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76891A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110683286.8
申请日:2021-06-21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B61B1/00
Abstract: 一种标准双层岛式暗挖车站主体与单洞暗挖越行线结合的越行车站,包括采用标准双层岛式型式的暗挖的车站主体,及位于所述车站主体范围以外的在车站主体两侧独立设置的、采用单洞暗挖型式的单层越行区间,所述越行区间与所述车站主体底层同高同长,所述车站主体底层内两侧为往返车站运行的正线、中部为站台,所述越行区间内为单向越行线,所述单向越行线与同一侧的往返车站运行的正线同向。本发明比原暗挖大跨度多联拱方案节省约30%的面积规模,车站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大大降低施工风险与难度;有效节省工程总投资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08412059B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1810465430.9
申请日:2018-05-16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互扣式屋盖防水构造,包括地下室位于地面上的屋盖,屋盖屋檐下方设置地下室结构挡墙,结构挡墙和屋盖之间留有竖向变形缝,变形缝内设置柔性材料封堵;结构挡墙和屋盖下的支撑结构之间的缝隙内设置开口朝上的导流槽,导流槽底部连接至地下室内的排水系统;在结构挡墙外侧平行设置保护墙,保护墙顶面与屋盖的屋檐顶面平齐、底面支撑固定在水平支撑板上,保护墙、结构挡墙及支撑板间形成封闭空腔,保护墙和屋盖间在空腔上方形成房盖水平伸缩缝,伸缩缝内设置柔性密封材料密封,空腔内贴合结构挡墙设置披水板,空腔通过水管连通排水沟。本发明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变形缝设置不合理造成的景观不连续、传统变形缝渗漏、可靠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2126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732019.9
申请日:2024-06-06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12 , G06F30/20 , G06T17/00 , G06F111/10 , G06F119/1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站设施的布置方法。本申请提出的方法包括,构建所述车站的仿真模型;基于所述仿真模型,建立所述车站设施的布置场景,其中,所述布置场景包括车站设施前通行距离和车站客流量;运行结合所述布置场景的仿真模型,以计算针对所述布置场景的乘客通过时间;以及根据所述车站设施前通行距离、车站客流量和乘客通过时间,拟合函数方程,以确定所述车站设施的布置方案。本申请能够科学且高效地辅助设计师确定车站设施前通行距离,以获得平衡车站建设经济性和人流通行效率的车站设施布置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6215586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317166.5
申请日:2023-03-27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B61B1/00
Abstract: 一种地下轨道交通四线高效换乘工字型布局结构,包括MA线、MB线、MC线、MD线四线及依次对应在四线交叉区域设置的换乘站车站A、车站B、车站C、车站D;其中MA线东西向布置于北侧,MB线、MC线东西向布置于南侧且与MA线同层平行布置,MD线南北向设置于MA线、MB线、MC线的上层,MA线、MB线、MC线的换乘站车站A、车站B、车站C均为双层站,三站站厅层同层,MD线的车站D为侧式单层平铺车站,与MA线、MB线、MC线车站站厅层同层南北向布置,车站D垂直于车站A、车站B、车站C,设置于车站A与车站B或车站C之间;四线的车站站厅公共区联通,构成工字型布局的同层换乘结构。本发明车站工字形布局布置紧凑、换乘流线有效缩短,减少换乘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8412059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465430.9
申请日:2018-05-16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互扣式屋盖防水构造,包括地下室位于地面上的屋盖,屋盖屋檐下方设置地下室结构挡墙,结构挡墙和屋盖之间留有竖向变形缝,变形缝内设置柔性材料封堵;结构挡墙和屋盖下的支撑结构之间的缝隙内设置开口朝上的导流槽,导流槽底部连接至地下室内的排水系统;在结构挡墙外侧平行设置保护墙,保护墙顶面与屋盖的屋檐顶面平齐、底面支撑固定在水平支撑板上,保护墙、结构挡墙及支撑板间形成封闭空腔,保护墙和屋盖间在空腔上方形成房盖水平伸缩缝,伸缩缝内设置柔性密封材料密封,空腔内贴合结构挡墙设置披水板,空腔通过水管连通排水沟。本发明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变形缝设置不合理造成的景观不连续、传统变形缝渗漏、可靠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374432A
公开(公告)日:2018-08-07
申请号:CN201810325822.5
申请日:2018-04-12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45
Abstract: 综合管廊一体化开发与地铁共构的明挖车站,包括管廊站台综合段、出入口整合段,管廊站台综合段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地下一层的开发空间层、地下二层的地铁站厅层和地下三层的地铁站台层;开发空间层在一侧集中设置管廊,另一侧剩余部分为一体化开发空间;出入口整合段位于管廊站台综合段的一侧设置,地下一层开发空间层设置出入口连通出入口整合段内的一体化水平接口段通道,一体化水平接口段通道设置出入口连通周边地铁地下空间;地下二层的地铁站厅层设置出入口连通出入口整合段内的地铁水平接口段通道,地铁水平接口段通道设置出入口连通周边地铁地下空间。本发明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施工工序简单,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非常有效。
-
公开(公告)号:CN108252331A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810326248.5
申请日:2018-04-12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45
Abstract: 一种站厅敞开式地下车站,它包括上层的顶部敞开式车站站厅层和下层的车站地下结构,车站地下结构内包括车站站台层;与车站站厅层同层挖设下沉广场,在下沉广场的一侧设置车站站厅,下沉广场通过楼梯或坡道向上连通地面;在车站站厅的下方为车站地下结构内的车站站台层,车站站台层内的站台两侧设置地铁通道,车站站厅和车站站台层之间通过电梯连接;车站站厅的层顶为地上屋盖结构,地上屋盖结构自地面伸出、遮挡车站站厅和部分下沉广场的上空。本发明可解决现有技术车站造价较高,施工难度较大,而且形式固定,无法满足乘客对车站空间品质日益增长的需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29009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304038.7
申请日:2023-03-27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45 , E04B1/00 , E01B2/00
Abstract: 一种地下轨道交通车站和城市空间融合的共享中庭建筑结构,包括地下三层,其特征在于,其中地下一层为城市空间层(1),车站占用地下二到地下三层空间,设置四线工字形同层通厅换乘车站结构,局部设置共享中庭(19)将地下一层城市空间、地下二层站厅层公共区、地下三层的站台层公共区三层空间融合连通;本发明站城融合的地铁车站与地下商业、地下办公等功能联系便捷、高效,形成以轨道站点为中心的地下高度一体化的立体综合空间,地下轨道交通四线车站工字形同层通厅换乘车站紧凑结构和城市空间融合构成的共享中庭建筑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实现土地开发的集约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5387849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0695805.7
申请日:2022-06-20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E21F17/103 , E21F17/12 , E21F17/00
Abstract: 一种地铁区间联络通道防火门的布置结构,它包括地铁区间、联络通道、区间防火门、防火隔墙,地铁区间包括往返单线运营的区间一、二;联络通道连接区间一、二;在联络通道中,分别砌筑与区间一或区间二列车运行方向反向呈45°~60°夹角的防火隔墙,联络通道中部沿中轴线设置垂直于区间方向的中隔墙且与两侧的防火隔墙交汇处一体连接,构成V字形的通道一、通道二;通道一与通道二构成“互扣式”的通道布置形式;通道一与区间一连通,通道二与区间二连通;两个区间防火门一、二居中设置在中隔墙上,通道一、通道二之间分别通过区间防火门一或区间防火门二连通。本发明减少区间活塞风对防火门的动压影响,改善门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1485683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2010391723.4
申请日:2020-05-11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曲面坡屋顶面用于种植和绿化的建筑结构,包括建筑屋顶面、防水保护层、n形钩、排水层、生态袋,防水保护层是通过混凝土浇筑在建筑屋顶面上,防水保护层内设有钢筋网,钢筋网预留有甩筋接头并伸出到防水保护层上方,多个甩筋接头设置为呈横排、纵排均匀排布的点阵排布结构;n形钩垂直焊接在甩筋接头上,钩头方向统一;防水保护层上铺设浇灌系统管道,并与n形钩固定;排水层沿排水方向铺设在防水保护层上面,并与n形钩固定;生态袋以叠压错缝的方式铺设在排水层、防水保护层上表面,生态袋挤压固定在各n形钩之间;生态袋上面敷设草皮卷或植物,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方式施工难度大、施工工序环环相扣,灵活性差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