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稻瘟病菌产生致病性蛋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807586A

    公开(公告)日:2006-07-26

    申请号:CN200510048728.2

    申请日:2005-12-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诱导稻瘟病菌产生致病性蛋白的方法,属于植物保护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斜面上保存的稻瘟病菌株接种在普通固体培养基,28℃下扩繁。形成较大的菌落后,转接到50mL的普通液体培养基中,28℃ 150rpm振荡培养3天后,培养液用无菌水冲洗,至菌丝块无色。将冲洗好的菌丝块转接到50mL致病蛋白诱导培养基中,28℃ 150rpm振荡培养48小时。菌液抽滤、冻干后得到稻瘟菌分泌蛋白的提取物,-20℃保存。此方法可以诱导稻瘟病菌大量产生致病性相关蛋白,填补了国内外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研究中不能获得致病蛋白的空白,意义重大。

    诱导稻瘟病菌产生致病性蛋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65116C

    公开(公告)日:2008-01-30

    申请号:CN200510048728.2

    申请日:2005-12-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诱导稻瘟病菌产生致病性蛋白的方法,属于植物保护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斜面上保存的稻瘟病菌株接种在普通固体培养基,28℃下扩繁。形成较大的菌落后,转接到50mL的普通液体培养基中,28℃ 150rpm振荡培养3天后,培养液用无菌水冲洗,至菌丝块无色。将冲洗好的菌丝块转接到50mL致病蛋白诱导培养基中,28℃ 150rpm振荡培养48小时。菌液抽滤、冻干后得到稻瘟菌分泌蛋白的提取物,-20℃保存。此方法可以诱导稻瘟病菌大量产生致病性相关蛋白,填补了国内外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研究中不能获得致病蛋白的空白,意义重大。

    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农家原位保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99325A

    公开(公告)日:2006-07-12

    申请号:CN200510048721.0

    申请日:2005-12-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农家原位保护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保持目前矮杆高产现代水稻品种的常规条栽方式,在同一田块中将熟期相差0~10天高杆优质地方水稻品种与矮杆高产现代水稻品种间作;每隔4~8行矮杆高产现代水稻品种间栽1~4行高杆优质地方水稻品种;高杆优质地方水稻品种和矮杆高产现代水稻品种间的行距为15~30cm;高杆优质地方水稻品种丛栽,每丛3~5苗,丛距为15~30cm,行距15~30cm。本发明能有效地恢复和保存许多已经消失和濒危绝迹的优良地方水稻品种资源,解决传统优质稻感病、倒伏和产量低的重要问题,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农家原位保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56837C

    公开(公告)日:2007-12-26

    申请号:CN200510048721.0

    申请日:2005-12-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农家原位保护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保持目前矮杆高产现代水稻品种的常规条栽方式,在同一田块中将熟期相差0~10天高杆优质地方水稻品种与矮杆高产现代水稻品种间作;每隔4~8行矮杆高产现代水稻品种间栽1~4行高杆优质地方水稻品种;高杆优质地方水稻品种和矮杆高产现代水稻品种间的行距为15~30cm;高杆优质地方水稻品种丛栽,每丛3~5苗,丛距为15~30cm,行距15~30cm。本发明能有效地恢复和保存许多已经消失和濒危绝迹的优良地方水稻品种资源,解决传统优质稻感病、倒伏和产量低的重要问题,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玉米与甘薯多样性种植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99311A

    公开(公告)日:2006-07-12

    申请号:CN200510048763.4

    申请日:2005-1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与甘薯多样性种植控制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的方法,属植物保护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保持目前玉米和甘薯的栽培方式,玉米与玉米之间,甘薯与甘薯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与常规栽培方法相同,地块开墒与常规相同,在同一田块中按不同比例进行玉米和甘薯的带状间作,玉米种植2~10行,甘薯种植2~6行,玉米与相邻甘薯的行距为20~45cm。本发明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玉米与辣椒多样性种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99309A

    公开(公告)日:2006-07-12

    申请号:CN200510048761.5

    申请日:2005-1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与辣椒多样性种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属植物保护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保持目前辣椒育秧、辣椒和玉米的大田栽培方式,辣椒与辣椒之间,玉米与玉米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与常规栽培方法相同。在同一块田中以2~5m宽度开墒、深15~30cm,墒面上种植5~10行辣椒、墒边两侧上各种植1~2行玉米,玉米与辣椒之间的行距为10~30cm,玉米播种期与辣椒的移栽期可以相同或玉米在辣椒移栽前1~15天播种,玉米与辣椒可以对空错位种植。本发明对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玉米与甘薯多样性种植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89691C

    公开(公告)日:2010-02-17

    申请号:CN200510048763.4

    申请日:2005-1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与甘薯多样性种植控制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的方法,属植物保护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保持目前玉米和甘薯的栽培方式,玉米与玉米之间,甘薯与甘薯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与常规栽培方法相同,地块开墒与常规相同,在同一田块中按不同比例进行玉米和甘薯的带状间作,玉米种植2~10行,甘薯种植2~6行,玉米与相邻甘薯的行距为20~45cm。本发明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99310A

    公开(公告)日:2006-07-12

    申请号:CN200510048762.X

    申请日:2005-1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与花生多样性种植控制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属植物保护领域。本方法的技术方案是在保持目前花生和玉米栽培方式的基础上将两种作物进行多样性混合间栽,花生与花生之间,玉米与玉米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均按常规栽培方法,花生和玉米按不同行比进行间作,玉米种植2~4行、花生种植2~10行,花生与玉米之间的行距为20~40cm。本发明对花生褐斑病和玉米大斑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