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线铁路隧道内紧急救援站结构及救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68967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082511.6

    申请日:2024-0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线铁路隧道内紧急救援站结构及救援方法。高海拔地区或外部交通条件差的地段应以铁路救援为主。本发明正洞隧道和平行导坑之间通过疏散横通道连通,平行导坑包括疏散区、隔离区和待避救援区;隧道拱顶侧间隔设置排烟竖井,在救援站隧道侧上方间隔设置横向排烟道,排烟竖井与横向排烟道连通,横向排烟道接入纵向排烟道;纵向排烟道与辅助坑道排烟道连通;平行导坑内设置射流风机,辅助坑道排烟道洞口设置轴流风机房。本发明解决了高海拔地区或公路救援困难区域的单洞超长隧道或隧道群人员疏散难题,保障铁路运营安全。

    用于参数化驱动的五心圆隧道内轮廓拟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55264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537155.2

    申请日:2024-0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参数化驱动的五心圆隧道内轮廓拟定方法及系统。现有方法存在弧段过渡不够圆滑平顺、设计效率低下、无法进行加宽后内轮廓拟定等问题。本方法包括:计算拱部圆弧半径;以坐标原点作为拱部圆弧圆心,拟定拱部圆弧;基于拱部圆弧圆心,确定拱部边墙圆心,拟定左右两侧的拱部边墙圆弧;以拱部圆弧圆心作为基准点,计算水沟顶面端点的相对坐标,从而确定边墙圆弧圆心,拟定左右两侧的边墙圆弧。本发明利用参数化驱动实现了五心圆内轮廓所有要素的动态关联,加宽后可自动进行内轮廓拟定,拟定结果中各弧段过渡圆滑平顺,提升了设计效率,保障了拟定结果符合精度要求,并具有普适性。

    用于层状软岩的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24195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581061.0

    申请日:2023-05-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层状软岩的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目前的隧道支护体系工程实例中,布设锚杆、锚索一般采用对称方式进行,无法适应层状软岩层理角度方向的变化要求。本体系包括双层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系统锚杆和预应力锚索;系统锚杆和预应力锚索沿隧道环向部分布设,位于垂直于层状软岩层理角度方向的隧道拱部或隧道边墙。本方法根据层状软岩层理角度方向布设系统锚杆和预应力锚索,提出了各向异性支护体系,针对性强;取消了不受力或机理上受力较小的平行于或近似平行于层理角度方向上系统锚杆,减小在软岩层理角度方向上的隧道开挖扰动,节省部分造价,经济效益好,具有灵活性较高、适应性较强的特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