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水体检测装置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95110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1125643.9

    申请日:2024-08-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海水体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连接件和固定件;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传感器延伸出所述第一壳体外;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本发明通过连接件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组合在一起,第一传感器对目标海洋区域的水体直接检测获得第一类参数,第二传感器对引入容器内的海水进行检测获得第二类参数,实现对多种参数进行检测,便于进行水体系统模型的综合分析并修正,避免模型因对单一参数敏感而产生显著变化。

    一种堰塞坝泄流槽溃决排险调峰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53175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576378.X

    申请日:2024-05-1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堰塞坝泄流槽溃决排险调峰系统,网状结构的控流网铺设在坝前坡、坝顶和泄流槽上,能够对洪水从坝前坡流经泄流槽进行控流,由于控流网铺设在泄流槽处,可对泄流槽的溢流口进行保护,避免溢流口过快下切产生超设计排泄洪水。控流网位于坝前坡的一端设有吊环,固定组件贯穿吊环设置,且固定组件固定在坝前坡临近泄流槽的溢流口处,在水流向泄流槽泄洪时,经由固定组件对控流网进行限位。调节组件捆绑在吊环上,能沿固定组件长度方向移动,以使控流网位移,通过调节组件可以控制控流网沿固定组件长度方向位移,可以实现根据泄流槽的位置对控流网的位置移动,使控流网的安装拆卸更加便利,便于抢修。

    用于码头的撞击缓冲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04404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1045608.6

    申请日:2024-08-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码头的撞击缓冲装置包括基础、承撞机构、导向机构和缓冲机构;所述基础设置于码头边水体下方的地基;所述承撞机构设置于所述基础,用于在承受冲击后吸能形变;所述导向机构连接所述承撞机构,用于在所述承撞机构受到冲击时,引导所述承撞机构移动;所述缓冲机构连接所述承撞机构,用于减缓承撞机构对所述基础的冲击,通过将承撞机构设置在导向机构上,使得承撞机构在受到冲击后能够移动,避免直接发生刚性撞击。由于基础和承撞机构之间设置缓冲机构,在承撞机构移动后缓冲机构对承撞机构施加与冲击力方向相反的阻力,延长撞击的作用时间,使撞击的能量被逐渐耗散,以降低冲击力的峰值。

    一种用于潜堤、红树林组合生态海岸的生物洄游通道

    公开(公告)号:CN114086503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438695.8

    申请日:2021-11-2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岸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潜堤、红树林组合生态海岸的生物洄游通道,包括潜堤带与红树林带,所述潜堤带由碎石构成堤身填料,潜堤带由碎石构成堤身主要填料,利用“拱形”结构在均布荷载下只承受轴力的良好受力特性,潜堤带包含生物洄游通道、通道壁面、防波堤护面、堤心石以及抛石护脚,其中生物洄游通道设有多组且间隔布置于堤身底部,多组生物洄游通道不等径设置;所述生物洄游通道的拱形壁为仿生石材制成,生物洄游通道底部铺装碎石,且碎石内侧装置入防冲刷组件。本发明采用潮间带红树林和潮间带末端潜堤的组合生态岸线,相比传统土石海堤环保性,景观性,亲水性好。

    深海水体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64546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442217.8

    申请日:2024-1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海水体检测装置,包括壳体、检测机构、吸入机构、排出机构和移动机构;所述检测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对引入所述壳体内的海水进行检测;所述吸入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用于将待检测的海水引入所述壳体内;所述排出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用于将检测后的海水排出所述壳体;所述移动机构连接所述壳体,用于带动所述壳体移动,本发明通过壳体为引入的海水进行检测提供容器环境,便于在容器环境内提供对应参数检测所需的检测条件,例如光照条件,也有利于避免海洋环境的干扰,例如海底噪声干扰,以提高检测的精确性和灵敏性。

    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58413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438693.9

    申请日:2021-11-2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岸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工程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确定修复区域,进行红树林生境调查;基于生境调查结果进行修复区域分类;进行修复区域定向修复种植,修复种植包括基础环境修复与适应性种植,其中基础环境修复包括:针对红树林受损区的受损裸地进行清理,清除滩涂垃圾和石头,然后移除25‑50cm厚的表层土壤并对受损裸地进行平整,对局部塌陷地区采用可降解锚杆或可降解防塌陷网措施进行加糙、锚固处理,以防受损区域下滑。本发明依据前期调研与实验研究结果,针对红树林陆化退化问题,采用合理的修复策略,有效改善了红树林的基础环境与种植环境,实现了退化红树林的保育和修复。

    一种海洋生态修复用生态海堤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86502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438669.5

    申请日:2021-11-2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洋生态修复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海洋生态修复用生态海堤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海堤本体与抗冲击结构,所述海堤本体较低的一侧为水体,海堤本体较高的顶侧设有生态护坡;所述海堤本体包括海堤基层、混凝土层与抗冲击层,混凝土层沿海堤基层外侧分布,海堤基层为基土层、砂石层层叠而成;所述抗冲击层分布于混凝土层外侧,抗冲击层上设有多个安装槽,多个安装槽沿挡浪层倾斜向上方向依次布置,每一安装槽内装设有挡浪框;所述生态护坡具有防水垫层、山皮土层与绿化层。发明提高了堤防的抗冲击和稳定性,提高了堤防工程的防洪水平,不仅能够对海岸进行保护,同时能发展海岸景观,保护近岸生态环境。

    一种船舶系泊稳定性辅助结构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2896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911071.7

    申请日:2024-12-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系泊稳定性辅助结构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S10:获取船舶系泊缆的设计破断力和船舶尺寸;S20:设置拖船的辅助推力、辅助数量、磁吸盘与船舶的辅助连接位置;S30:启动辅助推力和辅助数量的拖船,并按照辅助连接位置将磁吸盘与船舶连接;S40:根据船舶尺寸、辅助推力、辅助数量和辅助连接位置,计算系泊缆的辅助后最大张力;S50:根据系泊缆的设计破断力和辅助后最大张力,判断船舶停泊是否安全;S60:若船舶停泊不安全,调整辅助推力和辅助连接位置,循环步骤S20至步骤S50,直到判断船舶停泊安全。

    一种海洋生态修复用生态海堤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86502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111438669.5

    申请日:2021-11-2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洋生态修复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海洋生态修复用生态海堤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海堤本体与抗冲击结构,所述海堤本体较低的一侧为水体,海堤本体较高的顶侧设有生态护坡;所述海堤本体包括海堤基层、混凝土层与抗冲击层,混凝土层沿海堤基层外侧分布,海堤基层为基土层、砂石层层叠而成;所述抗冲击层分布于混凝土层外侧,抗冲击层上设有多个安装槽,多个安装槽沿挡浪层倾斜向上方向依次布置,每一安装槽内装设有挡浪框;所述生态护坡具有防水垫层、山皮土层与绿化层。发明提高了堤防的抗冲击和稳定性,提高了堤防工程的防洪水平,不仅能够对海岸进行保护,同时能发展海岸景观,保护近岸生态环境。

    一种泄洪自升式防汛系统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79891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190300.1

    申请日:2022-09-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泄洪自升式防汛系统,海侧固定墙、陆侧固定墙以及底部的土石海堤构成夹心空腔;活动芯墙竖直设置在夹心空腔内;海侧固定墙的下部具有若干个引水孔,陆侧固定墙高于陆地表面的位置具有若干个排水孔;下引水管水平设置在土石海堤内,一端对应地插入引水孔中,另一端贯穿土石海堤;排水管的一端一一对应地插入陆侧固定墙的排水孔内,另一端贯穿土石海堤,从陆侧坡面伸出。其优点在于既能使防汛墙内外的水力差在一定范围,又能够在遭遇罕见的极端灾害时,通过主动泄洪,减少堤顶漫溢,从而使得防汛墙主体结构不垮塌,泄洪后大幅削弱陆域溢流速度和冲击能量,既保全了防汛墙结构又保障了陆域生命财产安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