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动态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865750B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1811503505.4

    申请日:2018-1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动态控制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得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以及负偏差轧制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作为第一输入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负偏差轧制量作为第一输出量;对所述第一输入量和所述第一输出量进行规范;获得所述无取向硅钢的压下比;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作为第二输入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压下比作为第二输出量;对所述第二输入量和所述第二输出量进行规范,控制所述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达到了提升无取向硅钢尺寸控制水平,满足不同用户的叠厚需求,进而增加用户满意度的技术效果。

    一种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动态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865750A

    公开(公告)日:2019-06-11

    申请号:CN201811503505.4

    申请日:2018-1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动态控制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得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以及负偏差轧制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作为第一输入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负偏差轧制量作为第一输出量;对所述第一输入量和所述第一输出量进行规范;获得所述无取向硅钢的压下比;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标识、成品厚度、内部牌号作为第二输入量,将所述无取向硅钢的压下比作为第二输出量;对所述第二输入量和所述第二输出量进行规范,控制所述无取向硅钢冷轧目标厚度。达到了提升无取向硅钢尺寸控制水平,满足不同用户的叠厚需求,进而增加用户满意度的技术效果。

    一种轧制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4178319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111360330.8

    申请日:2021-11-17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轧制设备的控制方法,轧制设备包括依次排列的至少两架轧制机,以及与各架轧制机配装的工作辊和中间辊,具体方法包括:获取各工作辊的实际轧制吨位值,并根据各工作辊的实际轧制吨位值,从各工作辊中筛选待更换的工作辊,得到待更换工作辊集合;获取各中间辊的实际轧制吨位值,并根据各中间辊的实际轧制吨位值,从各中间辊中筛选待更换的中间辊,得到待更换中间辊集合;获取轧制设备的带钢实际卷取长度,如果带钢实际卷取长度在预定长度区间内,则控制轧制设备更换待更换的工作辊和待更换的中间辊。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准确判断轧制设备的换辊位置以及换辊时间,从而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轧制效率。

    一种卷取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4178317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111352721.5

    申请日:2021-11-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卷取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计算机设备,方法包括:当皮带助卷器侧芯轴助卷时,提前皮带助卷器侧芯轴开始加速的时间点;基于时间点控制皮带助卷器侧芯轴从助卷速度增加至最大卷取速度,基于最大卷取速度恒速卷取;确定卷取完成,控制卷取机大盘旋转到卸卷位时,增大卷取机外支撑臂的下降速度;当卸卷完成,控制卷取机大盘旋转到卷取位时,增大卷取机外支撑臂的升高速度;如此,通过提前皮带助卷器侧芯轴开始加速的时间点,缩短加速时长;并且将卷取速度调节至最大卷取速度,缩短卷取时长;通过增大卷取机外支撑臂的升高速度及下降速度,可以缩短外支撑臂的运行时长;本申请通过缩短各个轧制时序对应的时长,从而提高了轧制效率。

    一种用于酸轧产线的缺陷处理系统、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274405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00902.9

    申请日:2023-03-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酸轧产线的缺陷处理系统、方法及装置,所述系统包括:主控制器、焊缝检测仪以及表检仪,焊缝检测仪以及主控制器均与表检仪连接,且焊缝检测仪靠近表检仪的入口端设置;焊缝检测仪用于采集带钢表面的缺陷信息,并发送给表检仪,主控制器用于采集带钢的运行速度,并发送给表检仪;表检仪用于根据运行速度以及缺陷信息,确定出缺陷在带钢上的位置坐标,对位置坐标进行标记,并发送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还用于监测标记位置是否到达酸轧产线上的缺陷剪切位置,若是,则对缺陷进行剪切。该系统能够更准确地获取带钢表面的缺陷位置,对缺陷进行自动定位,实现自动切除缺陷的功能。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轧制板形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722538A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211190511.5

    申请日:2022-09-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轧制板形的控制方法,将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输入到冷轧轧机组中进行轧制,控制所述冷轧轧制的轧制速度不低于800m/min;在使用所述冷轧轧机组对所述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进行轧制过程中,控制所述冷轧轧机组中的末机架的工作辊粗糙度低于0.45μm。本发明公开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轧制板形的控制方法、装置及介质,能够有效降低出现异形边浪的概率,进而提高对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轧制板形的控制的准确度,以及在确保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产品的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提高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产品的良品率。

    一种动态设计定尺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122354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010894981.4

    申请日:2020-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设计定尺的系统,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带钢的订单信息和冷轧工艺信息;订单信息包括带钢的品种、订单宽度和订单厚度;冷轧工艺信息包括带钢拟经过的预设机组、宽度生产信息和厚度生产信息;第一厚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厚度生产信息,按照带钢在冷轧工艺段从前至后的生产顺序,确定带钢在每个预设机组上的入口厚度和出口厚度;第一宽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宽度生产信息,按照带钢在冷轧工艺段从前至后的生产顺序,确定带钢在每个预设机组上的入口宽度和出口宽度。上述系统提高了带钢定尺计算的准确性,更适应于个性化需求多、小批量订货的订单生产模式。

    原料板启车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718858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2011481126.7

    申请日:2020-1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料板启车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通过设置恒定轧制力模式以及预设触发条件,先按照恒定轧制力,控制酸轧机组进行原料板启车,再针对每个轧机,获取轧机出口的实际带钢厚度,基于出口实际带钢厚度,判断该轧机是否满足预设触发条件,在该轧机满足预设触发条件时,将该轧机的轧制模式由恒定轧制力模式切换到标准轧制模式,能够避免人为调整造成的断带风险,实现原料板启车到稳定轧制的平稳过渡。

    一种轧机、一种带钢厚度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692144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834327.8

    申请日:2023-07-07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轧机、一种带钢厚度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首先,基于第一轧制参数对初始带钢进行轧制以得到中间带钢,并获取中间带钢的实际长度值,同时,基于轧机的轧制设定参数确定出中间带钢的理论长度值。接着,基于实际长度值以及理论长度值,判断中间带钢是否满足预设轧制要求,只有中间带钢满足预设轧制要求,才会基于第二轧制参数对中间带钢进行轧制来得到目标带钢,目标带钢的厚度小于中间带钢的厚度。由于避免了带钢在轧制过程中厚度变化过快,能够减轻带钢出现断裂的几率,提高轧机轧制的成品率。

    一种冷连轧设备的控制方法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078828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014162.X

    申请日:2023-01-05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连轧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各机架切换至轧制力控制模式,控制各机架全开辊缝;针对第1机架,根据对应的第1轧制力调整所述第1机架的第1辊缝,控制冷连轧设备进行起车,待第1机架的第1变形区到达冷连轧设备出口时停车;针对第(n‑1)机架,根据对应的第(n‑1)轧制力调整第(n‑1)机架的第(n‑1)辊缝,控制冷连轧设备进行起车,待第1机架的第1变形区到达第(n‑1)机架出口时停车;针对第n机架,根据对应的第n轧制力调整第n机架的第n辊缝,控制冷连轧设备进行起车,待第1机架的第1变形区到达卷取设备时控制冷连轧设备进行稳定轧制。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保证冷连轧设备的起车顺稳。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