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969289B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210317464.6

    申请日:2012-08-31

    Abstract: 防止高频特性的恶化,提高耐湿性。在半导体衬底(1)的主表面上的元件区域内,设置有漏极电极(2)。一端和漏极电极连接的漏极布线(5)设置于主表面上。在主表面上的元件区域外,设置有和漏极布线分离的漏极电极垫(12)。Au镀层(9)设置于主表面上,在和主表面之间形成空隙(10)。空隙内包漏极布线的一端和漏极电极。已固化的聚酰亚胺膜(14)阻塞空隙的开口部(11),覆盖漏极布线的另一端,而不覆盖漏极电极垫。在空隙的内表面设置有拒液膜(15)。经由在已固化的聚酰亚胺膜(14)设置的开口(16),通过Au镀层(18),漏极布线的另一端和漏极电极垫连接。漏极布线的另一端不从聚酰亚胺膜露出。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969289A

    公开(公告)日:2013-03-13

    申请号:CN201210317464.6

    申请日:2012-08-31

    Abstract: 防止高频特性的恶化,提高耐湿性。在半导体衬底(1)的主表面上的元件区域内,设置有漏极电极(2)。一端和漏极电极(2)连接的漏极布线(5)设置于主表面上。在主表面上的元件区域外,设置有和漏极布线(5)分离的漏极电极垫(12)。Au镀层(9)设置于主表面上,在和主表面之间形成空隙(10)。空隙(10)内包漏极布线(5)的一端和漏极电极(2)。已固化的聚酰亚胺膜(14)阻塞空隙(10)的开口部(11),覆盖漏极布线(5)的另一端,而不覆盖漏极电极垫(12)。在空隙(10)的内表面设置有拒液膜(15)。经由在已固化的聚酰亚胺膜(14)设置的开口(16),通过Au镀层(18),漏极布线(5)的另一端和漏极电极垫(12)连接。漏极布线(5)的另一端不从聚酰亚胺膜(14)露出。

    场效应型晶体管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937125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1880092056.0

    申请日:2018-04-13

    Inventor: 野上洋一

    Abstract: 场效应型晶体管具有在电子供给层(103、403)之上形成的栅极电极(108、408)、源极电极(104)、漏极电极(105),并且具有:绝缘膜(106、407),其包覆所述电子供给层(103、403);以及所述绝缘膜的开口部(111、411),其设置于形成所述栅极电极(108、408)的区域而具有梯形四棱柱状轮廓面,使所述栅极电极(108、408)与通过所述开口部(111、411)将所述电子供给层(103、403)露出的区域进行肖特基接合,并且使由所述开口部(111、411)所形成的梯形四棱柱状轮廓面相对于所述电子供给层(103、403)的表具有25度至75度的范围的倾斜角。

    半导体装置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958321B

    公开(公告)日:2013-03-06

    申请号:CN201010226934.9

    申请日:2010-07-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绝缘区域中发生破坏的半导体装置。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半导体衬底;掺杂区域,设置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上表面侧;绝缘区域,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上表面侧,通过离子注入而设置在所述掺杂区域的周围;栅极电极,设置在所述掺杂区域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夹着所述栅极电极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掺杂区域上;第一焊盘,设置在所述绝缘区域上,连接于所述栅极电极;第二焊盘,在所述绝缘区域上以夹着所述掺杂区域与所述第一焊盘相向的方式设置,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以及导体,在所述绝缘区域上,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焊盘之间。

    半导体装置
    8.
    发明公开
    半导体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503254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1980101103.8

    申请日:2019-10-15

    Inventor: 野上洋一

    Abstract: 在散热片(1)的上表面(1a)设置有半导体芯片(2)。引线端子(5、6)与半导体芯片(2)电连接,且不在散热片(1)的第1侧面(1c)的上方延伸,而是在散热片(1)的第2侧面(1d)的上方延伸。模制树脂(10)对散热片(1)的上表面、第1侧面(1c)以及第2侧面(1d)、半导体芯片(2)以及引线端子(5、6)的一部分进行覆盖。散热片(1)的下表面(1b)从模制树脂(10)露出。设置有因散热片(1)的第1侧面(1c)的下部凹陷而被模制树脂(10)填充的锚固构造(11)。散热片(1)的第2侧面(1d)不存在锚固构造11)。散热片(1)不从模制树脂(10)的侧面(10a)突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