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249295B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011174137.0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陈凯 , 魏志国 , 李邦明 , 劳星胜 , 林原胜 , 柯志武 , 黄崇海 , 肖颀 , 柯汉兵 , 庞杰 , 李勇 , 吴君 , 宋苹 , 张克龙 , 王俊荣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戴春辉 , 代路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自流排放口装置、自流冷却系统及调节控制方法。所述船舶自流排放口装置安装于船舶自流冷却系统的自流排水管,包括调节片和驱动装置,所述调节片与所述自流排水管转动连接,多个所述调节片沿所述自流排水管的周向分布而形成排放口,所述驱动装置的固定端与所述自流排水管固定连接,驱动端与所述调节片转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调节片相对所述排放口的中心发生偏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自流排放口装置可通过在自流排水管的周围设置多个调节片,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多个调节片相对自流排水管转动,以调节排放口面积和排放口方向,进而改变自流冷却系统的自流流量和自流阻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611756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011504073.6
申请日:2020-12-1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低流速液体容器内部微小裂缝的检测方法与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船舶液体容器内的示踪粒子的连续帧图像,所述连续帧图像由多目相机所拍摄;计算所述连续帧图像中相邻帧间所述示踪粒子的位移变化;对多目视觉下各所述位移变化进行叠加,得到所述示踪粒子的三维轨迹;基于各所述示踪粒子的三维轨迹确定容器裂缝的位置与尺寸。本发明利用示踪粒子技术,通过图像观测系统观察示踪粒子的轨迹变化,针对低流速粒子轨迹变化特点,采用多目相机精准描述示踪粒子在深度方向上的轨迹变化,获得三维轨迹信息,从而可在发生漏液时及时检测容器微小裂缝。
-
公开(公告)号:CN111928687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010712192.4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劳星胜 , 柯汉兵 , 赵振兴 , 柳勇 , 陈凯 , 肖颀 , 黄崇海 , 林原胜 , 柯志武 , 张克龙 , 魏志国 , 代路 , 王俊荣 , 李勇 , 杨小虎 , 苟金澜 , 戴春辉 , 吴君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流体通道结构以及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流体通道结构包括入口部,所述入口部包括流体入口管和螺旋形通道,所述流体入口管与所述螺旋形通道连接,且所述流体入口管上开设有用于向所述流体入口管内注入可溶性长链聚合物的聚合物注入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流体通道结构,通过设置螺旋形通道,并在液流中注入长链聚合物,使液流在流体通道结构中均匀分布,进而提高了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040723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010827146.9
申请日:2020-08-17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林原胜 , 邱志强 , 柯志武 , 柯汉兵 , 李勇 , 肖颀 , 张克龙 , 王俊荣 , 黄崇海 , 李勇全 , 赵振兴 , 宋飞飞 , 李邦明 , 吴君 , 庞杰 , 苟金澜 , 陈凯 , 李少丹 , 劳星胜 , 陈朝旭 , 陶模 , 戴春辉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一体化微型散热器及散热系统,其中一体化微型散热器包括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的板状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多个平行微流道,平行微流道的一端连通于冷却液进口,平行微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于冷却液出口;每个平行微流道内均沿冷却液流动的方向设有多个止逆型涡流发生结构,止逆型涡流发生结构的截面积沿冷却液流动的方向逐渐增大;壳体的一侧板面嵌设有压电振子,以对平行微流道内的冷却液施加往复的压力。该一体化微型散热器有效提高电子器件微通道液冷散热系统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散热系统部件检修更换难度,同时利用压电振子产生的周期性脉动效应在平行微流道内部产生较强的周期性振荡,提升传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361852B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011177019.5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陈凯 , 柯汉兵 , 柯志武 , 林原胜 , 黄崇海 , 肖颀 , 魏志国 , 庞杰 , 李邦明 , 李勇 , 吴君 , 王苇 , 张克龙 , 王俊荣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戴春辉 , 代路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包括间隔交错堆叠连接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有进出口通道,且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两侧的进出口通道位置对应;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上分别设有隔开的左右两部分流道,且在换热器任一侧的进出口通道连通第一换热板的部分和连通第二换热板的部分沿高度方向左右交错分布。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通过在同一换热板上进行分区设计,可以实现在同一换热板的左右两边冷热流体的同时存在,既可实现不同流体在高度方向上的换热,也可实现不同流体在同一平面内的换热,可加强流体的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812510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010619334.2
申请日:2020-06-30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轮缘驱动屏蔽电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轮缘驱动屏蔽电机输出负载的测试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轮缘驱动屏蔽电机输出负载的测试方法包括:在所述轮缘驱动屏蔽电机的垂直方向上装配测试装置;在所述轮缘驱动屏蔽电机的顶部装配密封盖,并将冷却水通过所述密封盖通入所述轮缘驱动屏蔽电机内以对所述轮缘驱动屏蔽电机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冷却;测算所述轮缘驱动屏蔽电机的输出负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轮缘驱动屏蔽电机输出负载的测试方法,通过将轮缘驱动屏蔽电机的转动部件进行改装,使之与测试装置相连接,克服了传统电机的性能测试方法无法适用于轮缘驱动屏蔽电机的技术问题,为轮缘驱动屏蔽电机性能测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2684778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1551035.6
申请日:2020-12-24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源信息强化学习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包括对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中蒸汽发生器、给水泵和给水阀进行状态监测,获取多个状态信息;基于信息源类型将关联的状态信息聚类形成特征信息簇;基于特征信息簇集成建立特征矩阵,对特征矩阵提取状态特征向量;将状态特征向量输入至数据分析模型体系进行故障类型的诊断,并对相应构件的状态参数进行评价和调控。本发明针对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多源信息故障诊断,采用信号处理、互信息关联、非线性降维、深度强化学习等技术,解决了多源信息的特征提取、特征融合、特征集成、特征学习等问题,为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多源信息的自主学习与状态识别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1959733B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010757427.1
申请日:2020-07-31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李邦明 , 宋杨 , 柯志武 , 张克龙 , 刘春林 , 王俊荣 , 吴君 , 肖颀 , 王苇 , 林原胜 , 庞杰 , 苟金澜 , 黄崇海 , 柯汉兵 , 李勇 , 魏志国 , 陈凯 , 赵振兴 , 马灿 , 冯毅 , 陶模
IPC: B63H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源动力系统领域,提供一种具有辅助推进功能的船舶通海冷却系统及船舶。其包括进水口、出水口、海水泵及换热器,换热器安装于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海水泵安装于换热器与进水口之间的连通管路,还包括推进支路,推进支路上安装有支路阀,推进支路的一端与海水泵相连,推进支路的另一端与出水口相连。本发明提供的具有辅助推进功能的船舶通海冷却系统及船舶,在进出港等极低速航行工况下,船舶需要辅助推进功能,此时海水泵以额定功率运行,在保证换热器冷却水量的前提下,开启推进支路上的支路阀,从进水口进入的其他海水经推进支路从出水口排出,从而实现喷水推进功能,无需额外增加机电系统即可实现船舶的辅助推进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863748B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010834664.3
申请日:2020-08-17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林原胜 , 邱志强 , 柯汉兵 , 柯志武 , 黄崇海 , 李勇 , 肖颀 , 张克龙 , 李勇全 , 赵振兴 , 李华锋 , 代路 , 李邦明 , 李献领 , 劳星胜 , 吴君 , 陈凯 , 苟金澜 , 李少丹 , 王俊荣 , 戴春辉 , 陈朝旭 , 庞杰
IPC: H01L23/47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一体化微型冷却器及冷却系统,其中一体化微型冷却器包括板状的壳体以及集成于壳体的压电泵,壳体内设有相间的且旋转中心相同的第一螺旋微流道和第二螺旋微流道,压电泵的泵腔位于第一螺旋微流道的旋转中心处;第一螺旋微流道的一端连接于壳体上的冷却液进口,第一螺旋微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于压电泵的泵腔的进口;第二螺旋微流道的一端连接于壳体上的冷却液出口,第二螺旋微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于压电泵的泵腔的出口。该一体化微型冷却器有效提高电子器件微通道液冷冷却系统的集成化水平,降低冷却系统部件检修更换难度,同时最大程度发挥压电泵的流体脉动效应,强化第一螺旋微流道和第二螺旋微流道的传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780569B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2010583667.4
申请日:2020-06-23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第一换热板及微通道冷凝器。第一换热板设置有进汽口和排水口,第一换热板的一板面设置有多个冷凝通道,且每一个冷凝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进汽口和排水口;每一个冷凝通道包括相串联的多个单行通道和至少一个多行通道,相邻两个单行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一个多行通道,多行通道包括多个并联分支通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换热板的冷凝通道包括相串联的单行通道和多行通道,在将第一换热板作为蒸汽冷凝板使用时,蒸汽在冷凝通道内会反复汇集分离,强化了冷凝器的对流换热强度,能显著提高冷凝通道的冷凝传热效率,从而相对缩小冷凝器的体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