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硬钎焊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73984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080054137.9

    申请日:2020-07-06

    Abstract: 本发明的铝合金硬钎焊板为按照钎料/芯材的顺序层叠的铝合金硬钎焊板,芯材由含有0.50~2.00质量%的Mn、0.40~2.00质量%的Mg、1.50质量%以下的Si、1.00质量%以下的Fe、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形成,钎料由含有4.00~13.00质量%的Si、还含有选自2.00质量%以下的Mn、0.30质量%以下的Ti、0.30质量%以下的Zr和0.30质量%以下的Cr中的任意1种或2种以上、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形成,芯材的晶粒直径为20~300μm,下垂型流动性试验中的施加5%的形变后的流动系数Ka相对于施加形变前的流动系数Kb之比α(α=Ka/Kb)设为0.55以上。本发明的铝合金硬钎焊板在无焊剂硬钎焊中具有优异的硬钎焊性。

    铝合金硬钎焊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92454B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1980071337.2

    申请日:2019-10-25

    Abstract: 一种铝合金硬钎焊板,其特征在于,其是用于非活性气体气氛中或真空中的铝材的硬钎焊的铝合金硬钎焊板,其为按照硬钎焊材料/芯材料的顺序层叠的双层材料,该芯材料由含有0.50~2.00质量%的Mn、0.40~2.00质量%的Mg、1.50质量%以下的Si、1.00质量%以下的Fe、0.10~0.30质量%的Ti且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形成,该芯材料的晶粒直径为20~300μm,该硬钎焊材料由含有4.00~13.00质量%的Si且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形成,在下垂型流动性试验中,流动系数之比α(α=Ka/Kb)为0.50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无焊剂钎焊中实现优异的钎焊性的铝合金硬钎焊板。

    铝合金硬钎焊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92454A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1980071337.2

    申请日:2019-10-25

    Abstract: 一种铝合金硬钎焊板,其特征在于,其是用于非活性气体气氛中或真空中的铝材的硬钎焊的铝合金硬钎焊板,其为按照硬钎焊材料/芯材料的顺序层叠的双层材料,该芯材料由含有0.50~2.00质量%的Mn、0.40~2.00质量%的Mg、1.50质量%以下的Si、1.00质量%以下的Fe、0.10~0.30质量%的Ti且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形成,该芯材料的晶粒直径为20~300μm,该硬钎焊材料由含有4.00~13.00质量%的Si且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形成,在下垂型流动性试验中,流动系数之比α(α=Ka/Kb)为0.50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无焊剂钎焊中实现优异的钎焊性的铝合金硬钎焊板。

    铝合金硬钎焊板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73984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080054137.9

    申请日:2020-07-06

    Abstract: 本发明的铝合金硬钎焊板为按照钎料/芯材的顺序层叠的铝合金硬钎焊板,芯材由含有0.50~2.00质量%的Mn、0.40~2.00质量%的Mg、1.50质量%以下的Si、1.00质量%以下的Fe、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形成,钎料由含有4.00~13.00质量%的Si、还含有选自2.00质量%以下的Mn、0.30质量%以下的Ti、0.30质量%以下的Zr和0.30质量%以下的Cr中的任意1种或2种以上、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形成,芯材的晶粒直径为20~300μm,下垂型流动性试验中的施加5%的形变后的流动系数Ka相对于施加形变前的流动系数Kb之比α(α=Ka/Kb)设为0.55以上。本发明的铝合金硬钎焊板在无焊剂硬钎焊中具有优异的硬钎焊性。

    热交换器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37655A

    公开(公告)日:2012-08-15

    申请号:CN201210027377.7

    申请日:2012-02-08

    Abstract: 内部散热片(33)设置在流体管(3)中,用于将用于加热介质的流体通道(30)分成多个小流体通道(333),以便于加热介质和电子部件(2)之间的热交换。内部散热片(33)在垂直于加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的横截面中形成波形形状,其中内部散热片(33)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沿一个方向和沿另一方向交替地突出。内部散热片(33)由多个散热片部分(33A,33B)构成,其中第一散热片部分(33A)的散热片间距(FP1)形成为小于面对电子部件(2)的第二散热片部分(33B)的散热片间距(FP2)。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