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40723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010827146.9
申请日:2020-08-17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林原胜 , 邱志强 , 柯志武 , 柯汉兵 , 李勇 , 肖颀 , 张克龙 , 王俊荣 , 黄崇海 , 李勇全 , 赵振兴 , 宋飞飞 , 李邦明 , 吴君 , 庞杰 , 苟金澜 , 陈凯 , 李少丹 , 劳星胜 , 陈朝旭 , 陶模 , 戴春辉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一体化微型散热器及散热系统,其中一体化微型散热器包括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的板状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多个平行微流道,平行微流道的一端连通于冷却液进口,平行微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于冷却液出口;每个平行微流道内均沿冷却液流动的方向设有多个止逆型涡流发生结构,止逆型涡流发生结构的截面积沿冷却液流动的方向逐渐增大;壳体的一侧板面嵌设有压电振子,以对平行微流道内的冷却液施加往复的压力。该一体化微型散热器有效提高电子器件微通道液冷散热系统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散热系统部件检修更换难度,同时利用压电振子产生的周期性脉动效应在平行微流道内部产生较强的周期性振荡,提升传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413896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233156.6
申请日:2020-11-06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水回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水回路变负荷装置及热水回路,该热水回路变负荷装置包括:混流管,其用于设在热源和循环泵之间,所述混流管包括排出口和回注口,且所述回注口位于靠近所述热源一侧;还包括排出管线,其一端与所述排出口连通,其用于排出所述混流管内的热流体并降温;还包括水箱,其与所述排出管线的另一端连通;还包括回注管线,其连通所述水箱和回注口,所述回注管线至少包括两条并联的调节管路,每条所述调节管路可连通和截断,以调节回注至所述混流管内的低温流体流量。本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满足冷源需要热水回路快速变负荷运行工况需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6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011173195.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柯汉兵 , 李勇 , 陈凯 , 林原胜 , 李邦明 , 柯志武 , 赵振兴 , 李华锋 , 宋飞飞 , 劳星胜 , 李献领 , 张克龙 , 代路 , 肖颀 , 苟金澜 , 吴君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戴春辉 , 柳勇 , 吕伟剑 , 廖梦然 , 马灿 , 杨小虎 , 宋苹 , 陈列 , 李少丹 , 陈朝旭 , 陶模 , 冯毅 , 郑伟 , 周宏宽 , 刘伟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设有冷却水入口及冷却水出口,其包括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分布于舷体的内壳与外壳之间,所述换热管束中的换热管的外径从靠近冷却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却水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舷外共形冷却系统,通过将换热管束设置在舷体的内壳和外壳之间,并使换热管的外径从靠近冷却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却水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一定程度上均衡了壳程流道内流经换热管束各管段的冷却水流量,提高了冷却器的换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6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173195.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柯汉兵 , 李勇 , 陈凯 , 林原胜 , 李邦明 , 柯志武 , 赵振兴 , 李华锋 , 宋飞飞 , 劳星胜 , 李献领 , 张克龙 , 代路 , 肖颀 , 苟金澜 , 吴君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戴春辉 , 柳勇 , 吕伟剑 , 廖梦然 , 马灿 , 杨小虎 , 宋苹 , 陈列 , 李少丹 , 陈朝旭 , 陶模 , 冯毅 , 郑伟 , 周宏宽 , 刘伟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设有冷却水入口及冷却水出口,其包括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分布于舷体的内壳与外壳之间,所述换热管束中的换热管的外径从靠近冷却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却水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舷外共形冷却系统,通过将换热管束设置在舷体的内壳和外壳之间,并使换热管的外径从靠近冷却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却水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一定程度上均衡了壳程流道内流经换热管束各管段的冷却水流量,提高了冷却器的换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040723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827146.9
申请日:2020-08-17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林原胜 , 邱志强 , 柯志武 , 柯汉兵 , 李勇 , 肖颀 , 张克龙 , 王俊荣 , 黄崇海 , 李勇全 , 赵振兴 , 宋飞飞 , 李邦明 , 吴君 , 庞杰 , 苟金澜 , 陈凯 , 李少丹 , 劳星胜 , 陈朝旭 , 陶模 , 戴春辉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一体化微型散热器及散热系统,其中一体化微型散热器包括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的板状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多个平行微流道,平行微流道的一端连通于冷却液进口,平行微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于冷却液出口;每个平行微流道内均沿冷却液流动的方向设有多个止逆型涡流发生结构,止逆型涡流发生结构的截面积沿冷却液流动的方向逐渐增大;壳体的一侧板面嵌设有压电振子,以对平行微流道内的冷却液施加往复的压力。该一体化微型散热器有效提高电子器件微通道液冷散热系统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散热系统部件检修更换难度,同时利用压电振子产生的周期性脉动效应在平行微流道内部产生较强的周期性振荡,提升传热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