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域段海底隧道的海床安全性管理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532703B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1910822097.7

    申请日:2019-0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海域段海底隧道的海床安全性管理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根据海域段海底隧道的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建立海底隧道数值仿真模型,以确定塑性拱顶沉降、突水海床沉降与突水拱顶沉降。然后根据拱顶围岩全过程变形曲线及监测实施时断面距开挖面的距离确定原始拱顶沉降。最后根据实测围岩变形量、塑性拱顶沉降、突水海床沉降、突水拱顶沉降及原始拱顶沉降对海底隧道进行海床安全性管理。本发明将海底隧道突水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基于海床安全性与隧道围岩变形之间的量化关系,可根据实测围岩变形量对海底隧道海床安全性进行管理,降低了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的主观性,保证施工安全,避免施工中因发生突水事故而引起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种用于海域段海底隧道的海床安全性管理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532703A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910822097.7

    申请日:2019-0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海域段海底隧道的海床安全性管理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根据海域段海底隧道的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建立海底隧道数值仿真模型,以确定塑性拱顶沉降、突水海床沉降与突水拱顶沉降。然后根据拱顶围岩全过程变形曲线及监测实施时断面距开挖面的距离确定原始拱顶沉降。最后根据实测围岩变形量、塑性拱顶沉降、突水海床沉降、突水拱顶沉降及原始拱顶沉降对海底隧道进行海床安全性管理。本发明将海底隧道突水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基于海床安全性与隧道围岩变形之间的量化关系,可根据实测围岩变形量对海底隧道海床安全性进行管理,降低了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的主观性,保证施工安全,避免施工中因发生突水事故而引起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种基于应力转移的隧道围岩结构层定量表征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644633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623063.1

    申请日:2023-05-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应力转移的隧道围岩结构层定量表征方法及系统,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隧道围岩任意一点处的应力单元对应的应力变化数据集;从应力变化数据集中选取最大的应力变化数据,并根据最大的应力变化数据计算压应力升高比值;基于隧道围岩内应变能的折叠突变,结合隧道围岩任意一点处的应力单元对应的压应力升高比值,确定隧道围岩结构内边界;基于多个应力单元对应的压应力升高比值在隧道围岩中的空间分布,确定隧道围岩结构外边界;根据隧道围岩结构内边界和隧道围岩结构外边界确定隧道围岩结构层。本发明对隧道围岩结构层实现精准定量表征。

    一种基于安全储备系数的隧道二次衬砌设计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427701B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1910710540.1

    申请日:2019-08-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安全储备系数的隧道二次衬砌设计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隧道围岩和支护参数;根据隧道围岩和支护参数确定隧道轮廓线上不同空间位置处在围岩变形过程中二次衬砌的受力情况,得到二次衬砌在变形影响下的不同空间位置处的第一受力曲线;根据二次衬砌的材料强度对二次衬砌进行极限受力计算,得到二次衬砌在极限受力情况下的第二受力曲线;根据第一受力曲线位于第二受力曲线外侧且偏离第二受力曲线最远位置的点所对应的空间位置确定二次衬砌的最不利荷载位置;根据最不利荷载位置所对应的点在第二受力曲线中的位置,利用二分法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在预设安全储备系数下的最小厚度。本发明的方法及系统能够避免工程材料的浪费。

    一种半自动安装钢拱支撑的连接件及钢拱支撑

    公开(公告)号:CN108756952B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810516471.6

    申请日:2018-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半自动安装钢拱支撑的连接件及钢拱支撑,涉及土木工程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半自动安装钢拱支撑的连接件包括弧形接头、连接机构和方形接头,所述弧形接头与所述方形接头通过所述连接机构旋转连接;所述弧形接头的内侧接触面上设置有第一挂钩,所述方形接头的内侧接触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挂钩相配合的第二挂钩;钢拱支撑分为若干部分,相邻的两部分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本发明主要针对隧道施工过程中钢拱初期支护设置,实现了钢拱支撑安装的全机械化操作,解决了传统钢拱支护施工过程的繁琐问题,为今后钢拱支护的设置提高了安全性与时效性。

    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动态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498221A

    公开(公告)日:2009-08-05

    申请号:CN200910078235.1

    申请日:2009-02-23

    Abstract: 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动态控制方法,步骤为:既有结构的现状评估及安全性评价,确定施工影响范围内重要建(构)筑物的安全性控制标准;施工影响预测和施工方案确定,确定附加影响最小的最优化施工方案;过程控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即在既定的施工方案下将沉降或应力控制目标进行分解,明确每个阶段的控制目标;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对关键施工部位和关键施工阶段进行重点监测,判断工程的安全性并在施工措施上及时作出反应;工后评估及结构状态修复,施工完成后对恢复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经济合理性作出分析和评估,给出相应的恢复方案、措施和建议。适用于复杂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控制,使风险管理更具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种地下工程复合式衬砌隧道变形缝渗水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489379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744622.0

    申请日:2023-12-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工程复合式衬砌隧道变形缝渗水修复方法,属于隧道修复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沿隧道变形缝两侧,从隧道最低位置开始钻孔,钻孔至初期支护内2‑3cm;向初支、二次衬砌之间的防水板位置进行注浆,将位于隧道最低位置的钻孔作为灌浆孔开始注浆,直到注浆材料从变形缝另一侧的泄压孔流出,对泄压孔进行封堵,继续注浆至注浆材料从拱顶泄压孔流出;变形缝两侧的钻孔交替注浆,直到注浆完成;在隧道内主体结构的背水面对中埋式止水带与变形缝进行修补处理,对灌浆孔和泄压孔孔口进行处理。本发明采用上述地下工程复合式衬砌隧道变形缝渗水修复方法,能够解决现有的变形缝修复工作量大,渗漏水易复发,并且容易造成砼损裂的问题。

    富水岩溶区双线盾构隧道与溶洞最小安全距离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42784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10694899.0

    申请日:2023-06-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富水岩溶区双线盾构隧道与溶洞最小安全距离预测方法。通过地质勘察获取地质参数;地质参数包括围岩等级、区域地下水埋深起伏范围和探测溶洞分布孔径大小范围;根据新建盾构隧道所定埋深范围与地质参数进行正交试验,基于正交试验的结果采用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对双线盾构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建立工况预测模型,将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输入工况预测模型中,使用K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训练;根据训练好的工况预测模型对盾构隧道与溶洞的最小安全距离进行预测。本发明通过设计正交试验最大程度提取数据信息,结合K折交叉验证能够提高模型准确度,有利于减少模型的建立时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