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402908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63966.4
申请日:2022-01-20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秀珍菇吊袋划线高效出菇栽培方法,所述的秀珍菇吊袋划线高效出菇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母种制备;②一级种子制备;③栽培种制备;④栽培料制备;⑤接种;⑥养菌;⑦吊绳支架制作;⑧菌包上架;⑨开袋模式;⑩出菇管理;采菇;转潮期处理。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秀珍菇高效出菇栽培方法,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秀珍菇单潮菇产量,以达到缩短秀珍菇生产周期目的,提高生产效率,减轻秀珍菇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且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实现秀珍菇产业出菇菇房高效周转利用,释放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5154412B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510630410.9
申请日:2015-09-29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银耳废菌包中提取木聚糖酶的方法,其属于生物发酵工程领域,具体是将银耳废菌包加水提取后,利用硫酸铵对提取液进行盐析,再经透析除盐后利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进行纯化,得木聚糖酶。本发明原料来源广泛、廉价,提取方法简单,所得木聚糖酶的比活力高达8091U/mg,不仅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银耳废菌包的循环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也扩展了木聚糖酶的来源,具有较好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5231442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10630523.9
申请日:2015-09-29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23C9/152 , A23V2002/00 , A23V2200/32 , A23V2200/324 , A23V220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茯苓小麦咀嚼片及其制备方法,其所用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茯苓小麦30-50份,山楂10-30份,奶粉5-10份,矫味剂5-15份,润滑剂0-1份;所述茯苓小麦是选取新鲜小麦洗净、除杂,煮至小麦全熟无白心后装瓶,高压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接入活化好的茯苓菌种,26℃下培养25-30天制得。该茯苓小麦咀嚼片的制备方法是将茯苓小麦、山楂低温烘干后加入矫味剂粉碎,过120目筛,然后加入乙醇溶液进行造粒,再经干燥冷却、压片制得所述茯苓小麦咀嚼片。本发明茯苓小麦咀嚼片的制备方法简便、实施可行性高,便于进行机械化和标准化加工,且其食用方便,易于吸收,风味独特,营养均衡,具有较好市场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4130055A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1410337132.3
申请日:2014-07-16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05G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培养基,更具体涉及一种廉价斑玉蕈培养基。该培养基利用枇杷核代替玉米粉,茶渣代替木屑,酒糟代替麸皮,其他辅料按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配方进行拌料。本发明针对生产原料价格居高不下、运输成本高的生产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廉价斑玉蕈培养基,提出利用我省丰富的茶渣、酒糟、枇杷核等农业废料替代现有栽培原料培养真姬菇,降低工厂化生产成本,同时达到消除废料污染,具有重要的经济效应和社会生态效应。
-
公开(公告)号:CN101642054B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0910306607.1
申请日:2009-09-04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N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斑玉蕈及其育种中漆酶转化体系的建立方法,属于斑玉蕈技术领域。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斑玉蕈不具有漆酶活性、生长速度较慢、生产周期较长,抗菌弱的问题,本发明的斑玉蕈(Hypsizigus marmoreus)新菌株金山1号,具有漆酶活性,已经于2009年6月12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 No.3120;本发明采用具有漆酶活性的凤尾菇与斑玉蕈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建立斑玉蕈中的漆酶转化体系。本发明的方法培养的斑玉蕈新菌株具有具有漆酶活性高、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等优异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511940A
公开(公告)日:2004-07-14
申请号:CN02154206.6
申请日:2002-12-31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 福建金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复合微生物发酵菌剂、制备方法及其在处理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中的应用。复合微生物发酵菌剂由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光合细菌、丝状真菌和乳酸菌组成,七种微生物分别经一级种子培养、二级增殖培养、单一固态微生物发酵菌剂制备后,将各固态单一和微生物发酵菌剂按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制得复合微生物发酵菌剂。在经脱水处理过的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粪便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辅料,通过固体发酵使之转化成活性微生物发酵产品。本发明可资源化处理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固体废物。
-
公开(公告)号:CN110477366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834319.7
申请日:2019-09-05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精深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银耳胶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将银耳清洗、切碎、装入滤袋,在70-80℃,负压-0.06~-0.02MPa条件下,进行负压提取、浓缩,最后进行真空干燥获得成品。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方法,很好的保证了所得银耳胶的活性物质,避免高温对于银耳的影响,所得产品呈片状、干燥固体、无防腐剂,方便保存、运输。本产品为可食银耳提取物,为无毒无害产品,可作医药,也可作食品添加剂用。该工艺生产银耳胶在食品工业中用作饮料稳定剂、增稠剂、胶凝剂等,也可用于日化产品生产,对人类健康有益,不危害环境,生产过程可实现无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07114117A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申请号:CN201710291637.4
申请日:2017-04-2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包括:菌种来源、配料与制袋、接种与菌丝培养、出菇期间的管理、病虫害防治、白芦菌的采收标准、保鲜储藏等步骤,通过对食用菌新品白芦菇栽培方法的研究,使野生白芦菇得到驯化继而可通过人工栽培增加白芦菇的产量,降低白芦菇栽培所需成本。栽培白芦菇原料主要有棉籽壳、杂木屑、麸皮等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继而可用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为后续白芦菇相关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5900686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610302754.1
申请日:2016-05-10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耳代料栽培方法,其步骤为:银耳代料栽培培养基的配制、堆料、装料、灭菌、打洞、发菌培养、诱导菌丝培养、原基培养和采收,所述银耳代料栽培培养基的配方为:棉籽壳68~69%、麸皮15%、木屑10%、玉米粉5%和石膏1~2%,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本发明根据银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酶系规律对营养配方进行相应的调整,所栽培出来的干、鲜银耳产量更高,分别达到100~110g与310g~340g(相对对照产量提高11%),品相更佳(鲜耳隆起度提高10%),并减少银耳栽培周期所需的时间,大大提高菇农栽培银耳所取得的利润,银耳种植农户增收50%,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4877918A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510294665.2
申请日:2015-06-02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豆糖蜜斑玉蕈液体培养基及应用,提供了一种可以促进斑玉蕈菌丝生长与菌球数量的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与培养效果,通过该培养基进行液体培养斑玉蕈在第6天菌丝浓度即可达到最大值10g/L左右,菌球直径0.1mm-0.5mm,此时的菌丝浓度是对照组3-4倍,对照组的菌球直径1mm-3mm;同时其代谢能力明显提高。大豆糖蜜作为一种廉价的原料在动物饲料方面运用广泛,但是在真菌液体菌种制备过程中作为一种添加剂进行应用还未见报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