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816901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010635757.3
申请日:2020-07-03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H01M8/0612 , G21D1/02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核动力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核能发电系统和核动力装置。所述核能发电系统包括反应堆、制氢反应器和燃料电池;反应堆与制氢反应器通过冷却介质循环管路连接,冷却介质循环管路上安装有循环泵,使反应堆和制氢反应器之间形成冷却介质闭式循环系统;制氢反应器的氢气输出端与燃料电池的氢气进口相连,制氢反应器的氧气输出端与燃料电池的氧气进口相连,燃料电池的供电端子用于与用电机构的输入端电连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能发电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核能向机械能的能量转换形式,取消了汽轮机组或汽轮发电机组等主要噪声源设备,降低了核动力系统的运行噪声,提高了核动力船舶的安静性和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456819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010357749.7
申请日:2020-04-2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赵振兴 , 柯志武 , 张克龙 , 柳勇 , 林原胜 , 马灿 , 肖颀 , 邱志强 , 戴春辉 , 李献领 , 陈朝旭 , 代路 , 李邦明 , 吴君 , 柯汉兵 , 吕伟剑 , 王苇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能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热源、透平和冷却器,同轴连接的压缩机和透平之间设有电机,压缩机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一恒压腔的第一静密封壳,透平和电机的转轴连接部设有用于形成第二恒压腔的第二静密封壳;系统还包括用于分离滑油和循环工质的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的进口与第一恒压腔和第二恒压腔连接,油气分离器的出口包括与供油单元相连的回油口和与冷却器相连的回气口。本发明在轴端泄漏部位设置静密封的恒压腔,通过油气分离器将恒压腔内泄漏气体进行油气分离,滑油重新进入滑油循环,分离出的二氧化碳从冷却器进入循环系统,实现油气分离和工质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12182809B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011174143.6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陈凯 , 魏志国 , 林原胜 , 柯汉兵 , 柯志武 , 黄崇海 , 肖颀 , 周宏宽 , 庞杰 , 李邦明 , 李勇 , 吴君 , 王苇 , 张克龙 , 王俊荣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李少丹
IPC: G06F30/17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流换热系统换热器设计方法,其中自流换热系统包括自流发生装置,包括:将自流发生装置的工作特性作为设计输入参数进行换热器的设计,使得在换热器形成的流动阻力下自流发生装置的自流流量能够满足系统换热需要。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流换热系统换热器设计方法,将自流发生装置的工作特性作为换热器的设计输入参数,使得换热器满足换热能力形成的流动阻力下自流发生装置的自流流量与系统需要相匹配,能够最大程度利用自流发生装置的自流能力,实现换热器与自流换热系统的完美契合,使得自流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达到最大,该设计方法可以指导基于自流换热系统的换热器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2312743B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2011175802.8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黄崇海 , 王苇 , 柯汉兵 , 张克龙 , 邱志强 , 陈凯 , 林原胜 , 庞杰 , 吴君 , 魏志国 , 杨小虎 , 柯志武 , 李邦明 , 赵振兴 , 肖颀 , 郑伟 , 李勇 , 王俊荣 , 吕伟剑 , 苟金澜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强化换热微细通道液冷散热器,包括若干个液冷散热模块;每个液冷散热模块均包括冷却液通道和磁流体通道;磁流体通道的两端均与冷却液通道连通,冷却液通道相对的两侧安装有磁极相反的磁铁,冷却液通道通过其中一侧的磁铁与磁流体通道连接,冷却液通道的另外两侧以及磁流体通道中均安装有电极组件;磁铁和/或冷却液通道的电极组件各自相对的端面为相互适配的S型波浪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微细通道液冷散热器,利用磁流体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在流体内部进行S型流动,从而对冷却液通道的冷却液进行扰动,破坏冷却液层流流动状态,增强流体扰动,起到强化冷却液与微细通道壁面间的换热性能,强化微细通道散热器的换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361851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011174240.5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陈凯 , 柯汉兵 , 林原胜 , 柯志武 , 黄崇海 , 肖颀 , 魏志国 , 庞杰 , 李邦明 , 李勇 , 吴君 , 刘伟 , 张克龙 , 王俊荣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戴春辉 , 代路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该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包括螺旋结构件和堆叠设置的多层换热板片,所述换热板片设有通孔,多层所述换热板片的通孔连通形成进口通道,多层所述换热板片之间的流体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进口通道连通,所述螺旋结构件设置于所述进口通道内。通过在进口通道内设置螺旋结构件,将进口通道内流体的垂直流动转换为螺旋流动,使流体的流动速度方向与换热板片的夹角减小,并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作用下进入各层流体通道中,减小了流体进入流体通道的进口阻力,改善了进入到每层流体通道的流体流量不均匀的问题,提高了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339967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011177143.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用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冷却系统,包括: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外部换热装置和海水流动调节装置;外部换热装置包括第一封头、第二封头、热交换管和外罩,外罩与船体之间形成冷却腔,热交换管位于冷却腔内,冷却腔和热交换管竖向设置,海水流动调节装置利用中压空气调节海水流速。船舶舷外冷却系统能够对舱内的动力设备进行降温,实现外部换热装置与海水的强制对流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并且能够调节换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339966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011173198.5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邱志强 , 刘春林 , 柯志武 , 林原胜 , 李勇全 , 柯汉兵 , 陈凯 , 李勇 , 李邦明 , 张克龙 , 吕伟剑 , 肖颀 , 苟金澜 , 赵振兴 , 代路 , 吴君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戴春辉 , 劳星胜 , 柳勇 , 廖梦然 , 马灿 , 杨小虎 , 宋苹 , 陈列 , 李少丹 , 李献领 , 陈朝旭 , 陶模 , 冯毅 , 郑伟 , 周宏宽 , 刘伟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自流式舷外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该自流式舷外冷却器设有待冷却流体入口和已冷却流体出口,其包括分别沿两个方向布设的第一换热管束与第二换热管束,第一换热管束和第二换热管束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封头,第一换热管束两端的封头分别与待冷却流体入口和已冷却流体出口相连通,第二换热管束两端的封头分别与第一换热管束一端的封头和已冷却流体出口相连通,第二换热管束的封头与第一换热管束的封头的连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流式舷外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通过调节换热管束与冷却水的换热面积,在不改变阀门流量或水泵转速的情况下,满足了不同工况下的热负荷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1942559B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2010713487.3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王苇 , 李邦明 , 劳星胜 , 林原胜 , 柯志武 , 张克龙 , 李勇 , 柯汉兵 , 魏志国 , 肖颀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吴君 , 李少丹 , 马灿 , 戴春辉 , 代路 , 柳勇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李献领 , 陈朝旭 , 陶模 , 陈凯 , 郑伟 , 杨小虎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自流冷却系统性能的方法、装置和控制单元,包括读取冷却能力系数和附加阻力系数与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的关系;输入冷却能力系数和附加阻力系数的权值并求和得到加权能力系数及其余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的关系;在加权能力系数最大时,获取所对应的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本发明提供的提高自流冷却系统性能的方法,以加权能力系数最大时所对应的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为当前航速工况下自流冷却系统的最佳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使自流冷却系统在当前航速工况获得最佳综合性能,而且通过在不同航速工况时调整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有效解决了当前自流冷却系统完成设计后其性能难以与不同航速工况的需求相适应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528499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452534.X
申请日:2020-12-12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复杂系统限幅阈值可变柔性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所述控制目标与大型复杂系统输出计算所述大型复杂系统的第一偏差;确定所述大型复杂系统的各正向控制系统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偏差得到所述大型复杂系统的正向控制系统输出;计算所述正向控制系统输出与非线性限幅的第二偏差;根据所述反向控制系统参数和第二偏差确定所述大型复杂系统的反向控制系统输出以及所述反向控制系统输出对应的第三偏差;基于所述第三偏差调整所述正向控制系统输出。本发明实现了通过反向控制方法将负反馈叠加到正向大型复杂系统控制系统输出,减少大型复杂系统设备故障,延长大型复杂系统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2377552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173218.9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F16F9/04 , F16F9/42 , F16F15/02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冷却气囊隔振装置,包括气囊、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分别固定于气囊的两侧,以围设成气室,气室内设有至少一个发电组件,发电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压电体,发电组件的第一端连接于上安装板,发电组件的第二端连接于下安装板;下安装板还嵌设有电制冷片,电制冷片的冷端朝向气室内,电制冷片的热端朝向气室外;发电组件的电能输出端通过整流元件电连接于电制冷片的供电端。该自冷却气囊隔振装置实现了对气室的快速降温散热,无需额外的启动和控制措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自启动、自适应不同载荷,始终维持气室内温度在合理范围内,显著提高隔振装置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