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装配式预应力钢结构房屋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98643B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1910243542.4

    申请日:2019-0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化装配式预应力钢结构房屋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其中房屋体系由一组预制模块单元连接组合而成,模块单元包含竖向的钢柱、与钢柱水平连接成框架的钢梁,以及设置在钢柱与钢梁间的墙单元和预制楼板;所述钢柱在上下相邻模块单元间通长对接且钢柱内部连接有通长的预应力束;所述钢柱底端连接有底板。本发明施工时将房屋结构进行模块单元设计,且所有模块单元均可在工厂进行预制生产及组装,避免了现场大量人力物力,减少施工周期,且无任何环境污染;通过模块单元装配与预应力束相结合,减轻了地震和水平荷载对模块单元之间的地震作用和侧向力,也使得模块单元间的连接节点处的能耗大大降低,且利于循环重复施工使用。

    一种高层装配式钢结构框架的支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10755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1910375614.0

    申请日:2019-05-07

    Abstract: 一种高层装配式钢结构框架的支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包括连接板、高强拉索、锚板和受压弹簧;连接板布置在高强拉索两端位置处;在连接板上、沿着垂直于高强拉索的方向连接有挡板;挡板上开设有穿孔;高强拉索拉设在钢结构框架的框格中;在高强拉索的两端连接有钢拉杆;钢拉杆穿在挡板的穿孔中;锚板连接在钢拉杆上、靠近端部位置处;受压弹簧套设在钢拉杆上、位于锚板与挡板之间;在锚板与挡板之间设置有耗能阻尼器;耗能阻尼器一端与锚板固定连接,耗能阻尼器另一端与挡板相接触。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钢支撑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失稳、防屈曲支撑震后残余变形较大,不易修复以及支撑的截面往往较大,影响开窗和墙板的装配的技术问题。

    一种螺旋上升式多空间结构体系

    公开(公告)号:CN109898659B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910243010.0

    申请日:2019-0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上升式多空间结构体系,包含螺旋上升式外部钢网格,连接于外部钢网格内部的多边形钢框架,以及连接于多边形钢框架和地面基础间的一组核心筒;外部钢网格为多边形杆件组成的管状结构;在所述外部钢网格和多边形钢框架的外表面连接有外部面层,其中多边形钢框架在外部钢网格间呈连廊式联通布置。本发明通过将外部空间钢网格设置成螺旋上升式,构建了灵活多变的多层空间结构,使得建筑整体律动美观,且外部空间钢网格为多边形管状空间,既保证了内部的通畅运行,又彰显了外部的富于曲折的造型;同时互联互通的设计具有现代寓意,结构整体设计和钢结构选择应用合理,易于实施。

    一种旋转上升的预应力钢结构坡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07037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376112.X

    申请日:2019-05-07

    Abstract: 一种旋转上升的预应力钢结构坡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钢桁架坡道面和预应力钢索;钢桁架坡道面呈螺旋形、由地面逐渐向上延伸,钢桁架坡道面的旋转直径由下而上逐渐增大;钢桁架坡道面包括外弦杆、内弦杆和直腹杆;外弦杆有一组,呈螺旋形设置;内弦杆有一组,呈螺旋形设置;直腹杆有一组,间隔布置在外弦杆与内弦杆之间;外弦杆、内弦杆和直腹杆均为钢构件,钢构件应力比控制在0.9以下;预应力钢索有一组,沿着钢桁架坡道面的外边线间隔布置;预应力钢索上端连接在固定结构上;预应力钢索应力比控制在0.3以下。本发明解决了在满足同样力学性能的基础上,传统钢结构坡道结构用钢量大,形态笨重,构造复杂以及施工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一种索穹顶与空间钢桁架组合的圆形罩棚及其工法

    公开(公告)号:CN105625623B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610081063.3

    申请日:2016-02-05

    Abstract: 一种索穹顶与空间钢桁架组合的圆形罩棚及其工法,该圆形罩棚包括棚顶和主体,所述圆形罩棚为近似球缺面,棚顶为索穹顶结构,主体为空间钢桁架结构,索穹顶结构的底端和空间钢桁架结构的顶端固定连接。空间钢桁架结构包括至少一层的纬向曲梁,纬向曲梁为多边形空间钢桁架。空间钢桁架结构包括至少二层的纬向曲梁和径向曲柱,径向曲柱连接各层纬向曲梁,相邻的径向曲柱之间均通过按固定纬度间隔设置的纬向拉杆连接。本发明结合了张拉和刚性结构,将张拉结构向内拉力、空间钢桁架结构向外推力结合起来,实现内外受力自平衡,减小拱型钢结构受力,结构整体稳定性更好,同时降低钢桁架结构下部结构及支座的水平推力,减少后期防腐维护费用施工效率高。

    一种非对称开口式整体张拉索膜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2733479B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210200718.6

    申请日:2012-06-18

    Abstract: 一种非对称开口型索膜整体张拉结构,通过吊索(1)、脊索(2)和谷索(3)三层径向索与环向索形成中间开口的空间整体张拉索膜结构,其外围钢结构(7)具有柱和环梁,顶部设置环向桁架或环梁,还包括顶部环向桁架或环梁‑吊索节点(6)、中部环梁‑脊索节点(8)、下部环梁‑谷索节点(9);外围钢结构(7)通过顶部环向桁架或环梁‑吊索节点(6)、中部环梁‑脊索节点(8)、下部环梁‑谷索节点(9)分别与吊索(1)脊索(2)以及谷索(3)放入外端相连;内环索(4)通过环索夹节点(10,11)与谷索(3)和吊索(1)以及脊索(2)相连;在相邻脊索(2)、谷索(3)和膜边索(12)之间张拉覆膜(5)形成非对称索膜张拉结构。

    一种控制基础隔震结构扭转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74772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410043054.6

    申请日:2014-01-2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控制基础隔震结构扭转的方法,选用位移比、扭平分量比及扭转剪力比三个指标作为扭转效应指标,通过获取并调整所述扭转效应指标量值使其符合限定值实现对复杂不规则体系基础隔震结构扭转的控制,具体包括建立待隔震不规则体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合隔震层刚心与质心偏移距离限值确定隔震支座参数、建立隔震结构模型并提取扭转效应指标量值、判断扭转效应指标量值是否满足限值要求并根据超限情况采取相应技术路线,最终保证扭转效应指标量值均满足要求。本发明针对复杂不规则隔震结构,定量给出了有效的扭转效应指标及其具体实施方法,为隔震技术用于该类结构的控制扭转提供了量化标准及具体操作规范,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一种砖石质古塔界面抗剪性能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757074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510267273.0

    申请日:2025-03-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砌体结构抗剪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砖石质古塔界面抗剪性能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本发明包括磁力部及剪切部,磁力部包括对称布置在砌体试件两侧的两块U形的夹板,夹板包括主板及安装在主板两侧的侧板,夹板内的U形槽的槽长方向与砌体试件被剪切方向彼此平行;两个夹板对合形成长方体状的夹持腔,砌体试件安放在夹持腔中。夹板的两块侧板上均安装有电磁组件,两块夹板上彼此相对布置的侧板上的电磁组件相互磁吸,以通过磁吸力驱动两块主板从砌体试件的两侧施加夹紧砌体试件的夹紧力,该夹紧力即为法向应力。本发明通过在砌体试件的两侧施加法向应力,以模拟砌体试件的被挤压情况,进而提高砌体试件抗剪性能检测的准确性。

    一种砖石质文物建筑结构性能提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96105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644668.9

    申请日:2023-06-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砖石质文物建筑结构性能提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抗震性能评估,预估产生的最大层间位移值D;步骤二,抗震结构的初步搭建,布置内支撑框架和外拉索的安装位置;步骤三,内支撑框架设计,对截面进行设计计算;步骤四,对内支撑框架验证计算,计算应力比限值Rlim it;步骤五,外拉索设计,外拉索设置两根,直径d不超过20mm;步骤六,抗震结构的仿真分析计算,搭建有限元模型;步骤七,仿真分析计算结果后处理,将最大层间位移dmax与最大层间位移值D进行对比。该方法在不破坏原有文物建筑的情况下提高了其抗震能力,有效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且不改变原结构的传力路径,增强建构的稳定性,应用前景广。

    一种钢筋桁架楼承空心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08915B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111215554.X

    申请日:2021-10-19

    Abstract: 一种钢筋桁架楼承组合空心板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底部压型钢板、钢筋组合架和空心模壳以及模壳连接件,每道钢筋组合架是由三片平面桁架形成、横截面为门型的组合架,空心模壳沿底部压型钢板纵向通长设置、沿横向间隔设置,空心模壳包括居中设置在钢筋组合架内的架内模壳以及设置在相邻两个钢筋组合架之间空隙内的架间模壳,架内模壳与架间模壳的设置高度相同,空心模壳通过模壳连接件与钢筋组合架固定连接。本发明可实现较大跨度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同时又能具有传统钢筋桁架楼承板施工速度快,双向受力、免支模的优点,解决了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缺陷、提高了楼板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性能、施工速度更快、更加节能节材。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