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655712B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211164599.3
申请日:2022-09-2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轴承刚度标定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三点超声法的滚动轴承外圈接触刚度标定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将滚动体与轴承外圈接触的接触面,及轴承外圈外表面近似为椭球面;设置测量轨迹,测量轨迹下具有三个测点,对测点进行测量获取声时差,计算测量轨迹的三个测点在轴承外圈外表面的聚焦中心,及聚焦中心沿超声方向与接触面的交点坐标,将交点坐标带入相应函数中,拟合得到n组轴承外圈外表面椭球面函数和接触面椭球面函数,确定最优椭球面,计算接触面形变量的空间分布和接触刚度。采用本技术方案,将轴承外圈外表面和轴承外圈内侧接触面近似为椭球面,获取更加合理、更加接近真实值的接触区域形变量空间分布,完成更精确的刚度标定。
-
公开(公告)号:CN118673580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661454.7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119/14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行星变速机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行星变速机构综合瞬时功率损失计算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待计算的行星变速机构的结构设计参数;S2,计算所需激励;S3,构建行星变速机构动力学模型并求解操纵件摩擦副与内外毂行星排各旋转部件、行星轮‑内齿圈和太阳轮‑行星轮等啮合副之间的动态啮合力等动态响应;S4,计算碰撞动能损失,带排瞬时功率损失,齿轮啮合瞬时功率损失,旋转部件在圆周方向和齿侧面的搅油功率损失,分析不同挡位行星变速机构搅油功率损失;S5,计算不同挡位下行星变速机构综合瞬时功率损失Ptotal。采用本技术方案,计算行星变速机构综合瞬时功率损失,提高了行星变速机构瞬时功率损失计算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945551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110253.4
申请日:2021-01-2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M13/021 , G01M13/028 , G01B21/32 , G06F17/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械传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齿圈动态形变检测系统及评估方法,该检测系统包括加速度感知模块、信号调理模块、AD采样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检测系统通过检测方法实现对齿圈的动态变形信息的检测,该采集装置包括壳体和检测系统,齿圈包括采集装置和齿圈本体。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检测系统采集齿圈的加速度信号,并通过对信号的处理获取齿圈动态形变信息,实现对齿圈状态的动态评估,利用工作人员后续对齿圈的实时检查及维修。
-
公开(公告)号:CN116738690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614239.7
申请日:2023-05-2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行星齿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考虑轴承内部时变特性的行星变速机构动态特性获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基于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轴承的尺寸数据,计算轴承的滚珠与内外圈的接触角,接触载荷,内外圈变形,以及支撑刚度,再计算轴承内、外圈安装后的游隙变化量,获取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建立行星轮系平扭模型;计算行星架/轴承座对轴承外圈动载和变形、传动轴对内圈动载和变形,并计算ti时刻系统的支撑刚度和动态响应,求出下一个时间步长ti+1内各部件动态响应,循环迭代直至完成动态特性预估。采用本技术方案,获取考虑轴承内部时变特性以及内外圈与行星传动机构部件配合关系的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579104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632269.0
申请日:2023-05-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外圈同时转动的中介轴承内部动态载荷获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利用待计算的轴承的基本参数,获取变换关系,建立关于接触角βij、βoj和接触变形δij、δoj的变形协调方程,在旋转坐标系的V轴和W轴上建立静力平衡方程,采用牛顿‑拉夫森迭代法求解接触角βij、βoj和接触变形δij、δoj,根据接触变形,计算轴承内和外圈同时转动时,轴承内、外圈对滚珠动态载荷。采用本技术方案,充分考虑了双转子结构中介轴承内外圈高速转动时离心力、陀螺效应、内外圈滚道面波纹度误差、内外转子系统动不平衡力等因素,获得中介轴承在给定速度、载荷边界条件下中介轴承各滚珠与内外圈接触载荷和动载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116561646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667164.9
申请日:2023-06-0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F18/24 , G01M13/04 , G01M13/045 , G01D21/02 , B07C5/12 , B07C5/34 , B07C5/38 , G06F18/214 , G06F18/10 , G06F18/213 , G06N3/0464 , G06N3/08 , G06N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滚动轴承多维参数自动化检测线和滚动轴承等级评价方法,所述检测线包括控制系统、与控制系统相连的传送带装置和设在传送带装置外侧的机械臂装置,沿传送带装置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滚动轴承刚度测试模块、滚动轴承径向游隙测试模块和滚动轴承振动特征测试模块。本发明通过设置传送带装置和机械臂装置,能够自动检测滚动轴承的径向和轴向支撑刚度、径向游隙和振动特征等参数。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本发明能够取代部分单一功能的轴承性能指标检测装置,使生产企业减少或者不需要额外建设滚动轴承检测和筛选流水线。本发明能够及时发现和筛除不合格的受检轴承,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达到降低成本投入、提高生产工作效率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720343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0630043.7
申请日:2023-05-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06F17/11 , G06F17/1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接触面动态特性的行星排功率损耗获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建立行星传动多源激励影响下的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模型,获取齿轮、轴承部件接触面动态啮合力、动态载荷及实际滑动速度;建立齿轮粗糙表面动态弹流润滑计算模型,获得摩擦系数,计算行星排齿轮啮合界面瞬时摩擦功率损耗和轴承摩擦阻力矩,建立行星轮滚针轴承功率损耗模型,获得行星轮滚针轴承损失功率损耗;计算搅油功率损耗,并求解轴承的液力功率损耗,计算得到行星排的损失总功耗损耗。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建立多源内激励影响下行星排平扭耦合动力学模型获取行星排接触面动态特性,获取更精确的行星排损耗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945551B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110110253.4
申请日:2021-01-2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M13/021 , G01M13/028 , G01B21/32 , G06F17/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械传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齿圈动态形变检测系统及评估方法,该检测系统包括加速度感知模块、信号调理模块、AD采样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检测系统通过检测方法实现对齿圈的动态变形信息的检测,该采集装置包括壳体和检测系统,齿圈包括采集装置和齿圈本体。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检测系统采集齿圈的加速度信号,并通过对信号的处理获取齿圈动态形变信息,实现对齿圈状态的动态评估,利用工作人员后续对齿圈的实时检查及维修。
-
公开(公告)号:CN115655712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164599.3
申请日:2022-09-2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轴承刚度标定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三点超声法的滚动轴承外圈接触刚度标定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将滚动体与轴承外圈接触的接触面,及轴承外圈外表面近似为椭球面;设置测量轨迹,测量轨迹下具有三个测点,对测点进行测量获取声时差,计算测量轨迹的三个测点在轴承外圈外表面的聚焦中心,及聚焦中心沿超声方向与接触面的交点坐标,将交点坐标带入相应函数中,拟合得到n组轴承外圈外表面椭球面函数和接触面椭球面函数,确定最优椭球面,计算接触面形变量的空间分布和接触刚度。采用本技术方案,将轴承外圈外表面和轴承外圈内侧接触面近似为椭球面,获取更加合理、更加接近真实值的接触区域形变量空间分布,完成更精确的刚度标定。
-
公开(公告)号:CN118114400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265012.0
申请日:2024-03-0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17/11 , G06F119/14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齿轮传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齿轮‑轴‑轴承耦合系统动态载荷获取方法、寿命预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待计算的齿轮‑轴‑轴承耦合系统的各零部件参数,构建位移激励模型,并建立同时考虑滚珠与保持架周向碰撞,轴承内外圈配合关系,配合公差等级和配合面加工粗糙度的轴承动力学方程,构建齿轮‑轴‑轴承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获取系统的动态特性,计算轴承的等效时变径向动态载荷,采用I SO轴承疲劳寿命计算方法,估算轴承疲劳寿命。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研究滚动轴承内外圈不同配合关系对齿轮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实现轴承非线性时变支撑刚度与齿轮副动态载荷双向耦合,使轴承疲劳寿命预测更准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