尽可能向车辆后方侧靠近配设来在前后方向上充分确保碰撞时的溃缩行程的同时,抑制碰撞时行驶用电机向车厢内后退。车体前部构造(A)具备:隔壁部(71),划定出车厢(R1)内空间;电机配置部(71a),通过使隔壁部(71)的一部向车厢内侧膨出而形成,在该电机配置部能够配置行驶用电机(M1)的至少一部分;横梁(93),被固定于比电机配置部(71a)靠车辆后方侧的地板面板(70),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以及加强构件(94),连结电机配置部(71a)与横梁(93)。

    车身结构
    4.
    发明公开
    车身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489620A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0368013.9

    申请日:2022-04-08

    Abstract: 一种车身结构,通过将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输入的碰撞载荷分散地传递到车身和电池箱,从而兼顾车身的轻量化和电池的保护。在下边梁(73)的内部设置有侧方载荷传递部件(120),该侧方载荷传递部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将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内侧的载荷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传递。下边梁(73)的下部以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与电池箱(10)重叠的方式配置。侧方载荷传递部件(120)具有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与地板侧横梁(110)重叠的第一纵壁部(123)和与电池箱(10)重叠的第二纵壁部(124)。

    车身结构
    5.
    发明公开
    车身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489619A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0365840.2

    申请日:2022-04-08

    Abstract: 一种车身结构,通过利用设置于地板面板的下方的电池箱,从而有效地提高地板面板的较高部分的刚性。地板面板(70)具有第一地板部(70b)和与该第一地板部(70b)相比位于上方的第二地板部(70c)。在车身结构设置有连结部件(160),该连结部件从电池箱(10)延伸至第二地板部(70c),将电池箱(10)和第二地板部(70c)连结。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93537A

    公开(公告)日:2008-10-29

    申请号:CN200810096024.6

    申请日:2008-04-23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包括从前纵梁(35)的悬架支撑塔设置位置(α)向上方且后方侧视下大致直线地延伸,与铰链支柱(1)的上部连接的辅助框架(40)。由此,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可将来自前侧的碰撞负荷高效地传递往上述铰链支柱,以使其分散,抑制驾驶室倒向前方的运动。

    车体前部构造
    8.
    发明公开
    车体前部构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638960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120841.5

    申请日:2023-02-16

    Abstract: 一种车体前部构造,在正面碰撞及偏置碰撞这两种情况下能够充分吸收撞击载荷。电动车辆的车体前部构造(A)具备:前侧电池架(32),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左右一对侧架(11、12),从前侧电池架(32)以越靠向前方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延伸;左侧支撑部(41),被安装于前侧电池架(32),从车宽方向外侧支撑左侧的侧架(11);以及右侧支撑部(42),被安装于前侧电池架(32),从车宽方向外侧支撑右侧的侧架(12)。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