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45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32849.7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3 , H01M10/6561 , H01M10/6567 , H01M10/658 , H01M2/1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排废气的动力电池极耳散热系统,包括电芯、极耳风冷管、控制器、隔离框、均热膜、下液冷板、侧隔热板、底隔热垫。电芯成组后顶部设置隔离框,底部设置下液冷板;安全阀上方设置泄压通道,隔离框上的导热胶填充槽设置导热绝缘硅胶;正、负极极耳的正上方设置极耳风冷管,极耳风冷管和极耳汇流排间设置均热膜;风冷管上设置排气阀,模组空间内设置气体传感器。本发明基于正、负极极耳散热,实现风冷和液冷的优势互补,该热管理系统空间利用率高,换热热阻小,冷却效果好;同时可以排出系统内废气,实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46B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010232850.X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3 , H01M10/6563 , H01M10/6566 , H01M10/656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正压直吹式风冷优化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模组、集气腔、射风孔、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内循环风机、外循环风机,加热器。系统采用正压直吹式射风,冷风在集气腔内温度一致,集气腔内开有射风孔,出风孔正对电芯最大面,可平衡传统风冷温度沿流动方向逐渐积累的效应,提高温度均匀性;压缩机组采用制冷、热旁通、喷液冷却三种回路结合的方式,配合智能控制器,对压缩机组气路各段进行温度、压力主动调节;内循环回路设有加热器,可集成散热和预热功能;电池箱内装有导流板,可减小风阻,增强扰流,强化换热。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52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32873.0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6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交替性开闭的可控式风冷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芯、电池风箱、导流板、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内循环风机,加热器、外循环风机。通过管路将电池散热单元,内循环风冷单元,外循环风冷单元,压缩机组制冷单元串接成可交替性开闭的主动控制型风冷电池热管理系统。本发明通过设置两个独立且对称风道,按照一定频率交替性开闭风口,基于对称性的风道结构可以平衡电池风箱内不同位置电芯的温度差异,设计两个独立支路可以实现对热管理系统的主动控制,大大增加电池模组的温度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45B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010232849.7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3 , H01M10/6561 , H01M10/6567 , H01M10/658 , H01M50/53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排废气的动力电池极耳散热系统,包括电芯、极耳风冷管、控制器、隔离框、均热膜、下液冷板、侧隔热板、底隔热垫。电芯成组后顶部设置隔离框,底部设置下液冷板;安全阀上方设置泄压通道,隔离框上的导热胶填充槽设置导热绝缘硅胶;正、负极极耳的正上方设置极耳风冷管,极耳风冷管和极耳汇流排间设置均热膜;风冷管上设置排气阀,模组空间内设置气体传感器。本发明基于正、负极极耳散热,实现风冷和液冷的优势互补,该热管理系统空间利用率高,换热热阻小,冷却效果好;同时可以排出系统内废气,实用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49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32861.8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63 , H01M10/656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联式可控型动力电池风冷热管理实验系统,包括电池模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换热器、内循环风机、加热器、外循环风机,其组成电池散热模块、制冷模块、风冷内循环模块、风冷外循环模块、环境模拟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电池充放电模块等。本发明为混联式动力电池风冷热管理实验系统,可实现对动力电池热管理实验研究过程的主动控制,混联式风道优化可以提高电池模组的温度均匀性,本发明便于动力电池热管理实验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49B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010232861.8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63 , H01M10/656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联式可控型动力电池风冷热管理实验系统,包括电池模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换热器、内循环风机、加热器、外循环风机,其组成电池散热模块、制冷模块、风冷内循环模块、风冷外循环模块、环境模拟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电池充放电模块等。本发明为混联式动力电池风冷热管理实验系统,可实现对动力电池热管理实验研究过程的主动控制,混联式风道优化可以提高电池模组的温度均匀性,本发明便于动力电池热管理实验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1319745B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010232863.7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B63H21/20 , B63H21/38 , B60L58/26 , B60L58/27 , B60L50/10 , B60L50/40 , H01M50/244 , H01M50/258 , H01M50/531 , H01M10/613 , H01M10/62 , H01M10/653 , H01M10/6551 , H01M10/6552 , H01M10/65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电池热管理的双主机双电机的船舶氨‑电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氨燃料发动机、柴油机、可逆电机、柴发机组、蓄电池、电容、螺旋桨、液氨存储供给装置、变电装置、船舶电网及整船冷却系统。柴发机组与蓄电池、电容通过变频装置与船舶电网连接;船舶电网通过变电装置与船舶日用负载和各可逆电机连接;第一可逆电机通过皮带曲轴与氨燃料发动机连接;第一和第二可逆电机分别通过离合器与柴油机发动机和氨燃料发动机连接后再经过齿轮箱驱动变桨距螺旋桨;第三和第四可逆电机直接驱动定桨距螺旋桨。本发明能够实现氨燃料发动机、柴油机和电机的混合推进以及储能单元与发动机冷能的多级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846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232850.X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3 , H01M10/6563 , H01M10/6566 , H01M10/656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正压直吹式风冷优化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模组、集气腔、射风孔、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内循环风机、外循环风机,加热器。系统采用正压直吹式射风,冷风在集气腔内温度一致,集气腔内开有射风孔,出风孔正对电芯最大面,可平衡传统风冷温度沿流动方向逐渐积累的效应,提高温度均匀性;压缩机组采用制冷、热旁通、喷液冷却三种回路结合的方式,配合智能控制器,对压缩机组气路各段进行温度、压力主动调节;内循环回路设有加热器,可集成散热和预热功能;电池箱内装有导流板,可减小风阻,增强扰流,强化换热。
-
公开(公告)号:CN111319745A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2010232863.7
申请日:2020-03-28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B63H21/20 , B63H21/38 , B60L58/26 , B60L58/27 , B60L50/10 , B60L50/40 , H01M2/10 , H01M2/26 , H01M10/613 , H01M10/62 , H01M10/653 , H01M10/6551 , H01M10/6552 , H01M10/659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电池热管理的双主机双电机的船舶氨-电混合动力系统,包括氨燃料发动机、柴油机、可逆电机、柴发机组、蓄电池、电容、螺旋桨、液氨存储供给装置、变电装置、船舶电网及整船冷却系统。柴发机组与蓄电池、电容通过变频装置与船舶电网连接;船舶电网通过变电装置与船舶日用负载和各可逆电机连接;第一可逆电机通过皮带曲轴与氨燃料发动机连接;第一和第二可逆电机分别通过离合器与柴油机发动机和氨燃料发动机连接后再经过齿轮箱驱动变桨距螺旋桨;第三和第四可逆电机直接驱动定桨距螺旋桨。本发明能够实现氨燃料发动机、柴油机和电机的混合推进以及储能单元与发动机冷能的多级利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