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524999A
公开(公告)日:2009-09-09
申请号:CN200910008365.8
申请日:2007-04-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碰撞能量吸收装置的轨道车辆,避免碰撞时能量吸收装置的变形开始一齐进行。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在行驶车辆的车体主体的长度方向的规定区域,沿车体主体的横向隔开安装有碰撞时利用压坏吸收碰撞能量的多个能量吸收体(11、12)。能量吸收体(11、12)的碰撞方向前端位置错开在多个位置(突出ΔL)。根据该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在一旦发生碰撞时,能量吸收体11等隔开时间差碰撞,错开能量吸收体的压坏时期,因此,在能量吸收体的压坏初始峰值负载的发生上产生时间差,能够降低整体的峰值负载。由滑轨引导能量吸收体的外侧,或者在能量吸收体内部的空间(14、15)中配置防止压曲件(16、17),从而能够防止能量吸收体的整体压曲。
-
公开(公告)号:CN101186214B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0710188640.X
申请日:2007-11-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Abstract: 一种具有冲击吸收结构的车辆,其对于所有的冲撞条件都能够稳定的吸收冲撞能量,可以确保乘务人员和乘客的安全。在车辆的端部配置了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冲击吸收结构由如下构成:上段冲击吸收机构(100),其配置在压碎区的上部,在规定的负载下压溃来吸收冲撞能量;下段冲击吸收机构(120),其配置在压碎区的下部,在规定的负载下压溃来吸收冲撞能量;中段冲击吸收机构(110),其被保持在上下配置的上段冲击吸收机构(100)和下段冲击吸收机构(120)之间,中段冲击吸收机构(110)由缓冲机构(112)和滑动机构(113)构成,在规定的负载下缓冲机构(112)向后方滑动。
-
公开(公告)号:CN101138981B
公开(公告)日:2012-05-09
申请号:CN200710002103.1
申请日:2007-01-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其能够吸收撞击轨道车辆车身端部的能量。在车辆端部,由沿周方向的加强构件(15)、在其后侧沿周向的加强构件(16)、沿将两者连接的车身长方向的骨架构件(17)、和覆盖所述构件的外板(18)构成。骨架构件(17)的长方向沿车身的长方向。骨架构件17由两个凸缘(17c、17d)和连接该两个凸缘的腹板(17b)构成,腹板(17b)侧与外板(18)角焊接。在骨架构件(17)的长方向中间位置的凸缘端部具有在该凸缘端部具有开口的切口(21)。当撞击负荷作用时,切口部(21)弯曲成凹谷,由此,外板(18)向其相反侧弯曲,即使骨架构件(17)压曲,外板(18)也不会卷曲,因而能够吸收撞击负荷。
-
公开(公告)号:CN101070071B
公开(公告)日:2011-07-20
申请号:CN200710101936.3
申请日:2007-04-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碰撞能量吸收装置的轨道车辆,避免碰撞时能量吸收装置的变形开始同时进行。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在行驶车辆的车体主体的长度方向的规定区域,沿车体主体的横向隔开安装有碰撞时利用压坏吸收碰撞能量的多个能量吸收体(11、12)。能量吸收体(11、12)的碰撞方向前端位置错开在多个位置(突出ΔL)。根据该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在一旦发生碰撞时,能量吸收体11等隔开时间差碰撞,错开能量吸收体的压坏时期,因此,在能量吸收体的压坏初始峰值负载的发生上产生时间差,能够降低整体的峰值负载。由滑轨引导能量吸收体的外侧,或者在能量吸收体内部的空间(14、15)中配置防止压曲件(16、17),从而能够防止能量吸收体的整体压曲。
-
公开(公告)号:CN101274634B
公开(公告)日:2010-09-08
申请号:CN200710142631.7
申请日:2007-08-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IPC: B61F1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吸收结构,根据碰撞时的碰撞程度来开关碰撞吸收材的功能,而不频繁地更换碰撞吸收材。在构成碰撞吸收材(10A)的负荷作用部(11)的背面将负荷传递棒(12)和碰撞吸收材(13)结合。负荷传递棒(12)贯通碰撞吸收材的中心,经由向半径方向延伸的销(15)相对于支承部(14)结合。碰撞吸收材(13)的后端隔着间隙与支承部(14)对面。在销(15)上设有切口槽(21)。在低负荷作用时,由于负荷通过负荷传递棒(12)、销(15)、支承部(14)从负荷作用部(11)传递到设备主体上,故负荷不会传递给碰撞吸收材(13)。在高负荷作用时,由于销(15)以切口槽(21)为起点破断,堵塞板(17)的表面与支承部(14)接触,因此,负荷传递到碰撞吸收材(13)上,可有效地将碰撞吸收。
-
公开(公告)号:CN101274634A
公开(公告)日:2008-10-01
申请号:CN200710142631.7
申请日:2007-08-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IPC: B61F1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吸收结构,根据碰撞时的碰撞程度来开关碰撞吸收材的功能,而不频繁地更换碰撞吸收材。在构成碰撞吸收材(10A)的负荷作用部(11)的背面将负荷传递棒(12)和碰撞吸收材(13)结合。负荷传递棒(12)贯通碰撞吸收材的中心,经由向半径方向延伸的销(15)相对于支承部(14)结合。碰撞吸收材(13)的后端隔着间隙与支承部(14)对面。在销(15)上设有切口槽(21)。在低负荷作用时,由于负荷通过负荷传递棒(12)、销(15)、支承部(14)从负荷作用部(11)传递到设备主体上,故负荷不会传递给碰撞吸收材(13)。在高负荷作用时,由于销(15)以切口槽(21为起点破断,堵塞板(17)的表面与支承部(14)接触,因此,负荷传递到碰撞吸收材(13)上,可有效地将碰撞吸收。
-
公开(公告)号:CN101186214A
公开(公告)日:2008-05-28
申请号:CN200710188640.X
申请日:2007-11-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Abstract: 一种具有冲击吸收结构的车辆,其对于所有的冲撞条件都能够稳定的吸收冲撞能量,可以确保乘务人员和乘客的安全。在车辆的端部配置了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冲击吸收结构由如下构成:上段冲击吸收机构(100),其配置在压碎区的上部,在规定的负载下压溃来吸收冲撞能量;下段冲击吸收机构(120),其配置在压碎区的下部,在规定的负载下压溃来吸收冲撞能量;中段冲击吸收机构(110),其被保持在上下配置的上段冲击吸收机构(100)和下段冲击吸收机构(120)之间,中段冲击吸收机构(110)由缓冲机构(112)和滑动机构(113)构成,在规定的负载下缓冲机构(112)向后方滑动。
-
公开(公告)号:CN101138981A
公开(公告)日:2008-03-12
申请号:CN200710002103.1
申请日:2007-01-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其能够吸收撞击轨道车辆车身端部的能量。在车辆端部,由沿周方向的加强构件(15)、在其后侧沿周向的加强构件(16)、沿将两者连接的车身长方向的骨架构件(17)、和覆盖所述构件的外板(18)构成。骨架构件(17)的长方向沿车身的长方向。骨架构件17由两个凸缘(17c、17d)和连接该两个凸缘的腹板(17b)构成,腹板(17b)侧与外板(18)角焊接。在骨架构件(17)的长方向中间位置的凸缘端部具有在该凸缘端部具有开口的切口(21)。当撞击负荷作用时,切口部(21)弯曲成凹谷,由此,外板(18)向其相反侧弯曲,即使骨架构件(17)压曲,外板(18)也不会卷曲,因而能够吸收撞击负荷。
-
公开(公告)号:CN101524999B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0910008365.8
申请日:2007-04-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碰撞能量吸收装置的轨道车辆,避免碰撞时能量吸收装置的变形开始一齐进行。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在行驶车辆的车体主体的长度方向的规定区域,沿车体主体的横向隔开安装有碰撞时利用压坏吸收碰撞能量的多个能量吸收体(11、12)。能量吸收体(11、12)的碰撞方向前端位置错开在多个位置(突出ΔL)。根据该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在一旦发生碰撞时,能量吸收体11等隔开时间差碰撞,错开能量吸收体的压坏时期,因此,在能量吸收体的压坏初始峰值负载的发生上产生时间差,能够降低整体的峰值负载。由滑轨引导能量吸收体的外侧,或者在能量吸收体内部的空间(14、15)中配置防止压曲件(16、17),从而能够防止能量吸收体的整体压曲。
-
公开(公告)号:CN101219668B
公开(公告)日:2010-07-07
申请号:CN200710005280.5
申请日:2007-02-1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IPC: B61D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1D17/08 , B61D17/04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构架重量的增加,同时相对于上下方向的载荷及振动具有必要的强度的车辆构架。在侧构架(2)由中空型材构成的铁路车辆构架(20)的出入口(6),通过L型金属件(10)结合侧构架(2)和框架(7)。L型金属件(10)由结合车外侧面板(8)和车内侧面板(9)的板状的第一接合部(10a)、和对接结合该第一接合部(10a)的靠近车外侧面板(8)的部分和框架(7)的第二接合部板(10b)构成。第二接合部板(10b)的板厚比车外侧面板(8)的板厚厚。由此,不会加厚车外侧面板(8)的板厚,即,基本不会增加构架重量,能够相对于上下方向的载荷确保必要的强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