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辅助的微生物-光电化学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479993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760106.1

    申请日:2021-07-06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电辅助的微生物‑光电化学系统,包括微生物阳极、光阴极、热电片和散热器;微生物阳极和光阴极则通过导线连接到电路;系统侧面或者底部直接与热电片热端连接,将系统红电解液热量传递到热电片的热端,热电片的冷端与散热器连接;热电片电路与微生物阳极和光阴极连接,将热电转换生成的电流连接到微生物‑光电化学系统中。本发明通过热电转换器件对光热进行利用,一方面提升系统太阳能的转化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光热对微生物阳极的影响。

    一种可模块化组合的微型文丘里式气泡发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745012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1810610697.2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模块化组合的微型文丘里式气泡发生装置。该装置包括微型文丘里式气泡发生底部模块、N个中间模块及顶部模块,各中间模块又包括了分流底板和上盖板。其中分流底板包含了模块液体出孔、液体均流通道、微型文丘里通道、喉部进气槽、模块出流通道、气液混合物出流孔、喉部出气孔,上盖板包含了模块液体入口、喉部进气孔、气液混合物出口。本发明采用均流通道结构,实现了系统内部均匀的分流过程,保证了单个模块内各文丘里通道流量的均匀分配,使破碎后的气泡尺寸较为均匀;模块化组合的方式,便于拆卸和安装,能够根据气泡制备量的多少增减模块;模块化组合可以大大提高装置的紧凑性,降低制造成本,节约安装空间。

    一种用于高倍聚光光伏电池冷却的微通道-微肋阵液冷板

    公开(公告)号:CN112563362A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11533205.8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倍聚光光伏电池冷却的微通道‑微肋阵液冷板,涉及光伏电池散热技术领域。液冷板由上层微通道肋板和下层微通道肋板形成圆形双层截断微通道构成,其中,上层微通道肋板中设置微通道‑微肋阵结构的微通道,微肋阵结构使得各个微通道相互连通,均衡各微通道内的压力。冷却液在部分微通道下游因过冷沸腾产生气泡,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通过微肋阵排向其他通道,避免了较大气泡堵塞局部通道引起的传热恶化。另外,下层微通道中的冷却液与上层微通道‑微肋阵通道中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反,用于降低微通道‑微肋阵通道下游冷却液温度,解决了上层微通道肋板的冷却水在其流动方向温度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对光伏电池的均匀和高效冷却。

    高倍聚光密集阵列光伏电池微通道液冷模块及散热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260648B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11531103.2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倍聚光密集阵列光伏电池微通道液冷模块及散热结构,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包括微肋板和歧管式分流板,微肋板连接待冷却光伏电池组;在微肋板上设置微肋,形成相互连通的微肋阵通道,提高了冷却工质在微肋板上的流动均匀性;同时,在歧管式分流板的两端部均设置了弧形的一次分流通道,并在其底部设置有射流出水口,冷却工质通过一次分流通道进入歧管式分流板的二次分流入口歧管通道,再通过二次分流入口歧管通道均匀地分流至微肋阵通道,对待冷却光伏电池组进行换热后,从射流出水口流出,由于微肋阵通道中均匀地流入冷却工质,并在其中均匀分布、流动距离缩短,使微肋板对待冷却光伏电池组的换热效率更高,换热更加均匀。

    高倍聚光密集阵列光伏电池微通道液冷模块及散热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260648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531103.2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倍聚光密集阵列光伏电池微通道液冷模块及散热结构,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包括微肋板和歧管式分流板,微肋板连接待冷却光伏电池组;在微肋板上设置微肋,形成相互连通的微肋阵通道,提高了冷却工质在微肋板上的流动均匀性;同时,在歧管式分流板的两端部均设置了弧形的一次分流通道,并在其底部设置有射流出水口,冷却工质通过一次分流通道进入歧管式分流板的二次分流入口歧管通道,再通过二次分流入口歧管通道均匀地分流至微肋阵通道,对待冷却光伏电池组进行换热后,从射流出水口流出,由于微肋阵通道中均匀地流入冷却工质,并在其中均匀分布、流动距离缩短,使微肋板对待冷却光伏电池组的换热效率更高,换热更加均匀。

    用于动力电池组的逆流式冷却系统及动力电池组

    公开(公告)号:CN111490313B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595865.2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的逆流式冷却系统及动力电池组,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多个冷却单元,多个所述冷却单元平行设置,所述冷却单元内设置有两套交错布置的冷却通道,所述两套交错布置的冷却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本发明通过在每个冷却单元内设置两套交错布置的冷却通道,使每套冷却通道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形成逆流,实现了冷却单元两端的冷却效果相同,克服了单向冷却时沿着流动方向冷却能力逐渐降低所引起的电池温度逐渐升高的弊端;通过多个冷却单元实现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且多个所述冷却单元平行设置,整体布置具有紧凑化、模块化的特点。

    具有分流结构的一体式动力电池组冷却系统及电池组

    公开(公告)号:CN111477994B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596238.0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分流结构的一体式动力电池组冷却系统及电池组,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分流层、换热本体和盖板,所述盖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换热本体的上端,所述分流层固定连接在所述换热本体的底部;所述换热本体内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安装座孔,所述电池安装座孔周围均匀设置有冷却通道;所述分流层内设置有为冷却通道均匀分配冷却介质的分流结构,所述分流结构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盖板对所述冷却通道的上端进行密封。本发明通过在冷却通道中设置渐缩式的分流层入口通道和入口分流子通道,将冷却介质的流量均匀地分配到均匀设置在电池安装座孔周围的冷却通道中,保证每个单体电池获得相同的冷却效果。

    一种新能源电池冷却用微通道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9742282B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811644243.3

    申请日:2018-12-29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换热器技术领域的一种新能源电池冷却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固定底板和电池安装架,所述电池安装架固定焊接在固定底板上,所述电池安装架之间放置有电池组,所述电池组之间连接有导热板,所述固定底板的底部开设有冷却槽,所述电池安装架的内腔中以及冷却槽中均安装有微通道换热器,所述电池安装架的两侧部均为中空,本发明便于将微通道散热器分别组装到电池安装架和固定底板中,通过电池组间的导热板以及电池组底部的导热底板的设置,将单个电池发出的热量导出,通过微通道换热器将热量带走,电池组通过抱箍固定在固定底板上,微通道扁管和波纹翅片组装成U形回路,便于热量的快速传递交换且节约空间。

    一种基于气泡融合的微气泡发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898699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11229903.6

    申请日:2019-12-04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气泡融合的微气泡发生装置,涉及微气泡技术领域,旨在简单、高效、经济地制备和收集微气泡,并能有效控制产生的微气泡的尺寸和数量。所述装置包括:气泡融合水槽、文丘里通道、输气系统以及渐缩连接通道。所述气泡融合水槽右侧面连接所述输气系统,使所述输气系统的微管下朝向浸没于所述气泡融合水槽,向所述微管注入气体,利用气泡融合机理,在所述气泡融合水槽持续地产生微气泡;所述文丘里通道通过所述渐缩连接通道连接所述气泡融合水槽,利用所述文丘里通道的喉部形成的低压区,将产生的所述微气泡通过所述渐缩连接通道导入所述文丘里通道,以对所述微气泡进行收集。

    一种以碳氢燃料为能源的微燃烧器尾气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603476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11597539.4

    申请日:2018-12-26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碳氢燃料为能源的微燃烧器尾气处理装置,包括燃烧室、第一支撑座、燃烧器和废气进气管,第一支撑座安装在燃烧室底部的两侧,燃烧器安装在燃烧室左侧的底部,燃烧室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燃烧室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燃烧室顶部的左侧贯穿设置有进气预热管,进气预热管的底部依次贯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并延伸至第二隔板的底部。本发明利用燃烧器和催化板使尾气中剩余碳氢燃料和一氧化碳进行燃烧,再通过水箱、冷凝器和第一水泵的配合使用对尾气进行降温,最后通过二氧化碳吸附装置中的碱液对二氧化碳进行充分吸附,从而减少尾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