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034309B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1910022630.1
申请日:2019-01-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258 , H01M8/04119 , H01M8/1004 , H01M8/1007 , H01M8/241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堆。在构成燃料电池堆(10)的燃料电池(12)的第一金属隔板(30)设置的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34b)包括上侧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34b1)和下侧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34b2)。第一金属隔板(30)构成为,位于上侧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34b1)与下侧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34b2)的中央位置的中点(P1)位于比氧化剂气体流路(48)的重力方向的中心(P2)靠下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3097526A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011485107.1
申请日:2020-12-16
Applicant: NO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265 , H01M8/0273 , H01M8/027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凸筋密封部的面压力的偏差、实现密封性的均匀化的燃料电池用接合隔板。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凸筋密封部(41),由向相互相反方向突出的一对密封用凸筋部构成;弹性体(4),配置于凸筋密封部(41)的内部;和多个第一连通孔(61),沿隔板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且供反应气体或者制冷剂流通,凸筋密封部(41)以沿着隔板的外周缘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为沿着第一连通孔(61)的形状,弹性体(4)以规定的长度配设于凸筋密封部(41)内。
-
公开(公告)号:CN108461774B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1810132903.3
申请日:2018-02-09
Applicant: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273 , H01M8/0258 , H01M8/242 , H01M8/2485
Abstract: 公开一种板,包括工作面和头部部分。工作面在其上限定多个反应物通道。头部部分设置在板的周边区域且包括多个凸缘和多个凸肩。凸缘设置在头部部分上且限定穿过板的多个孔。每一个凸缘限定孔中的相应一个。孔中的至少一个流体连接到反应物通道。多个凸肩设置在工作面上。每一个凸肩绕孔中的相应一个设置且由此限定凸缘中的相应一个。每一个凸肩限定包括凸肩角部和凸肩侧边的形状。每一个凸肩具有在其上的密封表面。密封表面配置为在暴露到接触压力时挠曲,以由此提供基本流体密封。
-
公开(公告)号:CN107681182B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1710647324.8
申请日:2017-08-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249 , H01M8/241 , H01M8/0271 , H01M8/0276 , H01M8/24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端部的密封性的燃料电池堆(10),其具备层叠有多个发电单体(12)的层叠体(14)。在发电单体(12)的金属隔板(30、32)上形成有密封线(52、62),该密封线(52、62)以与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的外周部或设置于外周部的树脂膜(46)接触的方式朝向层叠体(14)的层叠方向突出。在绝缘体(18a、18b)或端板(20a、20b)上设有弹性密封构件(80、84),该弹性密封构件(80、84)与位于层叠方向的最端部的金属隔板(30e、32e)的密封线(52e、62e)抵接。
-
公开(公告)号:CN107293767B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1710315352.X
申请日:2014-09-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263 , H01M8/0267 , H01M8/1006 , H01M8/2457
Abstract: 燃料电池堆(10)具备第1发电组件(12a)以及第2发电组件(12b)。第1发电组件(12a)的波状的第1燃料气体流路(34)、和第2发电组件(12b)的波状的第1燃料气体流路(34(rev.))被设定为彼此不同的相位。并且,第1燃料气体流路(34、34(rev.))的端部构成从波形的振幅的幅度的中央部在波长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的直线流路槽。
-
公开(公告)号:CN110034309A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910022630.1
申请日:2019-01-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258 , H01M8/04119 , H01M8/1004 , H01M8/1007 , H01M8/241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堆。在构成燃料电池堆(10)的燃料电池(12)的第一金属隔板(30)设置的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34b)包括上侧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34b1)和下侧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34b2)。第一金属隔板(30)构成为,位于上侧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34b1)与下侧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34b2)的中央位置的中点(P1)位于比氧化剂气体流路(48)的重力方向的中心(P2)靠下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9962259A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811524319.9
申请日:2018-12-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273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燃料电池。发电单电池(12)具备MEA(10a)、第一隔板(14)以及第二隔板(16)。MEA(10a)的外周部的框构件(24)具有框构件侧内周部(26)、被夹持在第一隔板(14)与第二隔板(16)之间的框构件侧外周部(25)。MEA(10a)的发电部的厚度方向中心位置(MO)与框构件侧外周部(25)的厚度方向中心位置(FO)位于相互偏移的位置。另外,对框构件侧外周部(25)进行密封的第一隔板(14)的第一密封线(42)与第二隔板(16)的第二密封线(44)相互为非对称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09713344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811241450.4
申请日:2018-10-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1006 , H01M8/1007 , H01M8/0254 , H01M8/0263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发电单电池。在发电单电池(12)中,在氧化剂气体流路(48)的流路宽度方向端部与外周侧凸起部(54)之间设置防止氧化剂气体旁通的第一阻止旁通凸状部(84)。在凹状弯曲部(87)与外周侧凸起部(54)之间设置第一阻止旁通凸状部(84),该凹状弯曲部(87)在端部波状突起(48a1)中以相对于外周侧凸起部(54)凹陷的方式弯曲。在第一金属隔板(30)中,在凹状弯曲部(87)与第一阻止旁通凸状部(84)之间设置支承阴极电极(44)的第一支承用凸状部(85)。
-
公开(公告)号:CN103515631B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310225251.5
申请日:2013-06-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24 , H01M8/10 , H01M8/0258 , H01M8/0408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6 , H01M4/242 ,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67 , H01M8/0273 , H01M8/04089 , H01M8/10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 Y02E60/124 , Y02E60/5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第一隔板(14)及第二隔板(16)。在第二隔板(16)上设有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4a)和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4b)连通的燃料气体流路(32)。燃料气体流路(32)具备:分别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沿着重力方向排列的多个波形形状流路部(32a);在发电区域内且在重力方向最下部配置,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状流路部(32b)。
-
公开(公告)号:CN103367777B
公开(公告)日:2015-10-14
申请号:CN201310070494.6
申请日:2013-03-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57 ,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67 , H01M8/0273 , H01M8/1004 , H01M8/241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 Y02E60/50 , Y02E60/5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其通过简单且经济的结构就能够使反应气体沿着反应气体流路顺畅且均匀地流通。燃料电池(10)具备发电单元(12),并且在构成所述发电单元(12)的第一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6a)的外周部设有第一树脂框构件(58)。在第一树脂框构件(58)的一方的面上设有与第一氧化剂气体流路(26)连结的入口缓冲部(62a)及出口缓冲部(62b)。在第一树脂框构件(58)的另一方的面上设有与第一燃料气体流路(34)连结且与所述入口缓冲部(62a)及所述出口缓冲部(62b)独立地形成的入口缓冲部(68a)及出口缓冲部(68b)。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