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004659B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580050924.5
申请日:2015-09-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L23/473 , H05K7/20
Abstract: 冷却器组件包括冷却管(2)和支承部件(30、30X)。在冷却管中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设有第一突出管部(22a、223a)。在冷却管中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设有第二突出管部(22b、223b)。在冷却管中的第一突出管部的基部侧设有形成为环状的第一容易变形部。在冷却管中的第二突出管部的基部侧设有形成为环状的第二容易变形部。在支承部件设有与第一突出管部嵌合的第一嵌合部(37a、300、70A)和与第二突出管部嵌合的第二嵌合部(38a、301、70B)。在第一突出管部与支承部件的第一嵌合部嵌合、且第二突出管部与支承部件的第二嵌合部嵌合、并使第一容易变形部及第二容易变形部分别朝冷却管的内侧凹陷的状态下,支承部件对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中央进行支承。
-
公开(公告)号:CN108431260B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1680076835.2
申请日:2016-11-28
Abstract: 一种铝合金硬钎焊板,其特征在于,用于在非活性气体气氛中进行的不使用助熔剂的硬钎焊,该铝合金硬钎焊板在含有0.8~1.8质量%的Mn和0.05~0.20质量%的Mg、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的芯材的单面或双面上包覆有含有6~13质量%的Si、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的钎料,该硬钎焊板的厚度为0.12mm以下,该钎料的厚度为0.012mm以下。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无助熔剂硬钎焊用铝合金硬钎焊板,该铝合金硬钎焊板是板厚度为0.12mm以下的薄板,并且在硬钎焊加热时,不会发生翅片前端部分弯曲变形或填角形成不全之类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08431260A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680076835.2
申请日:2016-11-28
Abstract: 一种铝合金硬钎焊板,其特征在于,用于在非活性气体气氛中进行的不使用助熔剂的硬钎焊,该铝合金硬钎焊板在含有0.8~1.8质量%的Mn和0.05~0.20质量%的Mg、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的芯材的单面或双面上包覆有含有6~13质量%的Si、余量为铝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的钎料,该硬钎焊板的厚度为0.12mm以下,该钎料的厚度为0.012mm以下。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无助熔剂硬钎焊用铝合金硬钎焊板,该铝合金硬钎焊板是板厚度为0.12mm以下的薄板,并且在硬钎焊加热时,不会发生翅片前端部分弯曲变形或填角形成不全之类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07004659A
公开(公告)日:2017-08-01
申请号:CN201580050924.5
申请日:2015-09-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L23/473 , H05K7/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3/473 , F28F3/086 , F28F9/001 , F28F2255/02 , H01L21/4803 , H01L23/3736 , H01L25/074 , H01L25/18 , H05K7/20927
Abstract: 冷却器组件包括冷却管(2)和支承部件(30、30X)。在冷却管中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设有第一突出管部(22a、223a)。在冷却管中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设有第二突出管部(22b、223b)。在冷却管中的第一突出管部的基部侧设有形成为环状的第一容易变形部。在冷却管中的第二突出管部的基部侧设有形成为环状的第二容易变形部。在支承部件设有与第一突出管部嵌合的第一嵌合部(37a、300、70A)和与第一突出管部嵌合的第二嵌合部(38a、301、70B)。在第一突出管部与支承部件的第一嵌合部嵌合、且第二突出管部与支承部件的第一嵌合部嵌合、并使第一容易变形部及第二容易变形部分别朝冷却管的内侧凹陷的状态下,支承部件对冷却管的长度方向中央进行支承。
-
公开(公告)号:CN107078114B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580058358.2
申请日:2015-08-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L23/473 ,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具备流路管(3)和板状的内翅片(34)。流路管供热介质流通,并且,该流路管的与热介质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流路截面具有扁平形状。内翅片具有多个第一翅片(340)和多个第二翅片(341)。多个第一翅片将热介质流通的主流路分割成多个细流路。在与形成有多个第一翅片的区域(34b)相比位于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端部(34a)及与形成有多个第一翅片的区域相比位于流通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端部(34c)中的至少一方,多个第二翅片形成为与热介质的流通方向平行。多个第一翅片彼此之间的翅片间距(Fp1、Fp2、Fp3、…、FpN)全部相同。多个第二翅片彼此之间的翅片间距中的至少一个翅片间距与多个第二翅片彼此之间的其他翅片间距不同。
-
公开(公告)号:CN105518855B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480047450.4
申请日:2014-08-2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L23/473 , H01L23/40 , H01L25/07 , H01L25/18 , H05K7/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3/473 , F28D1/0333 , F28D1/05308 , F28D1/05358 , F28F3/086 , F28F9/0075 , F28F9/0131 , F28F9/26 , F28F2225/04 , H01L23/3675 , H01L23/40 , H01L25/07 , H01L25/074 , H01L25/117 , H01L25/18 , H01L2924/0002 , H05K7/20927 , H01L2924/00
Abstract: 层叠型冷却器具有:层叠的多个流路管(2,103),该多个流路管(2,103)具有形成有使热介质在内部流通的介质流路(20,30)的扁平形状;热交换对象物体(5,102),该热交换对象物体(5,102)配置于相邻的流路管(2,103)彼此之间,且被流路管(2,103)的扁平面夹持;以及突出管部(41,42,135),该突出管部(41,42,135)至少连接于一个流路管(2,103),且向流路管(2,103)的层叠方向突出。层叠型冷却器具有负荷抑制部(3,31,211,213),与施加在流路管(2,103)的其他部位的负荷相比该负荷抑制部(3,31,211,213)抑制施加于突出管部(41,42,135)和流路管(2,103)的连接部位的负荷。
-
公开(公告)号:CN105493276B
公开(公告)日:2018-05-15
申请号:CN201480047079.1
申请日:2014-08-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L23/473 , H05K7/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3/473 , F28D1/0325 , F28F3/025 , F28F3/086 , F28F2009/224 , H01L23/3672 , H01L23/3675 , H01L25/074 , H01L25/117 , H01L2924/0002 , H05K7/20254 , H05K7/20927 , H01L2924/00
Abstract: 本发明的冷却器(1)具备冷却管(20),该冷却管(20)具有与被热交换部件(5)抵接的冷却面(201),且设置制冷剂流路(24)而成。在正交方向(Z)上,在构成配置于冷却管的内壁面(241)的两端的制冷剂流路的一对相对内壁面(242)与配置于内部翅片(29)的两端的一对隔壁(291)之间形成有一对外侧流路(28),在制冷剂流路中,在正交方向上比一对外侧流路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且比流入孔(271)及排出孔(272)更靠近外侧的位置,并且在排列方向(Y)上比内部翅片更靠近外侧的位置且比流入孔及排出孔更靠近内侧的位置至少形成有一个向制冷剂流路的内侧突出的整流肋(3),该冷却管(20)构成为通过整流肋来抑制一对外侧流路的制冷剂的流量。
-
公开(公告)号:CN107078114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580058358.2
申请日:2015-08-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L23/473 ,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具备流路管(3)和板状的内翅片(34)。流路管供热介质流通,并且,该流路管的与热介质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流路截面具有扁平形状。内翅片具有多个第一翅片(340)和多个第二翅片(341)。多个第一翅片将热介质流通的主流路分割成多个细流路。在与形成有多个第一翅片的区域(34b)相比位于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端部(34a)及与形成有多个第一翅片的区域相比位于流通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端部(34c)中的至少一方,多个第二翅片形成为与热介质的流通方向平行。多个第一翅片彼此之间的翅片间距(Fp1、Fp2、Fp3、…、FpN)全部相同。多个第二翅片彼此之间的翅片间距中的至少一个翅片间距与多个第二翅片彼此之间的其他翅片间距不同。
-
公开(公告)号:CN105518855A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480047450.4
申请日:2014-08-2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L23/473 , H01L23/40 , H01L25/07 , H01L25/18 , H05K7/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3/473 , F28D1/0333 , F28D1/05308 , F28D1/05358 , F28F3/086 , F28F9/0075 , F28F9/0131 , F28F9/26 , F28F2225/04 , H01L23/3675 , H01L23/40 , H01L25/07 , H01L25/074 , H01L25/117 , H01L25/18 , H01L2924/0002 , H05K7/20927 , H01L2924/00
Abstract: 层叠型冷却器具有:层叠的多个流路管(2,103),该多个流路管(2,103)具有形成有使热介质在内部流通的介质流路(20,30)的扁平形状;热交换对象物体(5,102),该热交换对象物体(5,102)配置于相邻的流路管(2,103)彼此之间,且被流路管(2,103)的扁平面夹持;以及突出管部(41,42,135),该突出管部(41,42,135)至少连接于一个流路管(2,103),且向流路管(2,103)的层叠方向突出。层叠型冷却器具有负荷抑制部(3,31,211,213),与施加在流路管(2,103)的其他部位的负荷相比该负荷抑制部(3,31,211,213)抑制施加于突出管部(41,42,135)和流路管(2,103)的连接部位的负荷。
-
公开(公告)号:CN105493276A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480047079.1
申请日:2014-08-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L23/473 , H05K7/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3/473 , F28D1/0325 , F28F3/025 , F28F3/086 , F28F2009/224 , H01L23/3672 , H01L23/3675 , H01L25/074 , H01L25/117 , H01L2924/0002 , H05K7/20254 , H05K7/20927 , H01L2924/00
Abstract: 本发明的冷却器(1)具备冷却管(20),该冷却管(20)具有与被热交换部件(5)抵接的冷却面(201),且设置制冷剂流路(24)而成。在正交方向(Z)上,在构成配置于冷却管的内壁面(241)的两端的制冷剂流路的一对相对内壁面(242)与配置于内部翅片(29)的两端的一对隔壁(291)之间形成有一对外侧流路(28),在制冷剂流路中,在正交方向上比一对外侧流路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且比流入孔(271)及排出孔(272)更靠近外侧的位置,并且在排列方向(Y)上比内部翅片更靠近外侧的位置且比流入孔及排出孔更靠近外侧的位置至少形成有一个向制冷剂流路的内侧突出的整流肋(3),该冷却管(20)构成为通过整流肋来抑制一对外侧流路的制冷剂的流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