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扰流板
    1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400170U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1220015009.6

    申请日:2012-01-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扰流板,包括扰流板主体,在扰流板主体的两端设向下弯折且左右对称的翼端板,扰流板主体中段的厚度大于两端部的厚度,且扰流板主体的后部上翘;所述翼端板呈三角形,在翼端板与扰流板主体的连接处设置倒角。扰流板主体的前部与车体的顶部连接且位于后窗玻璃之上;扰流板主体两端的翼端板分别与车体的左右“C”柱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扰流板主体与翼端板的设置,能抑制车体上部与侧部的风向车体的后下方卷入,改善了车体尾部的流场分部,从而降低了风阻。同时因扰流板主体中段较厚,使扰流板的强度提高,增大了扰流板抗压和抗弯的能力,使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承受外力的冲击,也不易变形。

    一种镂空尾翼及汽车
    1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009936U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21604725.2

    申请日:2023-06-2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镂空尾翼及汽车,包括:位于汽车的背门盖板上方的尾翼本体和两个导流板;两个导流板沿车宽方向对称分布;所述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背门盖板连接,另一端沿车长方向朝远离所述背门盖板一侧延伸、并朝对侧导流板倾斜布置,以围成V型容纳空间;所述尾翼本体位于所述V型容纳空间内,并分别与两个导流板连接。相对于所述尾翼本体而言,两个导流板对气流产生一定的外扩效果;则汽车行进过程中,自车宽方向两侧流向后方的气流可以先达到导流板,经过所述导流板的外扩引流导向后,再聚集至所述尾翼本体方向;因此气流的聚集位置延后,降低了尾流的能量和湍流度,减少了能量耗散。

    一种电子后视镜
    1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519591U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222882044.4

    申请日:2022-10-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后视镜,包括:后视摄像头、周视摄像头、镜座、镜体及连接镜座与镜体的镜臂;镜座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前三角窗的钣金件连接的安装点;后视摄像头装配在镜体朝向车后的一侧方向上布置的安装腔内;周视摄像头装配在镜臂下侧;所述镜臂朝向车辆前方的表面分隔为向上倾斜的迎风面和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镜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水平布置,所述镜臂的背风面从上至下分隔为向下倾斜的导流面和竖直面;所述镜臂的迎风面、上表面和导流面依次圆滑过渡连接;所述镜臂的斜面、下表面和竖直面依次圆滑过渡连接。

    一种汽车尾翼
    1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706007U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21950722.X

    申请日:2022-07-27

    Inventor: 鲁建立 赵志明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尾翼,包括背门和尾翼本体,背门的上安装有从前至后向下倾斜的后挡风玻璃,背门的后部设置有背门后侧部,尾翼本体的上表面为整体上从前至后向下倾斜的扰流面;尾翼本体和背门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尾翼本体的下侧面上设置有构成气流通道的上侧面的导流面,导流面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的迎风面、过渡面和送风面,迎风面设置在后挡风玻璃的上方,迎风面与后挡风玻璃的上表面平行设置,过渡面设置在背门后侧部的上方,过渡面从前至后向下倾斜的角度小于迎风面从前至后向下倾斜的角度,送风面从前至后向上倾斜。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设置汽车尾翼的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汽车高速行驶时的风阻,减小了尾翼本体对车内风噪声的影响。

    一种底板护板及车辆底部降风阻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4565078U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20061443.7

    申请日:2021-01-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底板护板及车辆底部降风阻结构,包括安装在底板尾部下表面且用于覆盖备胎池凹坑结构以引导车底尾部气流快速流过车尾的底板护板本体;底板护板本体包括安装在备胎池的池底下表面的导风结构,导风结构包括引流部和导流部,引流部设置于靠近车头的一端,导流部设置于靠近车尾的一端,引流部相对于车体向地面方向倾斜,导流部相对于地面向车体方向倾斜;底板护板本体还包括位于导风结构两侧的侧板,底板护板本体整体呈与备胎池底面适配的U形,两个侧板的上端分别向车体的两侧弯折形成翻边。本实用新型避免在备胎池凹坑结构位置处形成乱流,有效减低风阻,减少能量损失。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