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230931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816042.7
申请日:2022-07-11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引水结构、船舶及船舶引水结构的控制方法,该船舶引水结构包括:套管,套管的第一端安装于船舶,套管的长度可调;引水管,引水管的出水口与套管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用于将水流通过套管导向船舶内;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套管传动连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套管沿长度方向运动;控制器,控制器与驱动装置电连接,控制器用于基于水流的流量数据控制驱动装置的运动状态。该船舶引水结构通过在船舶上安装套管并将套管与引水管固定连接,由控制器根据引水管内水流量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套管运动,以实现引水管在船舶上突出高度的可控调节,减少了船舶引水结构的损耗,同时提高了引水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555517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011379085.0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F16L5/00 , F16L5/02 , F16L55/035 , G01M3/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管路减隔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路径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其中管路径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包括设于穿壁管路外围的外管,所述外管的外侧面与壁面相连,所述穿壁管路的外侧面和所述外管的内侧面之间密封连接有隔振组件,所述隔振组件呈环形设于所述穿壁管路的外围。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路径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相对原来焊接式穿壁结构,可大幅降低管路振动辐射噪声,保障相邻系统和设备免受振动干扰,同时降低噪声污染,提高舱室舒适度。该穿壁结构尤其适用于高温管路,例如蒸汽管路。
-
公开(公告)号:CN112628478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011378987.2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F16L5/02 , F16L55/0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管路减隔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其中穿壁结构包括:分别呈环形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对设于壁面的两侧且分别套设于穿壁管路,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一柔性结构,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二柔性结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相对原来焊接式穿壁结构,可大幅降低管路振动辐射噪声,保障相邻系统和设备免受振动干扰,同时降低噪声污染,提高舱室舒适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483205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111499282.0
申请日:2021-12-09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轮机内部降噪结构及汽轮机,所述汽轮机内部降噪结构包括通气孔、连接通道及空腔;通气孔设于蒸汽导流结构的导流面上,蒸汽导流结构在汽轮机内固定设置;连接通道、空腔分别设于蒸汽导流结构内;连接通道的一端与通气孔连通,另一端与空腔连通;在汽轮机内流场的脉动作用下,空腔内的蒸汽按照预设频率进行压缩与膨胀,预设频率是由通气孔的孔径、连接通道的长度及空腔的体积当中的至少一者确定的。本发明基于空腔内蒸汽周期性地压缩与膨胀,可将特定频率的主流蒸汽的脉动能量耗散,达到降低特定频率的流动噪声和流体脉动的效果,实现在不改变汽轮机原有通流设计的情况下,对汽轮机运行时产生的特定频率的噪声进行降噪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6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011173195.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柯汉兵 , 李勇 , 陈凯 , 林原胜 , 李邦明 , 柯志武 , 赵振兴 , 李华锋 , 宋飞飞 , 劳星胜 , 李献领 , 张克龙 , 代路 , 肖颀 , 苟金澜 , 吴君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戴春辉 , 柳勇 , 吕伟剑 , 廖梦然 , 马灿 , 杨小虎 , 宋苹 , 陈列 , 李少丹 , 陈朝旭 , 陶模 , 冯毅 , 郑伟 , 周宏宽 , 刘伟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设有冷却水入口及冷却水出口,其包括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分布于舷体的内壳与外壳之间,所述换热管束中的换热管的外径从靠近冷却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却水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舷外共形冷却系统,通过将换热管束设置在舷体的内壳和外壳之间,并使换热管的外径从靠近冷却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却水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一定程度上均衡了壳程流道内流经换热管束各管段的冷却水流量,提高了冷却器的换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377552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011173218.9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F16F9/04 , F16F9/42 , F16F15/02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冷却气囊隔振装置,包括气囊、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分别固定于气囊的两侧,以围设成气室,气室内设有至少一个发电组件,发电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压电体,发电组件的第一端连接于上安装板,发电组件的第二端连接于下安装板;下安装板还嵌设有电制冷片,电制冷片的冷端朝向气室内,电制冷片的热端朝向气室外;发电组件的电能输出端通过整流元件电连接于电制冷片的供电端。该自冷却气囊隔振装置实现了对气室的快速降温散热,无需额外的启动和控制措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自启动、自适应不同载荷,始终维持气室内温度在合理范围内,显著提高隔振装置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3002746A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110146651.1
申请日:2021-02-02
Applicant: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柯汉兵 , 代路 , 林原胜 , 邱志强 , 李勇 , 柯志武 , 张克龙 , 李邦明 , 肖颀 , 陈凯 , 苟金澜 , 陈朝旭 , 劳星胜 , 戴春辉 , 黄崇海 , 赵振兴 , 李献领 , 庞杰 , 王俊荣 , 李少丹 , 吕伟剑 , 柳勇 , 吴君 , 马灿 , 廖梦然 , 杨小虎 , 陶模 , 郑伟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冷却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消声式冷却器和船舶冷却系统。所述消声式冷却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从所述壳体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两个管板,一管板与壳体围设形成第一冷流体腔室,另一管板与壳体围设形成第二冷流体腔室,两个管板之间通过换热管连接以连通第一冷流体腔室和第二冷流体腔室,形成冷流体通道;第一冷流体腔室和/或第二冷流体腔室内设置有消声组件,消声组件包括孔板,孔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孔板与管板围设形成消声腔,消声腔内设有弹性体。本发明提供的消声式冷却器实现了在冷却器内部的冷流体流通道内进行消声,使冷却器兼具消声功能,无需单独设置消声器,简化了船舶冷却系统的构成,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672011A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申请号:CN202011509461.3
申请日:2020-12-19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H04N5/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监控摄像机的防护装置,属于光学电子设备的防护领域。所述防护装置包括壳体和隔热组件。壳体为双层壳结构,双层壳结构之间形成空腔,空腔中充设有隔热气溶胶,壳体的一侧设置光通孔,壳体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置监控摄像机的容纳槽,容纳槽的直径大于光通孔的直径,且容纳槽和光通孔连通。隔热组件包括红外滤光片和隔热玻璃,红外滤光片和隔热玻璃片均密封插装在光通孔中,且红外滤光片和隔热玻璃片之间形成间隙,红外滤光片和隔热玻璃片均垂直与光通孔的轴线垂直。本发明提供的防护装置,不仅能够保证光通孔的畅通,还能有效的防止热量从光通孔或者壳体进入至容纳槽中,实现全方位防热,大大提高防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628478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378987.2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F16L5/02 , F16L55/0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管路减隔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其中穿壁结构包括:分别呈环形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相对设于壁面的两侧且分别套设于穿壁管路,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一柔性结构,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壁面之间连接有第二柔性结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路轴向减隔振穿壁结构及其密封性监测方法,相对原来焊接式穿壁结构,可大幅降低管路振动辐射噪声,保障相邻系统和设备免受振动干扰,同时降低噪声污染,提高舱室舒适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9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174222.7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用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动力设备壳侧冷却换热系统,包括: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换热器和射流装置;换热器设置在船体与外船板之间,换热器包括上封头、下封头、换热管和外壳体,外壳体与船体之间形成换热腔,换热管位于换热腔内,换热腔和换热管竖向设置,换热管连通上封头和下封头,上封头和下封头连通舱内动力设备冷却管路,外壳体上设置有分别连通换热腔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外船板上设置有海水入口和海水出口;射流装置位于出水口位置,射流装置连接舱内中压空气系统并朝向海水出口喷射中压空气。动力设备壳侧冷却换热系统能够对舱内的动力设备进行降温,实现换热器与海水的强制对流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并且能够调节换热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