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388845B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110653708.7
申请日:2021-06-1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C25B1/04 , C25B1/55 , C25B9/65 , C25B9/67 , C25B15/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生物‑光电化学‑热电化学耦合产氢系统,包括微生物阳极、光阴极、热化学电池;热化学电池位于微生物阳极、光阴极之间,并且热化学电池的阴极与微生物阳极之间、热化学电池的阳极与光阴极之间均设有离子交换膜;光阴极通过绝缘导热材料与热化学电池阳极连接,使得光阴极热量有效传递到热化学电池阳极;微生物阳极和光阴极通过导线连接到外部电路和设备;热化学电池的阳极、阴极直接通过外电路连接,形成内部回路和形成的电压降。本发明将热化学电池耦合近微生物‑光电催化系统中,一方面提升系统太阳能的转化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光热对微生物阳极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4678460B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604938.9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可分离式热电转换系统,包括:冷端组件、热端组件,所述冷端组件包括多个冷端热沉,所述多个热端组件包括多个热端热沉;其中,每个所述热端热沉位于两个相邻的冷端热沉之间,以使多个所述热端热沉和多个所述冷端热沉从上到下交叠设置;在每个所述冷端热沉和与该冷端热沉相邻的热端热沉之间形成的空隙中放置有热电模块,所述热电模块用于将所述冷端热沉与所述热端热沉之间的温度差转换为电力输出。本申请实施例旨在解决堆叠式热电转换系统中热电模块不便更换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678460A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210604938.9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可分离式热电转换系统,包括:冷端组件、热端组件,所述冷端组件包括多个冷端热沉,所述多个热端组件包括多个热端热沉;其中,每个所述热端热沉位于两个相邻的冷端热沉之间,以使多个所述热端热沉和多个所述冷端热沉从上到下交叠设置;在每个所述冷端热沉和与该冷端热沉相邻的热端热沉之间形成的空隙中放置有热电模块,所述热电模块用于将所述冷端热沉与所述热端热沉之间的温度差转换为电力输出。本申请实施例旨在解决堆叠式热电转换系统中热电模块不便更换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477994A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2010596238.0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17 , H01M10/643 , H01M10/6556 , H01M10/6557 , H01M10/6568 , H01M10/6551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分流结构的一体式动力电池组冷却系统及电池组,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分流层、换热本体和盖板,所述盖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换热本体的上端,所述分流层固定连接在所述换热本体的底部;所述换热本体内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安装座孔,所述电池安装座孔周围均匀设置有冷却通道;所述分流层内设置有为冷却通道均匀分配冷却介质的分流结构,所述分流结构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盖板对所述冷却通道的上端进行密封。本发明通过在冷却通道中设置渐缩式的分流层入口通道和入口分流子通道,将冷却介质的流量均匀地分配到均匀设置在电池安装座孔周围的冷却通道中,保证每个单体电池获得相同的冷却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241574B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211092885.3
申请日:2022-09-08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3 , H01M10/6566 , H01M10/6568 , H01M10/656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面向小型动力电池包的主动式强化散热结构及电动车,包括双壳层腔体,双壳层腔体包括容置腔和形成容置腔的内壳,和包围在内壳外的外壳;其中,外壳和内壳之间围合形成散热腔,容置腔用于容纳动力电池包;内壳位于散热腔的一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金属面,在内壳上还开设有将散热腔与容置腔连通的多个通气孔,部分通气孔对应地开设在金属面处;金属面和外壳之间还设置有蒸汽腔,蒸汽腔内填充有冷却工质;在内壳上的部分通气孔内还设置有主动导流组件,主动导流组件用于将散热腔内的气体导流至容置腔内,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散热结构,兼具换热结构简单,换热能力强,可靠性高及电池组内部的均温性提升等诸多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777533B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704703.7
申请日:2022-06-2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和热回收系统,包括:高地蓄水组件,所述高地蓄水组件包括蓄水箱;隧道换热组件,所述隧道换热组件包括上分水器、下分水器、上集水器、下集水器、多个逆流换热管和多个顺流换热管;逆流换热管用于从下至上对隧道衬砌内部环境进行换热;每个所述顺流换热管的进水端与所述上分水器连通、出水端与所述下集水器连接,以从上至下对所述隧道衬砌内部环境进行换热;多个所述逆流换热管和多个所述顺流换热管沿着所述隧道衬砌的长度方向交叉设置。本申请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地下工程中的地下热害防治方法存在的防治效率低下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477602B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2010595904.9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H01L23/46 , H01L23/367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子芯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逆流式均温型热沉及电子芯片,所述热沉包括热沉主体以及分别位于热沉主体两端的第一联箱和第二联箱;所述第一联箱设置有联箱进口区和联箱出口区,所述联箱进口区和所述联箱出口区相互隔绝;所述第二联箱和所述第一联箱呈对称设置;所述热沉主体的内部设置有两套相互交错的冷却系统,其中一套冷却系统的进口与第一联箱的联箱进口区连通,出口与第二联箱的联箱出口区连通;另一套冷却系统的进口与第二联箱的联箱进口区连通,出口与第一联箱的联箱出口区连通。本发明两套冷却系统的独立运行,且两套冷却系统的冷却介质呈逆流,消除了传统热沉中加热面温度不断上升引起的温度分布不均及容易形成热点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5117514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1023551.0
申请日:2022-08-25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554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系统及电动车,包括集水板和设置在集水板上的散热板;集水板包括总给水流道和总排水流道,与总给水流道连通的多个第一流道,与总排水流道连通的多个第二流道;其中,多个第一流道和多个第二流道相互独立,且多个第一流道和多个第二流道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交错排布;散热板包括多个中间散热冷板,多个中间散热冷板间隔地设置在集水板上,每个中间散热冷板内设置有多条散热流道,每条散热流道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其中,每相邻两个中间散热冷板所形成的空间用于容纳被散热单体,通过本发明提供的系统,避免了散热板及对应区域内的被散热单体的温差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777533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704703.7
申请日:2022-06-2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和热回收系统,包括:高地蓄水组件,所述高地蓄水组件包括蓄水箱;隧道换热组件,所述隧道换热组件包括上分水器、下分水器、上集水器、下集水器、多个逆流换热管和多个顺流换热管;逆流换热管用于从下至上对隧道衬砌内部环境进行换热;每个所述顺流换热管的进水端与所述上分水器连通、出水端与所述下集水器连接,以从上至下对所述隧道衬砌内部环境进行换热;多个所述逆流换热管和多个所述顺流换热管沿着所述隧道衬砌的长度方向交叉设置。本申请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地下工程中的地下热害防治方法存在的防治效率低下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189174B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135993.8
申请日:2022-02-15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电转换装置与系统,属于热电转换技术领域。包括:换热热沉壳体,换热热沉壳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液口与出液口,换热热沉壳体内设置有多根肋壁;进液口所在的端部具有第一弧形区域,出液口所在的端部具有第二弧形区域;每根肋壁中靠近进液口的第一端部朝向进液口弯曲,每根肋壁中靠近出液口的第二端部朝向出液口弯曲;多个第一端部中,远离进液口的第一端部的弯曲弧度,大于靠近进液口的第一端部的弯曲弧度;远离进液口的第一端部至第一弧形区域的距离,小于靠近进液口的第一端部至第一弧形区域的距离。使用本申请提供的热电转换装置与系统,可以在提升换热均匀性、提高热电转换效率的同时,减小液体的流动阻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