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受电弓弓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5570984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211362506.8

    申请日:2022-1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速受电弓弓头结构,包括滑板结构、左支座、右支座、左连杆、右连杆、安装底架和缓冲组件;左支座的顶部与滑板结构的底部固定连接,左支座的底部通过铰链与左连杆的顶部铰接;右支座的顶部与滑板结构的底部固定连接,右支座的底部通过铰链与右连杆的顶部铰接;安装底架上设有缓冲组件;左连杆的底部与右连杆的底部铰接在缓冲组件上。本发明的高速受电弓弓头结构通过简化弓头结构,减少弓头关节部位和部件数量,缩减弓头尺寸,从而达到减少迎风面积,减低风阻和气动噪声;轻质的弓头结构,可以提升受电弓弓头在高速运动时由于接触网网线不平顺带来的震动和冲击响应,降低由于受电弓弓头由于响应慢带来的离线风险。

    一种具有高程限制的受电弓

    公开(公告)号:CN111775712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010749021.9

    申请日:2020-0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高程限制的受电弓,其包括铰链系统、升弓气囊、升降弓控制装置和超程检测控制系统,超程检测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第一快排阀、常闭阀门、第一压力开关和触发部件,第一管路与升弓气囊连通,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快排阀和常闭阀门,第一压力开关连接于第一管路;触发部件固定于下臂上,当下臂相对于底架转动达到一定角度,触发部件抵接于常闭阀门,使得常闭阀门将第一管路与大气连通。本发明的受电弓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加了超程检测控制系统,当接触网超限时,可以实现快速降弓进行保护,避免架空接触网超限引发的弓网故障,同时能用以辅助检测判断运行区域架空接触网是否超限。

    一种受电弓弓头结构及弹簧盒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278775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011212.9

    申请日:2023-0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车辆受电弓,特别是一种受电弓弓头结构及弹簧盒。所述弹簧盒包括外筒(17)和弹簧轴(12),所述弹簧轴的两端通过轴承座组装(19)径向定位固定在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外筒的外部设置用于连接滑板组装的连接座(24),所述连接座包括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连接部(25);所述弹簧轴上至少顺序安装第一扭簧(21)和第二扭簧(22),所述第一扭簧(21)和所述第二扭簧(22)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弹簧轴连接,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外筒连接,且所述第一扭簧(21)和所述第二扭簧(22)的螺旋方向相反。本发明结构紧凑、简单、跟随性能优异。

    一种受电弓的平衡装置及受电弓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805812A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211673414.1

    申请日:2022-12-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电弓的平衡装置及受电弓,通过在受电弓的弓头上设置平衡装置(即包括大导风板和小导风板),在高速气流的影响下,大导风板能够抵消受电弓弓头的接触力差值(接触力差值即无气流状态下与有气流影响下的接触力的差),能保证受电弓在高速气流作用下,开口方向与闭口方向的抬升力一致,也就是高速气流对受电弓总的抬升力不产生影响,即能够平衡接触力差值,保证受电弓的稳定和有效工作;小导风板能够抵消受气流影响后受电弓产生的翻转力矩,保证前后滑板与接触网的接触力一致,避免磨损不一致等问题的产生。

    一种具有欠压保护功能的受电弓气路及受电弓

    公开(公告)号:CN110303892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910633145.8

    申请日:2019-07-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欠压保护功能的受电弓气路及受电弓。所述具有欠压保护功能的受电弓气路包括气路控制部分和受电弓升降驱动部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气路截断并将气路中的压缩空气排出的气路保护模块,所述气路保护模块一端与气路控制部分连接,另一端与受电弓驱动部分连接。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具有欠压保护功能的受电弓气路具有对压缩空气过滤、节流、调整压缩空气压力的功能,并且如果受电弓升弓风压异常,则受电弓气路截断或者受电弓予以排气降弓。

    一种受流器升降靴机构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204003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811317811.9

    申请日:2018-11-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流器升降靴机构,包括长脱靴手柄和与所述长脱靴手柄铰接的短脱靴手柄,长脱靴手柄和短脱靴手柄均可在长脱靴手柄的中心线和短脱靴手柄的中心线构成的平面内绕铰接点旋转,以推拉受流器使受流器的碳滑块与第三轨接触或断开。相较于现有脱靴手柄,本机构采用关节式的手柄结构,增大脱靴时有效作用力臂,使得操作者更省力。且可实现操作者全程在车内进行升靴或降靴操作,避免操作者身体探出车外进行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操作安全性。并且本机构巧妙地将短脱靴手柄作为长脱靴手柄的部件,可减小存储空间。在需要进行车下手动升降靴时拆卸本机构,单独使用短脱靴手柄进行操作即可。

    一种上部受流的受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823871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10749144.2

    申请日:2020-0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部受流的受流装置。所述受流装置包括底板、底架、转动绝缘子和支撑绝缘子,以及由上臂杆、下臂杆、拉杆、底架组成四连杆机构;所述拉杆的两端分别与底架和上臂杆铰接,所述连杆与转动绝缘子连接;所述上臂杆的伸出端装有弓头;所述底架上装有气缸,该气缸的气缸活塞杆同时与所述下臂杆和连杆铰接相连;该气缸活塞杆伸出或收缩带动下臂杆转动进而使与下臂杆相连的接地装置张开或收缩,同时带动连杆转动进而带动转动绝缘子转动;所述底架与下臂杆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本发明的受流装置实现了弓头与接触轨平稳的接触,并将自身所处的张开或收缩等位置信号发送给车辆。

    一种具有高程限制的受电弓

    公开(公告)号:CN111775712A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2010749021.9

    申请日:2020-0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高程限制的受电弓,其包括铰链系统、升弓气囊、升降弓控制装置和超程检测控制系统,超程检测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第一快排阀、常闭阀门、第一压力开关和触发部件,第一管路与升弓气囊连通,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快排阀和常闭阀门,第一压力开关连接于第一管路;触发部件固定于下臂上,当下臂相对于底架转动达到一定角度,触发部件抵接于常闭阀门,使得常闭阀门将第一管路与大气连通。本发明的受电弓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加了超程检测控制系统,当接触网超限时,可以实现快速降弓进行保护,避免架空接触网超限引发的弓网故障,同时能用以辅助检测判断运行区域架空接触网是否超限。

    一种受电器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501598B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811310518.X

    申请日:2018-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电器,包括底座和弓头,弓头底部设有第一竖直杆,底座上设有第二竖直杆,大拉簧一端与底座固连,推拉杆及大拉簧另一端与L型下臂的一端铰接,L型下臂的折弯点与第二竖直杆中段铰接,第二竖直杆顶端与拉杆一端铰接,Z型过渡底座一端与L型上臂中段铰接,Z型过渡底座另一端与L型下臂的另一端铰接,拉杆另一端与L型下臂中段铰接,小拉簧一端与Z型过渡底座固连,小拉簧另一端与过渡杆一端铰接,过渡杆另一端与L型上臂中段铰接;平衡杆一端与Z型过渡底座的中段铰接,平衡杆另一端与第一竖直杆的底端铰接,L型上臂的一端与第一竖直杆顶端铰接。本发明在车辆纵向安装尺寸小,高度方向升弓高度大,能够电动和/或手动升降。

    一种小型化受电弓、轨道车辆及其检修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501596A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910000671.0

    申请日:2019-0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化受电弓,包括底架、安装在底架上的下臂杆、与下臂杆上端铰接的上臂杆、拉杆、弓头,上臂杆包括第一臂杆段和设置于第一臂杆段下端的第二臂杆段,第一臂杆段和第二臂杆段之间存在夹角,第一臂杆段上端与弓头铰接,第二臂杆段下端与拉杆上端铰接,拉杆下端与底架铰接,第一臂杆段长度A为955≤A≤1850毫米,第二臂杆段长度B为157≤B≤282毫米;下臂杆长度C为800≤C≤1447毫米;升弓仰角θ范围为14°≤θ≤69°。本发明的通过改变上臂杆、下臂杆、升弓仰角几个尺寸,改变了受电弓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尺寸,从而改变了传统大尺寸受电弓的使用应力状况,使得受电弓的使用应力减小,以及过弯道时受电弓的晃动量减少,受流性能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