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443778B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1811146112.2
申请日:2018-09-2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15/0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发动机声品质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测量并记录发动机气缸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计算发动机高频振荡能量;计算发动机压力升高率,并计算多个工作循环下的发动机最大压力升高率循环波动;通过发动机高频振荡能量预测发动机声品质尖锐度;通过发动机最大压力升高率循环波动预测发动机声品质粗糙度。本发明通过燃烧特征参数预测发动机声品质,通过测量发动机缸内压力,提取气缸压力高频振荡和燃烧过程压力升高率循环波动等燃烧特征参数,通过燃烧过程特征参数可以直接预测发动机声品质尖锐度与粗糙度,不需要对发动机进行噪声测量,节省了大量主观评测所需时间,并且可以为后期发动机和整车噪声品质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9443778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146112.2
申请日:2018-09-2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15/0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发动机声品质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测量并记录发动机气缸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计算发动机高频振荡能量;计算发动机压力升高率,并计算多个工作循环下的发动机最大压力升高率循环波动;通过发动机高频振荡能量预测发动机声品质尖锐度;通过发动机最大压力升高率循环波动预测发动机声品质粗糙度。本发明通过燃烧特征参数预测发动机声品质,通过测量发动机缸内压力,提取气缸压力高频振荡和燃烧过程压力升高率循环波动等燃烧特征参数,通过燃烧过程特征参数可以直接预测发动机声品质尖锐度与粗糙度,不需要对发动机进行噪声测量,节省了大量主观评测所需时间,并且可以为后期发动机和整车噪声品质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7195776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311291754.2
申请日:2023-10-08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IBM‑VOSET‑DEM的三相流动传热耦合仿真方法及系统,包括确定计算域和划分计算域的网格;初始化参数;重构液‑液界面:确定第n+1时刻流体体积分数:确定边界网格,确定第n时刻网格单元的符号距离函数;确定界面的网格单元的界面曲率:光顺界面突变物理量;确定界面的表面张力;确定流体中间速度:得出计算域中所有网格单元的流体体积分率和中间速度;确定颗粒速度:确定第n+1时刻第p固体颗粒位移和第n+1时刻的网格单元的固体体积分数:确定计算域在第n+1时刻的最终速度;求解温度和界面热流密度。本发明采用DEM软球模型计算固体碰撞力,能够精确获得并追踪固体颗粒的运动微观信息;采用界面热流密度模型考虑了界面的共轭传热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598536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310479726.7
申请日:2023-04-28
Applicant: 江苏大学 , 扬州五环龙电动车有限公司
IPC: H01M8/04119 , H01M8/04746 , H01M8/043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氢燃料电池用气‑水分离器,包括分离空腔、分离装置和排氢通道,所述分离装置设于分离内腔内,用于气液分离;所述分离空腔设有氢水混合物入口和排氢通道,所述氢水混合物入口用于向分离空腔内通入氢水混合物,所述排氢通道内设有可伸入分离装置的档板结构,所述排氢通道上设有顶升装置,通过使所述档板结构一端在分离装置内伸缩,用于控制排氢通道出口处的液态水含量,本发明通过改变排氢装置在分离装置中的长度,对气‑水分离器的分离效率进行动态调控,在控制排氢口液态水含量的同时,分离排出多余的液态水。
-
公开(公告)号:CN114497613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111518686.X
申请日:2021-12-13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H01M8/0202 , H01M8/02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态水自去除型燃料电池双极板,所述双极板表面的进料口与双极板表面的出料口之间设有若干相互连通流道;每个所述流道表面内设有第一亲水区域,且所述第一亲水区域的分布宽度沿介质流动方向逐渐变大;垂直与所述第一亲水区域的两侧分别设有若干渐缩的第二亲水区域。本发明通过在燃料电池双极板流道表面多个复合三角形的亲水区域,能使得燃料电池反应产生的液态水移动到流道中间,并沿流道流动方向排出,而仅需小功率空压机或不需要吹扫,使得液滴流出燃料电池,达到自排水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3178591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110348961.1
申请日:2021-03-31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02 , H01M8/042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气体扩散层及其加工工艺,所述气体扩散层靠近双极板一侧表面分布呈梯度的波浪状微凹槽结构,且所述波浪状微凹槽结构位于气体扩散层的入口段与气体扩散层的出口段之间。呈梯度的波浪状微凹槽结构为沿气体流动方向波浪状微凹槽结构的幅值和波长同步梯度递增。本发明按梯度分布的凹槽可以实现不同的水含量对应不同强度的排水能力,保证沿气体流动方向水分布的一致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729497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1910892657.6
申请日:2019-09-20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H01M8/02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疏水性燃料电池双极板和方法,包括气体进口、气体出口和多条流道;流道的流道表面均匀分布多排长条形微凸体,每条流道上的长条形微凸体与所在流道的流向垂直。在流道表面均匀分布的长条形微凸体,使燃料电池反应水能够快速通过,有效的防止反应过程中“水淹”现象的发生。同时具有长条形微凸体的表面也能够增加流道局部对流效应,改善了氧化剂的供应效率,极大地提升了燃料电池的工作性能。本发明通过对材料表面进行微结构改进处理,从改变表面形貌结构的角度出发,开发了一种具有高效疏水性的燃料电池双极板。本发明工艺简单可靠,可实现自动化生产,适合工业化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4212754A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1404106.4
申请日:2021-11-24
Applicant: 江苏大学 , 南京江峰微特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IPC: C01B3/32 , H01M8/06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甲醇重整器,涉及工业设备领域,所述甲醇重整器由醇水输入口、富氢气体输出口、甲醇空气进气口、反应尾气出气口、腔体、传热板及催化剂层组成。所述腔体包括三层流道:上层预热处理流道、中层甲醇催化燃烧流道、下层甲醇催化重整流道;所述预热处理流道用于接收通过醇水输入口输送的甲醇水溶液,将其预热处理生成甲醇水蒸汽;所述甲醇催化燃烧流道用于为所述预热处理流道与甲醇催化重整流道提供热量;所述甲醇催化重整流道用于对甲醇水蒸汽进行重整制氢;所述各流道均为蛇形流道结构,且纵向为对称式递增波函数。本发明可有效解决现有甲醇重整器催化剂利用率低的问题,提高甲醇水蒸气重整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864244B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010745281.9
申请日:2020-07-29
Applicant: 江苏大学
IPC: H01M8/1065 , H01M8/1067 , H01M8/106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微织构的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及其加工方法,所述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的阴极表面按内密外疏梯度分布若干花瓣状的凹凸复合织构。所述凹凸复合织构包括凹坑和凸起,所述凹坑边缘处设有一圈凸起,所述凹坑的内表面均布若干半椭球微凹坑。根据相邻凹凸复合织构的间距将所述阴极表面划分为中心区域、中间区域和外围区域,且在每个区域内,任一相邻凹凸复合织构的间距均是由内向外梯度递增。本发明凹凸复合织构可有效增大质子交换膜阴极表面的表面积,有助于催化剂与反应气体充分接触,提高反应效率;还能使碳担载铂催化剂稳定镶嵌在此结构内,并提高催化剂活性面积,从而提高催化剂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117465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0783392.9
申请日:2020-08-06
Applicant: 江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及加工方法,所述气体扩散层靠近双极板一侧表面均布若干微凹坑织构,用于防止反应水堵塞气体扩散层间隙。所述微凹坑织构为球冠,所述微凹坑织构等距分布在气体扩散层表面,相邻所述微凹坑织构之间的中心距S=150‑1000μm。若干所述微凹坑织构占所述气体扩散层表面的总面积之比为10%‑45%。任一所述微凹坑织构的边缘设有向外倾斜的倒角,用于提升气体扩散层的耐水性能。本发明通过改变阴极气体扩散层靠近极板一侧表面的微结构,形成分布均匀、四周存在一定角度的微凹坑,使气体扩散层表面的液态水更易聚集在微凹坑处,进而防止燃料电池发生“水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