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41961B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210328892.2
申请日:2022-03-3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6F30/27 , G06F30/392 , G06F115/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翼型翅片排列结构优化方法和系统,属于印刷电路板制造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将翼型翅片的排列几何参数无量纲化,通过试验设计和数值仿真得到样本集;将样本集中的训练集输入努赛尔数和阻力系数对应的代理模型;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对二者初始值赋值,分别进行训练得到代理模型;以最大化努赛尔数和最小化阻力系数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训练后的两个代理模型进行优化确定出Pareto前沿集;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获取最优妥协解,并利用其对应的优化变量优化翼型翅片排列结构。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翼型翅片排列结构优化方法中存在的几何优化参数固定及入口速度范围受限、优化效率低等难点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215609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111681771.8
申请日:2021-12-3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F01D5/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涡轮叶片冷却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可强化冷却的叶片内冷通道及其应用,该叶片内冷通道内设置有强化冷却隔板,所述强化冷却隔板对叶片内冷通道的前缘面与后缘面进行分隔;该强化冷却隔板作为扩展冷表面,增加辐射换热的表面积,使叶片内冷通道的整体冷却性能得到强化,同时减少前缘面与后缘面间冷却性能的差距,提高叶片内冷通道壁面温度分布的均匀性,降低温度梯度造成的热应力。本发明可以将辐射与对流换热相结合,提高叶片内冷通道整体冷却性能,同时改变内冷通道内流特性,降低由于叶片旋转带来的通道前缘面和后缘面间冷却性能的差距。
-
公开(公告)号:CN106482565B
公开(公告)日:2020-05-22
申请号:CN201611031481.8
申请日:2016-11-1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F28F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管及采用该换热管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其中该换热管包括圆管(2),在该圆管(2)上设置有前置隔板(1)和/或后置隔板(3),以垂直于换热管来流方向、且经过所述圆管(2)的中心轴线为参考界面将所述圆管(2)分为两个区域,记这两个区域中先与来流接触的一个区域为前置区域,另一个区域即为后置区域,该前置隔板(1)位于圆管(2)的前置区域上,所述后置隔板(3)位于圆管(2)的后置区域上。本发明通过对传统换热管进行设置和改进前置隔板和后置隔板等关键的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由于流体流速提高引起的换热管振动和换热管所受阻力增加的问题,实现管壳式热交换器的降阻减振。
-
公开(公告)号:CN102564168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210013654.9
申请日:2012-01-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F28D7/02
Abstract: 一种纵向流动管壳式换热器,属于管壳式换热器,解决现有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同时流体耗散功增加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壳体、左右管板、左右封头,壳体侧壁具有壳程进、出口,壳体内分别设有左、右管板,多根传热管通过左、右管板固定,壳体两端分别由左、右封头封闭,左、右封头上分别具有管程进出口,传热管为螺旋状传热管,在垂直于壳程流体流动方向上,接触壳体内壁的传热管通过相邻传热管的接触点和壳体内壁接触点支撑,其他传热管均通过相邻传热管的接触点相互支撑并固定。本发明结构紧凑,体积小,换热面积大,节省了投资费用;传热管管束间的接触点增大了流体在壳程流动的湍流度,流体混合均匀,壳程压降大大降低,提高了综合换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1435670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810236717.0
申请日:2008-12-0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F28D7/10
Abstract: 纵向扰流管壳式换热器,属于管壳式换热器,解决现有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和流体与表面间的剪切力、摩擦力以及流体的耗散功增加的问题。本发明壳体上具有壳程进、出口,两端由右、左封头封闭,并具有管程进、出口,壳体内左、右管板之间具有支撑框架,多根传热管通过左、右管板和支撑框架固定;支撑框架的每个支撑环内固定有扰流元件;扰流元件由连接杆上轴向对称至少安装2组旋流叶片构成,每组旋流叶片为2~6片,沿连接杆周向均匀分布,每个旋流叶片在连接杆轴向上的安装角度相同;连接杆正中部分位于支撑环圆心并与支撑环固定。本发明流动阻力大幅度减少;同时由于扰流元件的扰流作用,传热得到了强化,提高换热器的总体传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719182A
公开(公告)日:2006-01-11
申请号:CN200510019112.2
申请日:2005-07-1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F28D1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平面式毛细芯蒸发器和冷凝器的CPL系统,该CPL系统结构是,蒸发器的蒸汽出口与冷凝器的蒸汽入口相连接,储液器与冷凝器的冷凝液出口相连接;所述蒸发器为平面式毛细芯蒸发器,冷凝器为平面式毛细芯冷凝器;储液器与冷凝器的排液口相连接;冷凝器的冷凝液出口通过过冷器与蒸发器的回流液体入口相连接。该系统启动迅速、运行稳定,构成简单、调节方便,自适应能力强,温控效果好,传热效率高,是笔记本电脑或台式计算机芯片以及其他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或器件冷却的理想装置,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市场应用前景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9538696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0534866.4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6F30/27 , H05K7/20 , G06F30/17 , G06N3/006 , G06N3/0499 , G06N3/084 , G06N3/126 , G06F111/04 , G06F111/06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印刷电路板制造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带有顶部间隙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翼型翅片结构多目标优化方法及设备,包括:S1,获取带有顶部间隙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中翼型翅片的几何参数,包括间隙距离;S2,将几何参数无量纲化以得到优化设计变量;S3,基于优化设计变量得到样本集;S4,构建体积换热系数hv对应的第一目标代理模型和阻力系数f对应的第二目标代理模型;S5,最大化hv和最小化f为优化目标,对第一目标代理模型和第二目标代理模型寻优得到流动与传热性能的Pareto最优前沿;S6,使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从Pareto最优前沿选择折衷方案的变量以确定最佳优化方案。本发明考虑了顶部间隙。
-
公开(公告)号:CN113435133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620556.0
申请日:2021-06-0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槽管优化方法,属于螺旋槽管换热优化领域。本发明通过对螺旋槽形状的整体优化,可以获得性能提升更大的优化螺旋槽管,具体地,通过样条曲线对螺旋槽型线进行参数化描述,可以获得对控制点坐标变化更加敏感的型线,从而满足对型线精细调节优化的要求。本发明采用遗传算法对优化目标值中较优的螺旋槽型线进行筛选,进而可以对筛选出的螺旋槽型线对应的坐标进行选择和交叉和/或变异获得优化螺旋槽管型线,同时可以对优化螺旋槽型线再次迭代计算优化目标,可以获得更加优异的螺旋槽管型线;同时采用代理模型来预测每代种群的性能参数,代替了大量的CFD计算过程,节约了计算资源,缩短了优化周期,提高了优化过程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435670A
公开(公告)日:2009-05-20
申请号:CN200810236717.0
申请日:2008-12-0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F28D7/10
Abstract: 纵向扰流管壳式换热器,属于管壳式换热器,解决现有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和流体与表面间的剪切力、摩擦力以及流体的耗散功增加的问题。本发明壳体上具有壳程进、出口,两端由右、左封头封闭,并具有管程进、出口,壳体内左、右管板之间具有支撑框架,多根传热管通过左、右管板和支撑框架固定;支撑框架的每个支撑环内固定有扰流元件;扰流元件由连接杆上轴向对称至少安装2组旋流叶片构成,每组旋流叶片为2~6片,沿连接杆周向均匀分布,每个旋流叶片在连接杆轴向上的安装角度相同;连接杆正中部分位于支撑环圆心并与支撑环固定。本发明流动阻力大幅度减少;同时由于扰流元件的扰流作用,传热得到了强化,提高换热器的总体传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514365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723005.2
申请日:2023-12-1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F01D5/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涡轮叶片冷却相关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具有两级内冷通道的旋转涡轮叶片。该涡轮叶片中内冷通道被分为从前缘面到后缘面的三个平行内冷子通道,该三个内冷子通道分为两个初级子通道和一个次级子通道。其中,前缘侧初级子通道的构成面之一为所述旋转涡轮叶片的前缘面,后缘侧初级子通道的构成面之一为所述旋转涡轮叶片的后缘面,次级子通道位于内冷通道中心,即两个所述初级子通道之间,其构成面不包含涡轮叶片的前缘面和后缘面。本发明可强化内冷通道中的辐射换热,并为内冷通道流量调控提供必要条件,从而提高内冷通道壁面换热均匀性和温度均匀性,强化整体冷却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