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850018B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1910209301.8
申请日:2019-03-19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被动安全领域,公开了一种分段式电动汽车前纵梁及其电动汽车。该结构将纵梁分为三段:第一段梁体采用铝合金挤压成形技术,且在内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第一嵌入体,第一段梁体的壁厚不均匀;第二段梁体采用铝合金挤压成形技术,且在内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第二嵌入体,第三段为通过过渡连接梁与前地板纵梁连接。本发明的分段式电动汽车前纵梁结构,采用多胞铝合金型材制作,加工工艺简单,兼顾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的轴向压溃与侧向弯曲,零件易于更换,维修成本小,同时满足了耐撞性、经济性与轻量化。
-
公开(公告)号:CN109850018A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910209301.8
申请日:2019-03-19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B62D21/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被动安全领域,公开了一种分段式电动汽车前纵梁及其电动汽车。该结构将纵梁分为三段:第一段梁体采用铝合金挤压成形技术,且在内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第一嵌入体,第一段梁体的壁厚不均匀;第二段梁体采用铝合金挤压成形技术,且在内部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第二嵌入体,第三段为通过过渡连接梁与前地板纵梁连接。本发明的分段式电动汽车前纵梁结构,采用多胞铝合金型材制作,加工工艺简单,兼顾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的轴向压溃与侧向弯曲,零件易于更换,维修成本小,同时满足了耐撞性、经济性与轻量化。
-
公开(公告)号:CN110909431B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1911211231.6
申请日:2019-12-02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17 , G06F30/15 , G06F111/06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用异种材料连接结构的设计方法及其连接结构。本发明提出的连接结构包括母材A板、母材B板、机械连接构件和结构胶层。母材A板和母材B板搭接的部分之间涂抹有结构胶,同时使用自冲铆接工艺连接母材A和B板。本发明通过复合连接方法克服了自冲铆接相对点焊存在明显的强度偏低和刚度减小的问题,利用结构胶提高结合面的连接强度,改善连接部件的疲劳性能和吸能特性。此外,本发明提出的车身异种材料结构设计方法包括根据多材料车身技术路线确定材料类型和性能指标,运用多学科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进行连接结构的参数设计,通过材料性能试验评价连接性能,最后将连接设计应用至车身各部分,进而实现多材料车身轻量化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09214127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1811246924.4
申请日:2018-10-24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点预瞄方法及其多点预瞄装置。所述多点预瞄方法包括:设定至少三个测量点,且至少三个测量点在目标路径上的分别对应的测量距离应满足:x1=0,x3>x2>x1;测量点到对应预瞄点的距离为预瞄点横向偏差y1、y2、y3。将当前实际工况分解计算,即:计算只考虑车辆与实际目标路径距离偏差条件下的理想横摆角速度ωso;计算只考虑车辆与实际目标路径夹角偏差条件下的理想横摆角速度ωss;计算只考虑实际目标路径弯曲条件下的理想横摆角速度ωsw。叠加ωso、ωss、ωsw后乘以一个预定系数得到车辆的理想方向盘转角δs。本发明可针对不同的复杂路径进行路径跟踪,在保证路径跟踪精度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鲁棒性,能够有效抑制车辆模型的执行机构时滞、不确定性、轮胎力非线性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9849663A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811574994.2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智能限速方法及其智能限速装置。所述车辆的智能限速方法的步骤为:实时测量车辆的车重并形成实时变化的车重电压值;将所述车重电压值设置为阈值,并判断所述油门踏板踏压位移量电压值是否小于所述阈值;所述油门踏板踏压位移量电压值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油门踏板踏压位移量电压值为所述调节参数,否则,所述阈值为所述调节参数。本发明通过实时获取并比较所述阈值与所述油门踏板踏压位移量电压值的大小。然后取所述阈值与所述油门踏板踏压位移量电压值两者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调节参数用于控制所述节气门的开度。使得所述节气门的开度永远处于一个限值以下,从而达到智能控制所述车辆的车速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2507458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011455477.0
申请日:2020-12-10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15 , G06F30/23 , G06F111/04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结构优化设计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切比雪夫方法的汽车碰撞安全可靠性设计方法。该汽车碰撞安全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汽车碰撞有限元模型;S2:定义优化问题,包括:选取设计变量,定义变量类型,选取优化目标和约束目标等;S3:采用DOE获取设计样本点和测试样本点;S4:搭建近似模型,利用近似模型预测响应;并对搭建完的近似模型进行精度验证;S5:运用Chebyshev分析方法获取响应上下界;S6:使用优化算法对响应的上界进行可靠性优化;S7:使用蒙特卡罗方法对所求优化设计解进行可靠性评估。本发明相对传统的确定性优化设计,能在满足碰撞性能的基础上,实现轻量化且提升设计解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90845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289025.3
申请日:2023-10-08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铆接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铆钉、组合连接件及铆接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铆钉,包括:铆钉头部、铆钉腿部。铆钉头部呈一端小、另一端大的圆台结构。铆钉头部周向外壁设置有波形槽。铆钉头部的大端设置有连接槽,连接槽内部设置有内螺纹。铆钉腿部一端设置有钉腿、另一端与铆钉头部的小端连接。铆钉腿部周向外壁对应波形槽与钉腿之间设置有外螺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铆钉,并基于该铆钉设计了多种组合连接件,可应用于异种金属双层板、三层板的连接,既可以增加铆接连接时的连接层数,又能增强铆接的连接强度以及功能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620593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281237.3
申请日:2020-11-16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 合肥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件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是基于熔模铸造的汽车零部件精密铸造设备,针对现有的汽车零件铸造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不能自动的完成对零件的铸造和融化,并且只能自然风干,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泥水箱,且工作台顶部外壁的四角处均通过螺栓固定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顶端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横板,所述横板顶部外壁的两侧外壁均通过螺栓固定有侧板。本发明拉紧绳带动蜡模上下移动,从而可以带动蜡模进入到泥水箱中,然后再次启动双轴电机提起蜡模,将沾满泥水的蜡模放置在风干机构上,风干机构可以快速的对蜡模进行风干。
-
公开(公告)号:CN110909431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11211231.6
申请日:2019-12-02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17 , G06F30/15 , G06F111/06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用异种材料连接结构的设计方法及其连接结构。本发明提出的连接结构包括母材A板、母材B板、机械连接构件和结构胶层。母材A板和母材B板搭接的部分之间涂抹有结构胶,同时使用自冲铆接工艺连接母材A和B板。本发明通过复合连接方法克服了自冲铆接相对点焊存在明显的强度偏低和刚度减小的问题,利用结构胶提高结合面的连接强度,改善连接部件的疲劳性能和吸能特性。此外,本发明提出的车身异种材料结构设计方法包括根据多材料车身技术路线确定材料类型和性能指标,运用多学科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进行连接结构的参数设计,通过材料性能试验评价连接性能,最后将连接设计应用至车身各部分,进而实现多材料车身轻量化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7068264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77948.2
申请日:2023-08-25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B62D6/00 , B62D101/00 , B62D11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转向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基于行驶工况的车辆主动后轮转向控制方法、系统。本发明先获取目标车辆的当前行驶状态;依据当前行驶状态,判断目标车辆所处的行驶工控;再根据行驶工况,切换对应的控制策略对目标车辆的后轮进行控制。与传统的后轮随动转向技术不同,本发明能够根据目标车辆不同的行驶工况,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控制后轮转向以实现最优控制,并提高目标车辆的操纵稳定性、灵活性,解决了现有后轮随动转向对于不同的行驶工况适配度不高、操作稳定性一般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