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65209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990079.0
申请日:2024-07-23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6V20/40 , G06V10/25 , G06V10/28 , G06V10/74 , G06V10/44 , G06V10/82 , G06V10/80 , G06N3/0464 , G06N3/048 , G06N3/0895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异物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属于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铁路异物入侵检测技术领域,获取铁路防区视频数据;利用预先训练好的检测模型对获取的铁路防区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铁轨异物入侵检测结果。本发明能在减少误报率的同时,提高了检测泛化能力;将前背景差异检测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相似度检测网络相结合,提出差帧对比法,在传统前背景检测中引入自适应阈值,减少系统受光照变化而导致的误判;再将差帧对比法检测出的差异区域定位,并把连续两帧图片中的上述差异区域输入到相似度检测网络,进行相似度评分的预测;最后根据相似度阈值判定是否存在异物。
-
公开(公告)号:CN117610929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624971.9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6Q10/0635 , G06Q50/40 , G08B21/10 , G08B3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铁路沿线大风灾害区域识别与风险评价方法及系统,属于铁路防灾风险预警技术领域,构建铁路沿线大风危险度模型,得铁路沿线大风危险度;提取铁路各区段沿线区域的地理特征,结合铁路沿线区域大风危险度,构建铁路各区段沿线孕灾环境致灾度模型,得孕灾环境致灾度;构造铁路区间脆弱度模型,得列车暴露度;构建铁路区段沿线大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对不同时空下的铁路区段评估其风险值、风险等级划分。本发明提出铁路区域气象灾害系统理论,基于铁路沿线气象危险度、沿线孕灾环境致灾度以及铁路承灾体脆弱度的三角体系,提出铁路运行环境大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实现对铁路各区段不同时空下的风险评价和风险区域等级划分。
-
公开(公告)号:CN113727411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111065679.9
申请日:2021-09-10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铁路防灾监测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铁路防灾监测无线传输系统路由及数据压缩自适应优化方法。该方法根据铁路防灾监测线性无线传输系统节点能量受限及数据通信需求差异化等特性,设计一种通信路由及数据压缩率自适应优化方法,充分发挥传感器节点的边缘计算能力对监测数据特征进行预判,并根据数据特征进行路由及数据压缩率的自适应优化设计,在多监测节点、复杂监测环境情况下保证了异常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正常信息传输的稳定性,确保为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行及决策提供丰富精准致灾要素监测数据和防灾应急决策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6307041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1570520.7
申请日:2022-12-08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6Q10/04 , G06Q50/30 , G06Q10/063 , G06Q10/06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网融合的高速铁路运营网络弹性能力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构建基于物理网、功能网和需求网的高速铁路运营网络模型;模拟物理网遭受冲击的场景,利用功能网与物理网的联系确定受影响的车流分布,利用需求网与功能网的联系确定受影响的客流分布;在功能网上为需求网受影响的客流生成换乘方案,构建以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乘客出行服务率为指标的高速铁路运营网络弹性能力评估模型,对高速铁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列车时刻表进行优化调整。本发明方法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秩序,防止旅客滞留,为路网的建设以及列车运行状况调整提出建议,为受影响的旅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换乘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5187048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0795400.0
申请日:2022-07-07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6Q10/0635 , G06Q50/30 , B61L23/04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N3/02 , G06V20/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轨道线路多域限界异物侵限事件状况识别方法及系统,属于铁路防灾风险预警技术领域,根据异物侵限事件发生全过程监测要求,选择轨面状态采集传感器设备对轨面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将轨面限界区域划分为关注域、预警域、安全域,对入侵限界的异物进行识别、跟踪、特征提取;定义侵限事件状态描述模型;基于侵限事件状态特征,利用识别到的侵限异物特征数据作为侵限事件状态描述模型动态特征参数量化风险值,计算轨面限界安全域、预警域、关注域的侵限异物事件检出率。本发明实现了对轨道线路侵限事件特征、事件发生过程的监测、识别与分析,并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风险防控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239129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860455.5
申请日:2022-07-21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点关联关系链构建方法及系统,属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技术领域,收集处理特定事故场景下的风险点数据;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判断所述风险点之间的关联作用关系,根据风险点之间的关联作用关系构建风险传播链;基于风险传播链,结合图论模型绘制特定事故场景下风险点传播关联关系链。本发明从网络化运营全局角度出发,构建了预防事故的风险主动防控方法,对于提升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和保障安全高效运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810849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1069284.6
申请日:2021-09-13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场管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场的停车控制方法及系统、控制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的该控制方法包括:将出行者对应的行李以当前车辆分离的方式送往机场以便完成对行李的托运;预约当前车辆即将到达的目标车位;至少提供当前车辆从进入机场的设定位置驾驶到所述目标车位的路程的室内导航;在出行者返程到达并需要取车时,提供找寻停放于所述目标车位的、当前车辆的找寻导航;以及以设定的方式获取与停车行为相关的数据。通过这样的设置,基于行李预约、车位预约、车位导航和反向寻车的协作,缓解了出行者在机场的停车难、寻车难以及机场的管理难等问题,提升了出行者的出行体验。
-
公开(公告)号:CN109801232A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811611677.3
申请日:2018-12-27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幅图像去雾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室内外合成雾和真实雾的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构造基于残差网络(Residual Network)的端到端(end-to-end)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将所述训练集和验证集输入所述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并训练模型,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后训练结束,获取所述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本次迭代中的最优模型,用测试集测试所述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和最优模型的去雾效果;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和最优模型对待去雾的有雾图像进行去雾处理,得到无雾图像。本发明的方法对不同浓度的合成雾图和室外真实雾图实现了端到端的恢复图像清晰化和可视化,具有不错的去雾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8093443A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711220635.2
申请日:2017-11-29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H04W28/16 , H04L12/911 , H04L12/9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业务车地通信带宽分配系统,包括:车地通信带宽资源检测单元,用于实时监测系统总带宽和各业务的带宽;车地通信业务承载单元,用于传输车地多业务的通信;车地通信带宽资源管理分配单元,用于根据总带宽和车地多业务通信的需求进行带宽分配并使用粒子群算法优化带宽分配。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多业务车地通信带宽分配系统及方法,针对高速列车车地无线通信带宽资源管理问题,采用“安全优先、动态调配”的策略对能量进行动态分配,从而可以根据传输数据的优先级及实时性要求等指标要求动态分配带宽,有效提升了列车关键安全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及系统带宽的整体利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828426A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511017634.9
申请日:2015-12-29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一种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监测传感网节点能量管理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A、收集能量,通过能量采集单元将电能传输到能量储存单元中;B、传感网负载系统的检测单元实时检测本节点当前时刻的初始能量、传输耗能和传输数据的重要度;C、传感网能量调度系统的能量利用状态汇聚单元汇集各节点的节点当前时刻的初始能量、传输耗能和传输数据的重要度,以及能量采集单元当前电压值,能量储存单元的当前能量值;D、根据各节点的净剩能量、传输数据重要度和实时性要求,确定各节点的能量需求权重;E、根据各节点的能量需求权重,确定各节点分配的能量,并给传感网负载各节点的储能单元进行能量配给。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