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H轨自动落锁及天轨主机防脱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304114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520304.4

    申请日:2024-04-28

    Abstract: 一种H轨自动落锁及天轨主机防脱出装置属于医疗康复器械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装置由锁定机构、自动防脱出和收回机构、指示灯、双向光电传感器、两个强磁、微动开关、导向轮及行走轮组成;锁定机构由安装于移动轨固定轨道的H轨主机、安装在固定轨道上的推杆电机、与推杆电机连接的连接杆、与连接杆连接的滑轨、由滑轨带动的销子和由销子插入的限位块一及限位块二组成;自动防脱出和收回机构由安装于移动轨道下的天轨主机、安装于固定轨道端部的转向轴一、转向轴二、双钩拉簧、推杆一、连接片、连接杆一、连接杆二、挡片一、挡片二组成。有益效果是:实现更加快捷的进行轨道对接,更加智能化的识别主机意图,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一种基于红外热图像的人体温度区域识别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247301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261974.9

    申请日:2024-03-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红外热图像的人体温度区域识别方法及系统。其中的方法包括:采集人体的红外热图像;利用Otsu方法确定像素值阈值进而对所述红外热图像进行二值化分割;将所述前景图像划分为多个网格单元并对各个网格单元进行细粒度分析;将图像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区域;利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各个温度区域属于人体温度区域的概率,并将概率大于设定概率阈值的温度区域判定为人体温度区域;对所述人体温度区域中的各个温度区域的边界进行校准;基于所述红外热图像,采用二进制掩膜对人体温度区域进行显示。采用本发明的基于红外热图像的人体温度区域识别方法可以提高红外热像图分析的精准性及分析效率。

    一种基于上肢推举器的训练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217606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485891.8

    申请日:2024-04-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上肢训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上肢推举器的训练方法及系统,包括:所述上肢推举器具有推拉杆,用于对患者的上肢进行训练,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患者施加在所述推拉杆上的推力的最大值,对推拉杆设定与所述最大值大小相同的力作为推拉杆的最大阻力值;根据患者推动所述推拉杆时的推力与最大阻力值之间的差值,调节所述最大阻力值;直至患者能够平滑推拉所述推拉杆。本发明可以根据患者实时的推力,改变推拉杆的阻力,从而根据障碍程度来让患者进行自适应训练,提高了训练效率。并通过患者的训练时间实时调节最大阻力值,使得统计训练结果的准确性,能够精确对患者进行评估和训练。

    一种姿势矫正镜的切换操作界面的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092723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158382.4

    申请日:2024-02-04

    Abstract: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软件应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姿势矫正镜的切换操作界面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的患部信息和操作意愿;采集用户的位置信息,其中所述位置信息用于指示用户在屏幕中的位置;响应于未收到用户的操作意愿,根据所述患部信息和位置信息,确定操作界面中心的位置;响应于收到用户的操作意愿,根据所述操作意愿、患部信息和位置信息,确定操作界面中心的位置,其中所述操作界面具有预设的尺寸。本发明解决了有一些用户的上肢或下肢有患部,该用户通过固定位置的操作界面进行操作的便利程度很可能较低,甚至可能无法完成操作的问题。

    一种带有运动量显示的家居双侧下肢训练仪

    公开(公告)号:CN111054022B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010066251.5

    申请日:2020-01-2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带有运动量显示的家居双侧下肢训练仪,包括左、右侧下肢机构、气囊,右侧下肢机构包括右摆动臂,右摆动臂转动安装在支撑轴上,右摆动臂设置有向其上侧伸出右连接杆,右连接杆与右连杆的后端铰接,右摆动臂上还伸出向其后侧的右脚杆,右脚杆端部转动连接右脚踏板,支撑轴固定在底座上,右侧下肢机构与左侧下肢机构基本对称,左连接杆位于支撑轴的下侧,右连杆连接前后滑动的滑块,滑块连接气缸活塞杆,气缸与气囊连接,气囊为透明材质制成,气囊的内壁滑动安装高度标识活塞,气囊上设置有高度刻度,实现双侧下肢的步态运动,以及显示高度标识活塞的高度,实现患者运动量的量化评价。

    压电式冲击波的放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955209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410020536.3

    申请日:2024-0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电式冲击波的放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属于电路控制领域,本发明中响应于第一控制指令,控制压电式冲击波治疗仪的充电电路为储能元件充电,并在储能元件的实时电压值达到预设阈值时,控制充电电路停止充电并控制放电电路放电,并在放电结束指令的控制下控制放电电路停止放电,也就是说,在需要进行放电时,本发明通过指令控制的方式控制充电开始,并在充电达标时并放电的同时控制充电电路停止充电,下次需要放电时同样可以通过指令控制充电的开始,放电完成至放电开始的阶段内储能元件不存在高压,从而减小了对相应元件的冲击,并消除了安全隐患。

    一种基于双跑道的足底压力式减重训练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919652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01479.1

    申请日:2024-01-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康复训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跑道的足底压力式减重训练方法及系统,包括:采集人体足部在跑道上的实时数据,其中,人体足部包括左脚部和右脚部,所述实时数据包括左脚压力值、右脚压力值、左脚印面积A1和右脚印面积A2;响应于所述左脚印面积A1和右脚印面积A2相比于正常脚印面积没有发生突变,则根据所述实时数据来判断是否调节左绳子的拉力F1、右绳子的拉力F2、第一电机的输出功率和第二电机的输出功率。本发明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双侧减重力度,达到重心平衡的效果。还可以根据足底压力最大值调整跑台双侧力度,使患者可进行自适应训练。能够根据患者的足底压力状态进行急停模式,保证训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种空气波治疗仪及其加压方法、装置以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838507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016885.8

    申请日:2024-01-05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空气波治疗仪及其加压方法、装置以及介质。相对于当前技术中的空气波治疗仪只能通过单一的护套进行治疗导致灵活性差进而针对不同用户需要不同的空气波治疗仪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本技术方案中针对接入的护套类型不同提供不同的加压方式,并且空气波治疗仪具备多个加压通道,可以接入多个护套,能够实现同时治疗不同部位或者多人同时治疗。本技术方案中在护套接入仪器后,确认护套接入的加压通道以及护套类型,选择开启相适应的气泵数量和功率进行加压,并且通过传感器检测的各气囊内的压强,根据压强与预设值的对应关系,通过设置充气模式调整气泵对各气囊的充气状态,实现针对不同用户不同的治疗方案。

    一种检测系统、方法、装置及介质
    40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825863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666071.0

    申请日:2023-12-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系统、方法、装置及介质,涉及检测技术领域。该检测系统中,检测设备位于传送装置的传输路径上;工装板与对应的待测试设备连接组合放置在传送装置上;上位机与工装板、检测设备、连接装置连接。利用传送装置将待测试设备传输至检测位置,并通过上位机对检测设备检测的待测试设备的检测数据进行检测,实现了对待测试设备的自动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且尽可能地减小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上位机在获取到工装板发送的用于表征待测试设备到达检测位置的信号的情况下,控制连接装置将检测设备与待测试设备对应的工装板连接,尽可能地确保了待测试设备到达检测位置,实现了对待测试设备的精准测试。

    一种空压机及其消音器
    4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662425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824490.2

    申请日:2023-12-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压机的消音器,包括中心设有气流腔的外壳,外壳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通过气流腔连通;气流腔内集设有毛细管束,外壳的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通过毛细管束连通。气体在消音器内分成两路,其中一路从第一进气口流入气流腔经第一出气口排出,另外一路从第二进气口流入毛细管束经第二出气口排出,毛细管束将气流腔由大空间截面变成多个小空间截面,进行能量吸收,消音效果较佳。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