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扰流管壳式换热器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35670A

    公开(公告)日:2009-05-20

    申请号:CN200810236717.0

    申请日:2008-12-09

    Abstract: 纵向扰流管壳式换热器,属于管壳式换热器,解决现有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和流体与表面间的剪切力、摩擦力以及流体的耗散功增加的问题。本发明壳体上具有壳程进、出口,两端由右、左封头封闭,并具有管程进、出口,壳体内左、右管板之间具有支撑框架,多根传热管通过左、右管板和支撑框架固定;支撑框架的每个支撑环内固定有扰流元件;扰流元件由连接杆上轴向对称至少安装2组旋流叶片构成,每组旋流叶片为2~6片,沿连接杆周向均匀分布,每个旋流叶片在连接杆轴向上的安装角度相同;连接杆正中部分位于支撑环圆心并与支撑环固定。本发明流动阻力大幅度减少;同时由于扰流元件的扰流作用,传热得到了强化,提高换热器的总体传热性能。

    一种传热管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64189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210013653.4

    申请日:2012-01-16

    Abstract: 一种传热管,属于传热元件,在强化换热的同时,解决现有传热管管内流动局部阻力增加过大的问题。本发明任一横截面形状均为相等直径的圆形,传热管内径d为1~2000mm,壁厚b为0.1~20mm;传热管中心轴线为圆柱形螺旋线或者以导程W为周期的三次样条曲线。本发明通过传热管等直径圆形截面螺旋式流道迫使管内流体整体向前旋流,改变速度场与温度场之间协同关系的同时,有效抑制管内流动局部阻力的产生,在沿程阻力增加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同功耗下换热增强的效果。

    一种纵向流动管壳式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2564168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210013654.9

    申请日:2012-01-16

    Abstract: 一种纵向流动管壳式换热器,属于管壳式换热器,解决现有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同时流体耗散功增加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壳体、左右管板、左右封头,壳体侧壁具有壳程进、出口,壳体内分别设有左、右管板,多根传热管通过左、右管板固定,壳体两端分别由左、右封头封闭,左、右封头上分别具有管程进出口,传热管为螺旋状传热管,在垂直于壳程流体流动方向上,接触壳体内壁的传热管通过相邻传热管的接触点和壳体内壁接触点支撑,其他传热管均通过相邻传热管的接触点相互支撑并固定。本发明结构紧凑,体积小,换热面积大,节省了投资费用;传热管管束间的接触点增大了流体在壳程流动的湍流度,流体混合均匀,壳程压降大大降低,提高了综合换热性能。

    纵向扰流管壳式换热器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435670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810236717.0

    申请日:2008-12-09

    Abstract: 纵向扰流管壳式换热器,属于管壳式换热器,解决现有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和流体与表面间的剪切力、摩擦力以及流体的耗散功增加的问题。本发明壳体上具有壳程进、出口,两端由右、左封头封闭,并具有管程进、出口,壳体内左、右管板之间具有支撑框架,多根传热管通过左、右管板和支撑框架固定;支撑框架的每个支撑环内固定有扰流元件;扰流元件由连接杆上轴向对称至少安装2组旋流叶片构成,每组旋流叶片为2~6片,沿连接杆周向均匀分布,每个旋流叶片在连接杆轴向上的安装角度相同;连接杆正中部分位于支撑环圆心并与支撑环固定。本发明流动阻力大幅度减少;同时由于扰流元件的扰流作用,传热得到了强化,提高换热器的总体传热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