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化硅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54583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544378.8

    申请日:2024-10-31

    Abstract: 一种碳化硅MOSFET器件制备方法,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包括从下而上依次设置的N+Sub层、N‑Drift层、掺杂浓度为1E17‑5E18cm‑2的N+区、CSL层、栅氧化层、Poly层、隔离介质层和正面电极金属层;N+区顶面设有若干向下延伸的P+区;P+区的掺杂浓度为3E17‑1E19cm‑2;在平面栅SiC MOSFET中的P‑body区底部形成重掺杂的N+区和P+区,使得器件在续流过程中寄生PN结体二极管的空穴会被截止在P+区中间的N+区中,不会移动到Drift层,从而避免了空穴与Drift层电子发生复合,降低了双极退化效应的发生,提高器件长期稳定使用。

    一种降低短路电流的SiC器件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21440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544390.9

    申请日:2024-10-31

    Abstract: 一种降低短路电流的SiC器件及制备方法。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S100,在SiC Sub层的顶面沉积形成SiC Drift层,并在SiC Drift层顶面注入形成P区;S200,在SiC Drift层的顶面沉积形成SiC Epi层,并在SiC Epi层内依次注入形成Pwell区、NP区和PP区;S300,在SiC Epi层的顶面依次形成栅氧化层、Poly层和隔离介质层;S400,在NP区和PP区的顶面形成欧姆接触合金层;S500,在器件上方金属溅射形成正面电极金属层。本发明在SiC MOSFET器件中通过在SiC Drift层的JFET底部形成P区,在器件工作在饱和区时,P区与Pwell区和SiC Drift层形成的耗尽层会相互连接,从而更好的屏蔽短路电流,降低器件在短路时的温升。

    一种提高短路鲁棒性的SiC MOSFET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2143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544376.9

    申请日:2024-10-31

    Abstract: 一种提高短路鲁棒性的SiC MOSFET及制备方法,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包括从下而上依次设置的SiC衬底层、SiC漂移层、Pwell层、NP层、掺杂浓度为1E15‑5E16cm‑2的N‑层和掺杂浓度为5E17‑1E19cm‑2的N+层;所述N+层的顶部设有若干向下延伸至Pwell层的PP区;所述N+层的顶部设有若干向下延伸至SiC漂移层的沟槽;所述沟槽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P‑shield区;所述沟槽内设有栅氧化层;所述栅氧化层上设有与N+层顶面齐平的Poly层;本发明在沟槽栅SiC MOSFET器件中形成多层不同掺杂浓度的N层,其中高掺杂浓度的N层作为器件开启时电流流向和连接源电极使用,而低掺杂浓度的N层则作为降低器件短路电流使用,从而可降低SiC MOSFET器件的短路电流,提高器件的短路鲁棒性。

    一种沟槽式碳化硅场效应晶体管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1713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410371.7

    申请日:2024-10-10

    Abstract: 一种沟槽式碳化硅场效应晶体管及制备方法,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于沟槽栅SiC MOSFET器件,通过在两个距离相近的沟槽区一侧内表面注入形成高掺杂的P+区,并同时在P+区顶部形成欧姆接触实现了接地处理,利用P+区与Drift层产生的耗尽层扩展包裹沟槽底部拐角的栅氧化层,从而实现对沟槽式器件的沟槽栅氧化层的保护,避免电场集中从而发生提早击穿。并且这种相邻的沟槽区形成的P+区,也尽可能降低了P+区的面积使用,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器件性能,降低器件成本。

    一种微沟槽SiC 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50149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176622.X

    申请日:2024-08-26

    Abstract: 一种微沟槽SiC 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通过在器件栅极处微沟槽刻蚀形成凸台区,在凸台区的底部注入形成P‑shield区,实现了对器件栅氧化层的保护并且还同时减小了P‑shield区所带来的器件内阻增加。在器件阻断过程中,凸台区底部的P‑shield区可以很好的屏蔽电场,避免电场在栅氧化层集中。而又因P‑shield区的底面相较于P‑body区处于较高位置,因此P‑shield区所引起的内阻增加会较小,不会过多影响器件的性能。

    一种半导体高温测试机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82488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997830.X

    申请日:2024-07-24

    Inventor: 刁卫斌 王毅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高温测试机构,涉及半导体产品测试技术领域,包括测试台,所述测试台的顶部靠近左侧处设有运料A转盘,所述测试台的顶部位于运料A转盘的右侧依次设有移动组件、测试组件和吸放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运料B转盘和运料C转盘,所述吸放组件用于将运料B转盘上的半导体产品吸至测试组件进行测试,待测试后,吸放组件将测试后的半导体产品吸放至运料C转盘上,所述运料C转盘用于将测试后的半导体产品移动至运料A转盘处;所述测试台的顶部设有保温隔热箱。本发明能够有效在对半导体进行高温测试的时候,进行保温,并且保温效果好,从而避免热量散失和温度波动大而造成测试数据失真。

    一种材料导热系数和热阻的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88246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944075.9

    申请日:2024-07-15

    Abstract: 一种材料导热系数和热阻的测量方法,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将待测材料置于两个功率半导体器件底部PAD之间,形成功率半导体器件、待测材料、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三明治结构,测量半导体器件在检测电流I1条件下,跨电压VF和温度T之间的关系曲线系数K1;检测25℃条件下半导体器件在检测电流I1条件下的跨电压VF1;根据Tjx=25℃+(VFx‑VF1)*K1,获得半导体器件在跨电压VFX下对应结温Tjx;检测下方半导体器件在检测电流I1条件下的跨电压VF2;检测上方的半导体器件在检测电流I1条件下的跨电压VF3,求得下方半导体器件的结温Tj1和上方半导体器件的结温Tj2,最终计算待测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阻。测试方法简单、成本低,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导热系数和热阻的测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