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901586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111187623.0
申请日:2021-10-12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15 ,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30/27 , G06F111/04 , G06F111/06 , G06F119/02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NSGA‑Ⅱ的一体式铝合金精密铸造防撞梁结构优化方法,属于防撞梁建模和结构优化技术领域,包括: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方法选取样本点进行响应面近似模型的构建;运用NSGA‑II算法对质量和比吸能进行确定性优化;对确定性优化解进行基于可靠性的6σ质量分析和优化。本发明仅针对铝合金精密铸造防撞梁总成的各部分厚度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基于NSGA‑II的确定性优化与基于6σ的可靠性优化,提高了防撞梁的耐撞性与可靠性,并实现了轻量化。
-
公开(公告)号:CN115470591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1162508.2
申请日:2022-09-23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17 , G06F30/15 , G06F30/23 , G06F111/04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岛遗传算法的一体式铝合金精密铸造发动机罩结构优化方法,属于汽车引擎盖技术领域,包括:最优拉丁超立方提取样本点进行RBF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运用多岛遗传算法对约束一阶模态和质量进行确定性优化;对确定性优化的结果进行基于6Sigma可靠性分析和优化。本发明仅针对一体式铝合金精密铸造发动机罩形貌尺寸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有效提高了约束一阶模态以及抗凹性工况、局部受压工况、正向弯曲工况、侧向弯曲工况、扭转工况时的刚度性能,并实现了发动机罩的轻量化。
-
公开(公告)号:CN114021247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252438.5
申请日:2021-10-27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15 , G06F30/23 , G06N3/0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一体式铝合金精密铸造防撞梁结构优化方法,属于防撞梁结构设计和优化技术领域,包括:运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选取样防撞梁的各部分厚度样本数据,再构建最大纵向位移、峰值碰撞力、质量和比吸能的二次响应面近似模型;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采用粒子群单目标优化算法,对质量和比吸能进行多目标博弈设计。本发明仅针对铝合金防撞梁总成的各部分厚度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多目标博弈设计,提高了防撞梁的耐撞性,并大幅度减轻了防撞梁的质量,实现了防撞梁的结构优化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4707342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210386460.7
申请日:2022-04-11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17/18 , G06Q50/04 , G06Q50/26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密铸件的生命周期碳足迹估算方法,包含系统的定量描述精密铸件产品从原材料加工、产品铸造成形、运输,直至寿命末端报废回收,这一寿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追踪和定量研究精密铸件生命周期碳足迹。本发明仅针对精密铸件的生产(含材料加工、铸造成形)、运输和寿命末端报废回收阶段,不包括铸件的使用和维修阶段,通过建立碳足迹估算模型,从而准确、系统的对精密铸件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量化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0909421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1911211224.6
申请日:2019-12-02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前保险杠横梁的一体化成型方法及前保险杠横梁。一体化成型方法包括载荷传递及目标性能分解,结构设计及仿真优化,精密铸造一体化成型,仿真及实验结合的性能分析。本发明的前保险杠横梁,采用精密铸造一体化成型技术将保险杠横梁本体、吸能盒、车身安装板、拖车钩螺母等多个零部件集成于一体。本发明汽车前保险杠横梁的一体化成型方法相比于传统工艺,在大幅度实现总成轻量化和整体性能提高的同时,还具有整体性强、工序简单、综合成本低等优势。一体化设计方法在实现一体化成型和结构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前保险杠横梁总成的综合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685834A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11629090.2
申请日:2020-12-31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身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是一种车身前端结构部件的碰撞吸能预测方法、介质及终端。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以车身前端结构关键件的厚度作为输入参数,以关键件的吸能作为输出参数,数据集归一化处理后作为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S2、确定隐含层数和隐含层节点数,构建BP神经网络结构;S3、用麻雀搜索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S4、训练BP神经网络;S5、计算预测精度评价参数,获得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S6、对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进行测试,对预测结果反归一化得到吸能预测值,评估网络性能和预测精度。采用该方法预测车身前端结构部件的碰撞吸能,既高效又准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507458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455477.0
申请日:2020-12-10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15 , G06F30/23 , G06F111/04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结构优化设计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切比雪夫方法的汽车碰撞安全可靠性设计方法。该汽车碰撞安全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汽车碰撞有限元模型;S2:定义优化问题,包括:选取设计变量,定义变量类型,选取优化目标和约束目标等;S3:采用DOE获取设计样本点和测试样本点;S4:搭建近似模型,利用近似模型预测响应;并对搭建完的近似模型进行精度验证;S5:运用Chebyshev分析方法获取响应上下界;S6:使用优化算法对响应的上界进行可靠性优化;S7:使用蒙特卡罗方法对所求优化设计解进行可靠性评估。本发明相对传统的确定性优化设计,能在满足碰撞性能的基础上,实现轻量化且提升设计解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849663B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1811574994.2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智能限速方法及其智能限速装置。所述车辆的智能限速方法的步骤为:实时测量车辆的车重并形成实时变化的车重电压值;将所述车重电压值设置为阈值,并判断所述油门踏板踏压位移量电压值是否小于所述阈值;所述油门踏板踏压位移量电压值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油门踏板踏压位移量电压值为所述调节参数,否则,所述阈值为所述调节参数。本发明通过实时获取并比较所述阈值与所述油门踏板踏压位移量电压值的大小。然后取所述阈值与所述油门踏板踏压位移量电压值两者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调节参数用于控制所述节气门的开度。使得所述节气门的开度永远处于一个限值以下,从而达到智能控制所述车辆的车速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0909421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11211224.6
申请日:2019-12-02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前保险杠横梁的一体化成型方法及前保险杠横梁。一体化成型方法包括载荷传递及目标性能分解,结构设计及仿真优化,精密铸造一体化成型,仿真及实验结合的性能分析。本发明的前保险杠横梁,采用精密铸造一体化成型技术将保险杠横梁本体、吸能盒、车身安装板、拖车钩螺母等多个零部件集成于一体。本发明汽车前保险杠横梁的一体化成型方法相比于传统工艺,在大幅度实现总成轻量化和整体性能提高的同时,还具有整体性强、工序简单、综合成本低等优势。一体化设计方法在实现一体化成型和结构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前保险杠横梁总成的综合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214127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11246924.4
申请日:2018-10-24
Applicant: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点预瞄方法及其多点预瞄装置。所述多点预瞄方法包括:设定至少三个测量点,且至少三个测量点在目标路径上的分别对应的测量距离应满足:x1=0,x3>x2>x1;测量点到对应预瞄点的距离为预瞄点横向偏差y1、y2、y3。将当前实际工况分解计算,即:计算只考虑车辆与实际目标路径距离偏差条件下的理想横摆角速度ωso;计算只考虑车辆与实际目标路径夹角偏差条件下的理想横摆角速度ωss;计算只考虑实际目标路径弯曲条件下的理想横摆角速度ωsw。叠加ωso、ωss、ωsw后乘以一个预定系数得到车辆的理想方向盘转角δs。本发明可针对不同的复杂路径进行路径跟踪,在保证路径跟踪精度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鲁棒性,能够有效抑制车辆模型的执行机构时滞、不确定性、轮胎力非线性的影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