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764421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2011582224.X
申请日:2020-12-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深潜器自主导航轨迹预测积分控制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无人深潜器周围的海底地形环境对应的三维空间模型;随机采样多条控制序列,每条控制序列中包括不同时间片段的多段控制指令;根据每条控制序列获得对应的第一预测轨迹;设定三维空间模型中的所有环境颗粒的势能值为极大值,海水的势能值为0,分别计算每条第一预测轨迹的总势能值;根据总势能值对控制序列进行积分,分别对各条控制序列中具有相同时间片段的控制指令的积分结果求和,获得预测控制序列并执行;本发明将可能在未来探测到的深海环境信息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控制指令求解中,有效加快深潜器对复杂多变深海环境的响应速度,提高深潜器作业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684778A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11551035.6
申请日:2020-12-24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源信息强化学习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包括对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中蒸汽发生器、给水泵和给水阀进行状态监测,获取多个状态信息;基于信息源类型将关联的状态信息聚类形成特征信息簇;基于特征信息簇集成建立特征矩阵,对特征矩阵提取状态特征向量;将状态特征向量输入至数据分析模型体系进行故障类型的诊断,并对相应构件的状态参数进行评价和调控。本发明针对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多源信息故障诊断,采用信号处理、互信息关联、非线性降维、深度强化学习等技术,解决了多源信息的特征提取、特征融合、特征集成、特征学习等问题,为蒸汽发生器给水系统多源信息的自主学习与状态识别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2611756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504073.6
申请日:2020-12-1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低流速液体容器内部微小裂缝的检测方法与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船舶液体容器内的示踪粒子的连续帧图像,所述连续帧图像由多目相机所拍摄;计算所述连续帧图像中相邻帧间所述示踪粒子的位移变化;对多目视觉下各所述位移变化进行叠加,得到所述示踪粒子的三维轨迹;基于各所述示踪粒子的三维轨迹确定容器裂缝的位置与尺寸。本发明利用示踪粒子技术,通过图像观测系统观察示踪粒子的轨迹变化,针对低流速粒子轨迹变化特点,采用多目相机精准描述示踪粒子在深度方向上的轨迹变化,获得三维轨迹信息,从而可在发生漏液时及时检测容器微小裂缝。
-
公开(公告)号:CN112377566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173215.5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F16F15/0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冷却橡胶隔振装置,包括橡胶隔振本体、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分别固定于橡胶隔振本体的两侧,橡胶隔振本体内嵌设有至少一个电制冷片,电制冷片的P型元件和N型元件分别通过一个导体元件连接于下安装板,以将电制冷片吸收的热量传递至下安装板;橡胶隔振本体内还嵌设有至少一个压电体,压电体的电能输出端通过整流元件电连接于电制冷片的供电端。该自冷却橡胶隔振装置实现了对橡胶隔振本体的快速降温散热,无需额外的启动和控制措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自启动、自适应不同载荷,始终维持橡胶隔振本体内温度在合理范围内,显著提高隔振装置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7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174095.0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陈凯 , 魏志国 , 林原胜 , 柯汉兵 , 柯志武 , 黄崇海 , 肖颀 , 杨小虎 , 庞杰 , 李邦明 , 李勇 , 吴君 , 王苇 , 张克龙 , 王俊荣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李少丹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流换热系统及船舶,其中自流换热系统包括自流箱体和换热管组件,自流箱体用于设置在换热用户所在的设备本体上,自流箱体上设有自流进口和自流出口,换热管组件设于自流箱体的内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流换热系统及船舶,提出一种集自流和换热一体化的自流换热系统,通过设置自流箱体,实现自流功能,再在自流箱体内直接设置换热管组件,实现换热效果。将换热管组件直接放置在自流箱体内,可以减少自流进口与换热管组件之间用于引导自流流体的管路连接,可以节省设备内部的空间,同时可减小自流流体阻力损失;且可免去驱动自流流体的泵体设置,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减少噪音。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036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173195.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柯汉兵 , 李勇 , 陈凯 , 林原胜 , 李邦明 , 柯志武 , 赵振兴 , 李华锋 , 宋飞飞 , 劳星胜 , 李献领 , 张克龙 , 代路 , 肖颀 , 苟金澜 , 吴君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戴春辉 , 柳勇 , 吕伟剑 , 廖梦然 , 马灿 , 杨小虎 , 宋苹 , 陈列 , 李少丹 , 陈朝旭 , 陶模 , 冯毅 , 郑伟 , 周宏宽 , 刘伟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船舶冷却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所述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设有冷却水入口及冷却水出口,其包括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分布于舷体的内壳与外壳之间,所述换热管束中的换热管的外径从靠近冷却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却水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舷外共形冷却系统,通过将换热管束设置在舷体的内壳和外壳之间,并使换热管的外径从靠近冷却水入口的一端向靠近冷却水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一定程度上均衡了壳程流道内流经换热管束各管段的冷却水流量,提高了冷却器的换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339961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174216.1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舷外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船舶的蒸汽动力舷外冷却系统。该用于船舶的蒸汽动力舷外冷却系统包括汽轮机、冷凝器和共形换热器,共形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多排换热管艏部封头和艉部封头,换热器壳体的外壳板与船体板之间围合形成海水换热腔,各换热管均为相互平行的直管,每排换热管均呈与外壳板的形状相适配的弧线排列设置,艏部封头设有冷凝水进水腔,艉部封头设有冷凝水出水腔,各换热管的第一端分别与冷凝水进水腔相连通,各换热管的第二端分别与冷凝水出水腔相连通。本发明能够充分利用舷外空间,使得冷凝器在船体上的布置位置更加灵活,而且提高了系统换热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040723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827146.9
申请日:2020-08-17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魏志国 , 林原胜 , 邱志强 , 柯志武 , 柯汉兵 , 李勇 , 肖颀 , 张克龙 , 王俊荣 , 黄崇海 , 李勇全 , 赵振兴 , 宋飞飞 , 李邦明 , 吴君 , 庞杰 , 苟金澜 , 陈凯 , 李少丹 , 劳星胜 , 陈朝旭 , 陶模 , 戴春辉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一体化微型散热器及散热系统,其中一体化微型散热器包括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的板状的壳体,壳体内设有多个平行微流道,平行微流道的一端连通于冷却液进口,平行微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于冷却液出口;每个平行微流道内均沿冷却液流动的方向设有多个止逆型涡流发生结构,止逆型涡流发生结构的截面积沿冷却液流动的方向逐渐增大;壳体的一侧板面嵌设有压电振子,以对平行微流道内的冷却液施加往复的压力。该一体化微型散热器有效提高电子器件微通道液冷散热系统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散热系统部件检修更换难度,同时利用压电振子产生的周期性脉动效应在平行微流道内部产生较强的周期性振荡,提升传热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960483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750949.9
申请日:2020-07-30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PC: C02F1/00 , B63G8/00 , B63J1/00 , C02F103/0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深海潜航器造水系统以及深海潜航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深海潜航器包括:多个贮水装置,每个贮水装置的第一入口用于注入海水,每个贮水装置的第一出口用于排出浓盐水和海水;造水装置,造水装置的入口经过低扬程泵分别与每个贮水装置的第二出口连接,造水装置的出口分别与每个贮水装置的第二入口连接;连通阀,连通阀设置在每个贮水装置上,连通阀在贮水装置注入海水及排出浓盐水和海水的状态下关闭、并且在贮水装置与造水装置连通的情况下开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深海潜航器造水系统,通过连通阀的启闭实现贮水装置在舱室常压和海水压力之间的切换,从而避免了高扬程排盐泵的引入,提高了造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942559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713487.3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Inventor: 王苇 , 李邦明 , 劳星胜 , 林原胜 , 柯志武 , 张克龙 , 李勇 , 柯汉兵 , 魏志国 , 肖颀 , 王俊荣 , 庞杰 , 黄崇海 , 吴君 , 李少丹 , 马灿 , 戴春辉 , 代路 , 柳勇 , 赵振兴 , 苟金澜 , 李献领 , 陈朝旭 , 陶模 , 陈凯 , 郑伟 , 杨小虎
IPC: B63H21/3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自流冷却系统性能的方法、装置和控制单元,包括读取冷却能力系数和附加阻力系数与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的关系;输入冷却能力系数和附加阻力系数的权值并求和得到加权能力系数及其余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的关系;在加权能力系数最大时,获取所对应的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本发明提供的提高自流冷却系统性能的方法,以加权能力系数最大时所对应的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为当前航速工况下自流冷却系统的最佳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使自流冷却系统在当前航速工况获得最佳综合性能,而且通过在不同航速工况时调整引水装置出口格栅角度,有效解决了当前自流冷却系统完成设计后其性能难以与不同航速工况的需求相适应的缺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