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沙漠地区昼夜运行的热电转换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201742A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2010410025.4

    申请日:2020-05-15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沙漠地区昼夜运行的热电转换系统,涉及热电转换技术领域。利用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基于热电材料的热电转换技术,发明了可以用于沙漠地区,并且可以昼夜连续运行工作的发电系统。昼夜运行的热电转换系统包括:第一热电转换子系统、第二热电转换子系统和储热金属池。第一热电转换子系统在日间工作,用于将日间吸收的热量转换为电能,并将吸收的热量传导至储热金属池,使储热金属池在日间完成储能,第二热电转换子系统在夜间运行,用于将储热金属池存储的热量转换为电能,完成夜间的发电,第一热电转换子系统和第二热电转换子系统以上述方式交替运行,以完成昼夜发电的目的。

    用于动力电池组的逆流式冷却系统及动力电池组

    公开(公告)号:CN111490313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2010595865.2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的逆流式冷却系统及动力电池组,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多个冷却单元,多个所述冷却单元平行设置,所述冷却单元内设置有两套交错布置的冷却通道,所述两套交错布置的冷却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本发明通过在每个冷却单元内设置两套交错布置的冷却通道,使每套冷却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形成逆流,实现了冷却单元两端的冷却效果相同,克服了单向冷却时沿着流动方向冷却能力逐渐降低所引起的电池温度逐渐升高的弊端;通过多个冷却单元实现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且多个所述冷却单元平行设置,整体布置具有紧凑化、模块化的特点。

    一种逆流式均温型热沉及电子芯片

    公开(公告)号:CN111477602A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2010595904.9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子芯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逆流式均温型热沉及电子芯片,所述热沉包括热沉主体以及分别位于热沉主体两端的第一联箱和第二联箱;所述第一联箱设置有联箱进口区和联箱出口区,所述联箱进口区和所述联箱出口区相互隔绝;所述第二联箱和所述第一联箱呈对称设置;所述热沉主体的内部设置有两套相互交错的冷却系统,其中一套冷却系统的进口与第一联箱的联箱进口区连通,出口与第二联箱的联箱出口区连通;另一套冷却系统的进口与第二联箱的联箱进口区连通,出口与第一联箱的联箱出口区连通。本发明两套冷却系统的独立运行,且两套冷却系统的冷却介质呈逆流,消除了传统热沉中加热面温度不断上升引起的温度分布不均及容易形成热点的影响。

    一种具有射流结构的自相似微通道热沉

    公开(公告)号:CN108807309B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810584213.1

    申请日:2018-06-08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射流结构的自相似微通道热沉(Self‑Similarity Heat Sink,SSHS)。热沉包括主入流及出流结构、分流层、射流孔板层、微通道(溢流通道)层及顶部盖板。分流层下方的射流孔板层开有若干射流孔,开设位置沿着分流子通道流动方向排列。微通道层位于射流孔板层下方,由若干平行排列的微槽构成,微槽与射流孔板层底面形成了断续的微通道(溢流通道)结构。主入流道采用截面渐缩结构,确保冷却工质向各分流子通道均匀分配。分流层下方的射流孔板上的射流孔直径沿流减小,以使每个分流子通道下方的溢流通道(微通道)获得相近的流量,提高换热的均匀性。冷却工质通过各射流孔后垂直冲击溢流通道底面,形成一定的射流冲击效应,起到强化换热作用。

    一种利用气泡微细化沸腾的超声强化传热池式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487095B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1910705302.1

    申请日:2019-07-3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高效换热领域,提供了一种利用气泡微细化沸腾的超声强化传热池式冷却装置;所述装置采用池式热沉设计,将冷却液的流动回路和冷却工质发生气泡微细化沸腾的通道分离,再利用错位倒角通孔下沉加热面,并结合超声波换能器,引入超声空化作用和超声声流作用;在提高气泡微细化沸腾冷却装置的可靠性的基础上,稳定加热面附近冷却工质的过冷度,维持气泡微细化沸腾的稳定发生,以解决常规散热方式无法解决的超高热负荷发热设备的冷却需求。

    一种利用微细化沸腾高效换热技术的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148201B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710574420.4

    申请日:2017-07-14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微细化沸腾高效换热技术的冷却装置。装置主要包括进水室、均流孔板、分流结构、底板、带肋换热板以及出水室。气泡微细化沸腾是一种发生在较小尺寸发热面上,换热能力远超单相换热及常规沸腾换热的特殊沸腾现象(热流密度可达1 MW/m2)。本发明通过分流结构和带肋换热板组合,形成多入口及多出口换热通道以实现较大尺寸发热面上气泡微细化沸腾的发生。利用分流结构上焊有的细针,降低由气泡微细化沸腾时气泡破碎所引入的压力波动。本发明具有极高的冷却能力且结构相对简单,可解决常规冷却装置不易处理的高工作热负荷装置和设备的冷却问题。

    一种双层截断式多孔射流气泡微细化沸腾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567302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910877505.9

    申请日:2019-09-17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层截断式多孔射流气泡微细化沸腾冷却装置,涉及发热设备冷却领域。旨在实现极高发热设备大面积发热面上气泡微细化沸腾的稳定发生,以解决极高发热设备大面积发热面的冷却问题。所述装置包括:上层盖板、上层底板、下层盖板以及下层底板;冷却液流经所述上层底板上的上层流道,通过上层流道的射流孔补充所述下层底板上下层流道下游的过冷液,维持过冷液的过冷度,保证下层流道下游气泡微细化沸腾的稳定发生。

    一种利用气泡微细化沸腾的超声强化传热池式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487095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705302.1

    申请日:2019-07-3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高效换热领域,提供了一种利用气泡微细化沸腾的超声强化传热池式冷却装置;所述装置采用池式热沉设计,将冷却液的流动回路和冷却工质发生气泡微细化沸腾的通道分离,再利用错位倒角通孔下沉加热面,并结合超声波换能器,引入超声空化作用和超声声流作用;在提高气泡微细化沸腾冷却装置的可靠性的基础上,稳定加热面附近冷却工质的过冷度,维持气泡微细化沸腾的稳定发生,以解决常规散热方式无法解决的超高热负荷发热设备的冷却需求。

    一种可模块化组合的微型文丘里式气泡发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745012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610697.2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四川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F3/04 B01F5/04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模块化组合的微型文丘里式气泡发生装置。该装置包括微型文丘里式气泡发生底部模块、N个中间模块及顶部模块,各中间模块又包括了分流底板和上盖板。其中分流底板包含了模块液体出孔、液体均流通道、微型文丘里通道、喉部进气槽、模块出流通道、气液混合物出流孔、喉部出气孔,上盖板包含了模块液体入口、喉部进气孔、气液混合物出口。本发明采用均流通道结构,实现了系统内部均匀的分流过程,保证了单个模块内各文丘里通道流量的均匀分配,使破碎后的气泡尺寸较为均匀;模块化组合的方式,便于拆卸和安装,能够根据气泡制备量的多少增减模块;模块化组合可以大大提高装置的紧凑性,降低制造成本,节约安装空间。

    一种分流式环形微通道散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7658281A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710927104.0

    申请日:2017-10-09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流式环形微通道散热器,主要由圆形微肋板、圆形分流结构以及上盖板等组成。散热器特殊的分流结构由微肋板上的环形微通道和分流结构上的分流道构成。圆形分流结构直径小于圆形微肋板,两者形成的环形通道作为一次分流道,有效解决了由分流道末端冷却工质滞止效应导致的一次分流不均问题。二次分流道为渐缩结构,同样可以削弱分流通道内部流体滞止的影响,增加溢流通道间流量分配的均匀性。本发明在保留微通道分流结构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换热能力和换热极限。本发明结构紧凑、换热能力好,在电子芯片、激光器、整流器等高发热设备冷却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