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
    6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25827A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1210313334.5

    申请日:2012-08-29

    Abstract: 提供能够减少导通电阻且保持高耐压的半导体装置。半导体装置具备:半导体基板;和多个栅电极,包括在与半导体基板平行的面内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半导体基板具有:第一导电型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设置在第一半导体层上,包括在与半导体基板平行的面内沿着相对于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延伸、并且相互邻接地交替配置的多个第一导电型的第一柱及第二导电型的第二柱;第二导电型的第三半导体层,设置在第二半导体层上的包含栅电极的正下方区域间的区域,从上方观察时其边缘位于栅电极正下方区域;和第一导电型的第四半导体层,设置在第三半导体层的正上方区域内,从上方观察时其边缘位于栅电极正下方区域。

    氮化物半导体装置
    6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022118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320351.1

    申请日:2012-08-31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氮化物半导体装置,具备基板(1)、第一氮化物半导体层(3)、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4)以及在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上(4)设置的源电极(5)、漏电极(6)、第一栅电极(9)、肖特基电极(10)和第二栅电极(12)。在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4)与第一氮化物半导体层(3)之间的界面处,形成二维电子气。第一栅电极(9)是常截止型FET(20)的栅电极,设置在源电极(5)与漏电极(6)之间。肖特基电极(10)设置在第一栅电极(9)与漏电极(6)之间。第二栅电极(12)是常导通型FET(21)的栅电极,设置在肖特基电极(10)与漏电极(6)之间。

    半导体器件
    6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794816B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010004023.1

    申请日:2010-0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具备:第一导电型的半导体衬底;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的第一导电型的第一半导体区;以及在第一半导体区内,相对于半导体衬底在衬底面方向上分别离开地形成的第二导电型的第二半导体区。关于第二半导体区的活性化的杂质浓度的相对于半导体衬底在衬底面方向上的积分值即电荷量、与关于第一半导体区的活性化的杂质浓度的相对于半导体衬底在衬底面方向上的积分值即电荷量之差,总是为正数,且从第二半导体区的两端的接合面中的半导体衬底侧的第一接合面的深度朝向第二半导体区的两端的接合面中的与第一接合面相反一侧的第二接合面的深度增加。

    半导体装置
    6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39861A

    公开(公告)日:2012-02-01

    申请号:CN201110113071.9

    申请日:2011-03-18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一导电型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导电型的第二半导体层和第二导电型的第三半导体层,在大致平行于上述第一半导体层主面的方向上交替地设置在上述第一半导体层之上;第二导电型的第四半导体层,设置在上述第二半导体层和上述第三半导体层之上;第一导电型的第五半导体层,选择性地设置在上述第四半导体层的表面上;控制电极,隔着绝缘膜设置在从上述第五半导体层表面贯通上述第四半导体层地与上述第二半导体层相连的槽内;第一主电极,与上述第一半导体层连接;第二主电极,与上述第四半导体层和上述第五半导体层连接;和第一导电型的第六半导体层,设置在上述第四半导体层与第二半导体层之间。上述第六半导体层的杂质浓度高于上述第二半导体层的杂质浓度。

    半导体装置
    6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194858A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1110050910.7

    申请日:2011-03-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7/07 H01L29/72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包括:第一导电型的第一半导体区域;第一导电型的第二半导体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区域的一主面上;第一主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区域的成为所述一主面相反侧的另一主面侧;第二导电型的第三半导体区域,选择性地形成在所述第二半导体区域的成为所述第一半导体区域相反侧的主面;第二主电极,以与所述第三半导体区域接合的方式形成;及第二导电型的多个埋入半导体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半导体区域中成为在所述第一主电极与所述第二主电极之间形成着主电流路径的元件区域的外侧的终端区域。所述埋入半导体区域从所述元件区域越向外侧而离所述第二半导体区域的形成着所述第三半导体区域的主面越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