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具有类吡喃糖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纳米金掺杂二硫化钼纳米片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591561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211252781.4

    申请日:2022-10-13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nventor: 付凤富 张旭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具有类吡喃糖氧化酶和类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纳米金掺杂二硫化钼纳米片及其制备和应用。所述纳米金掺杂二硫化钼纳米片是采用超声剥离法制备一定规格的MoS2纳米片,然后在所得MoS2纳米片上负载一定粒径的金纳米粒子而制成,其由于同时具有较强的类吡喃糖氧化酶和类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因而可用于直接构建包括葡萄糖、木糖和半乳糖在内的各种吡喃糖的可视化检测方法。

    表面等离子共振增强超高分辨Q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8515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749107.5

    申请日:2023-06-25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表面等离子共振增强超高分辨Q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完成的QLED器件结构包括:ITO玻璃基板(6)、空穴注入层(5)、空穴传输层(4)、量子点发光层(3)、电子传输层(2)和金属阴极(1),其中,空穴注入层(5)、空穴传输层(4)、量子点发光层(3)设置在由绝缘聚合物与嵌入其中具有表面等离子增强效应的纳米颗粒组成的图形化像素阻隔层(7)的孔隙中。本发明通过将功能层涂布在像素阻隔层的孔隙中构建发光单元,实现高分辨图案化像素阵列。嵌入在绝缘聚合物层中的纳米颗粒与量子点无接触,产生强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增强荧光效应,从而提升器件的发光效率、寿命以及稳定性。

    一种双线宽的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线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50046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415075.2

    申请日:2021-11-25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nventor: 陈庆彬 张旭 陈为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双线宽的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线规设计方法,用于设计分段变线径方案线圈,所述设计方法把线圈由内径至外径分为两部分,其中靠近内径部分为N1匝,导线线径为2ra,靠近外径部分为(N‑N1)匝,导线线径为2rb;以线圈总交流电阻最小为优化目标确定ra、rb以及N1;分段变线径方案线圈有限元仿真模型按RZ坐标系下平面螺旋线圈接收侧与发射侧的有限元仿真模型求解其交流电阻,并进一步求解其邻近效应损耗、趋肤效应损耗后,再进行叠加;本发明可以大大减小线圈的交流电阻,提升品质因数,提高WPT系统整机效率;同时采用分段形式使得线圈所需焊接点个数大大减少,制作过程简化,工程上容易实现。

    一种尾气净化用催化剂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442117B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710457630.5

    申请日:2017-06-1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尾气净化用催化剂,其包括掺杂镨的二氧化铈载体,以及负载在载体上的贵金属氧化物;所述催化剂是采用自组装的方法预先制备Ce1‑xPrxO2载体前驱体,然后采用水热沉积法在其上负载贵金属氧化物而制得。本发明利用Ce1‑xPrxO2和贵金属间强的相互作用,使贵金属氧化物的热分解温度升高,进而使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活性得到显著改善。

    一种基于虚拟系统的旋转双棱镜目标跟踪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51682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033013.2

    申请日:2024-01-1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虚拟系统的旋转双棱镜目标跟踪系统及方法,目标跟踪系统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和中心控制模块。目标跟踪方法的步骤包括:基于矢量折射定律构建映射旋转双棱镜系统出射光束实际指向的虚拟系统,根据图像处理模块传输的待跟踪目标图像信息,中心控制模块基于正弦余弦算法在虚拟系统中对棱镜转角进行迭代估计,若棱镜的估计转角映射的虚拟旋转双棱镜系统出射光束指向和待跟踪目标之间的估计误差小于实际误差,驱动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旋转至对应的估计转角,当相机视场中心和待跟踪目标中心之间的实际误差小于设定的偏差阈值后,完成目标跟踪。

    一种双线宽的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线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50046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111415075.2

    申请日:2021-11-25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nventor: 陈庆彬 张旭 陈为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双线宽的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线规设计方法,用于设计分段变线径方案线圈,所述设计方法把线圈由内径至外径分为两部分,其中靠近内径部分为N1匝,导线线径为2ra,靠近外径部分为(N‑N1)匝,导线线径为2rb;以线圈总交流电阻最小为优化目标确定ra、rb以及N1;分段变线径方案线圈有限元仿真模型按RZ坐标系下平面螺旋线圈接收侧与发射侧的有限元仿真模型求解其交流电阻,并进一步求解其邻近效应损耗、趋肤效应损耗后,再进行叠加;本发明可以大大减小线圈的交流电阻,提升品质因数,提高WPT系统整机效率;同时采用分段形式使得线圈所需焊接点个数大大减少,制作过程简化,工程上容易实现。

    一种基于深度Q网络的多信道动态网络信道接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68003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161139.5

    申请日:2022-09-22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深度Q网络的多信道动态网络信道接入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S1、构建用于决策的深度Q网络、用于辅助训练的目标网络,与用于存储历史数据的经验池;步骤S2、初始化状态s;步骤S3、将状态s送入S1的深度神经网络,输出动作a;步骤S4、执行S3的动作a,发送数据,得到动作结果r;步骤S5、监听信道,结合状态s,获得下一状态s’;步骤S6、将状态,动作a,动作结果r,下一状态s’以(s,a,r,s’)的形式存储到S1的经验池中,状态s变为下一状态s’;步骤S7、每隔一定时隙,从经验池中随机抽取数据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步骤S8、重复步骤S3至步骤S7直到通信结束。本发明有效利用了信道历史信息,能够在多信道动态网络中实现高效地信道接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