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动态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865750B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1811503505.4

    申请日:2018-1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动态控制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得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以及负偏差轧制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作为第一输入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负偏差轧制量作为第一输出量;对所述第一输入量和所述第一输出量进行规范;获得所述无取向硅钢的压下比;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作为第二输入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压下比作为第二输出量;对所述第二输入量和所述第二输出量进行规范,控制所述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达到了提升无取向硅钢尺寸控制水平,满足不同用户的叠厚需求,进而增加用户满意度的技术效果。

    一种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动态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865750A

    公开(公告)日:2019-06-11

    申请号:CN201811503505.4

    申请日:2018-1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动态控制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得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以及负偏差轧制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作为第一输入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负偏差轧制量作为第一输出量;对所述第一输入量和所述第一输出量进行规范;获得所述无取向硅钢的压下比;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作为第二输入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压下比作为第二输出量;对所述第二输入量和所述第二输出量进行规范,控制所述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达到了提升无取向硅钢尺寸控制水平,满足不同用户的叠厚需求,进而增加用户满意度的技术效果。

    一种减少冷硬卷边部毛刺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10729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111357639.1

    申请日:2021-11-1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轧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少冷硬卷边部毛刺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铸坯进行粗轧,得到粗轧带钢;将所述粗轧带钢进行精轧,得到热轧卷;将所述热轧卷进行酸轧,得到冷硬卷;其中,所述粗轧带钢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部厚度为30‑38mm,所述精轧的立辊减宽量为20‑100mm。热轧工序通过减薄粗轧带钢中部,降低其厚度,从而避免带钢边部散热快;带钢边部进入两相区轧制,提高了带钢沿着长度和宽度方向温度均匀性,改善热轧带钢边部粗糙问题,精轧中,控制立辊减宽量20‑100mm,提高带钢沿着长度和宽度方向的温度均匀性,降低带钢边部的减宽量,可以降低带钢毛刺的产生。

    原料板启车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718858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011481126.7

    申请日:2020-1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料板启车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通过设置恒定轧制力模式以及预设触发条件,先按照恒定轧制力,控制酸轧机组进行原料板启车,再针对每个轧机,获取轧机出口的实际带钢厚度,基于出口实际带钢厚度,判断该轧机是否满足预设触发条件,在该轧机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将该轧机的轧制模式由恒定轧制力模式切换到标准轧制模式,能够避免人为调整造成的断带风险,实现原料板启车到稳定轧制的平稳过渡。

    一种清除炉辊结瘤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78157B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211189881.7

    申请日:2022-09-2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清除炉辊结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控制炉辊温度和/或结瘤体温度,以使所述炉辊温度与所述结瘤体温度间的温度差达到设定温差;控制所述炉辊在与带钢接触面上的炉辊线速度和/或所述炉辊上的所述带钢的带钢线速度,以使所述炉辊线速度与所述带钢线速度间的速度差达到设定速度差。该方法能够实现全炉段同时进行炉辊结瘤清除;避免了高温人工作业等安全隐患;能够在不停炉的状态下,进行炉辊结瘤的清除工作,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同时运行成本大幅降低。

    一种用于钢铁产品的纠偏规则构建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237146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137481.6

    申请日:2023-09-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钢铁产品的纠偏规则构建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钢铁产品在生产工序下的多个关键因子,多个关键因子为影响钢铁产品磁性能的显著因素;确定每个关键因子的改变在生产工序的不同工序段下对钢铁产品生产的波动数据,波动数据反映了关键因子的改变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情况;根据波动数据以及预设划分规则,对每个关键因子进行级别划分,建立划分规则库,其中,划分规则库中包括每个划分标记分别对应的钢铁产品在生产工序下不同工序段中所有关键因子的级别;通过划分规则库以及预设控制标准,建立纠偏模型,纠偏模型包括不同的划分标记分别对应的柔性纠偏规则。通过对产品柔性制造和动态纠偏,有利于降低产品性能波动。

    一种冷连轧设备的控制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078828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014162.X

    申请日:2023-01-05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连轧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各机架切换至轧制力控制模式,控制各机架全开辊缝;针对第1机架,根据对应的第1轧制力调整所述第1机架的第1辊缝,控制冷连轧设备进行起车,待第1机架的第1变形区到达冷连轧设备出口时停车;针对第(n‑1)机架,根据对应的第(n‑1)轧制力调整第(n‑1)机架的第(n‑1)辊缝,控制冷连轧设备进行起车,待第1机架的第1变形区到达第(n‑1)机架出口时停车;针对第n机架,根据对应的第n轧制力调整第n机架的第n辊缝,控制冷连轧设备进行起车,待第1机架的第1变形区到达卷取设备时控制冷连轧设备进行稳定轧制。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保证冷连轧设备的起车顺稳。

    一种卷取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4178317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11352721.5

    申请日:2021-1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卷取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计算机设备,方法包括:当皮带助卷器侧芯轴助卷时,提前皮带助卷器侧芯轴开始加速的时间点;基于时间点控制皮带助卷器侧芯轴从助卷速度增加至最大卷取速度,基于最大卷取速度恒速卷取;确定卷取完成,控制卷取机大盘旋转到卸卷位时,增大卷取机外支撑臂的下降速度;当卸卷完成,控制卷取机大盘旋转到卷取位时,增大卷取机外支撑臂的升高速度;如此,通过提前皮带助卷器侧芯轴开始加速的时间点,缩短加速时长;并且将卷取速度调节至最大卷取速度,缩短卷取时长;通过增大卷取机外支撑臂的升高速度及下降速度,可以缩短外支撑臂的运行时长;本申请通过缩短各个轧制时序对应的时长,从而提高了轧制效率。

    卷取机倒卷方法及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695132B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1910993543.0

    申请日:2019-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卷取机倒卷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倒卷张力值及第一芯轴的第一反转速度值,计算第二芯轴的第一正转速度值;输出第一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一芯轴以第一反转速度值反转、第二芯轴以第一正转速度值正转;当钢卷参数达到预设钢卷参数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当钢卷运转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第三控制信号;判断所述剩余钢卷参数是否在预设剩余钢卷参数范围内;若不是,输出所述第四控制信号使所述第一芯轴以所述第二反转速度值反转、所述第二芯轴以所述第二正转速度值正转,直至所述剩余钢卷参数在预设钢卷参数范围内,输出所述第五控制信号以使所述第一芯轴停止反转,所述第二芯轴停止正转。

    一种动态设计定尺的系统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122354A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2010894981.4

    申请日:2020-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设计定尺的系统,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带钢的订单信息和冷轧工艺信息;订单信息包括带钢的品种、订单宽度和订单厚度;冷轧工艺信息包括带钢拟经过的预设机组、宽度生产信息和厚度生产信息;第一厚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厚度生产信息,按照带钢在冷轧工艺段从前至后的生产顺序,确定带钢在每个预设机组上的入口厚度和出口厚度;第一宽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宽度生产信息,按照带钢在冷轧工艺段从前至后的生产顺序,确定带钢在每个预设机组上的入口宽度和出口宽度。上述系统提高了带钢定尺计算的准确性,更适应于个性化需求多、小批量订货的订单生产模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