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散热器总成热应变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184405A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11429304.6

    申请日:2021-11-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散热器总成热应变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根据大数据统计汽车行驶时的各个车速占比;S02:根据气象系统查询不同地区的温度占比;S03:采集汽车在不同温度、湿度及车速下的散热器扁管的热应变值;S04:根据S01的车速占比与S03的散热器扁管的热应变值计算得出在相同温度条件下与不同车速的散热器扁管热应变值;S05:将S02中的温度占比与S04中的散热器扁管热应变值相乘,并将所有相乘的结果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最终散热器扁管热应变值S;S06:比对最终散热器扁管热应变值S与目标值T。本发明可对汽车散热器总成热应变疲劳寿命进行评估,可有效确保汽车散热器总成热应变疲劳寿命达标。

    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

    公开(公告)号:CN113914991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010650691.5

    申请日:2020-07-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壳体上设有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的出液口,第一隔板的下部设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回液孔;还包括进液结构,进液结构包括进液口、进口端与进液口相连通的进液通道、进口端均与进液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分流通道和第二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的出口端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第二分流通道的出口端与第二腔室相连通。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实现动力总成快速升温,提升整车油耗和排放性能;能够降低出液口吸气的风险;提升了气液分离效果,有利于实现轻量化和降本,有利于降低运行时气泡破裂或混合产生的异音。

    一种汽车散热器总成热应变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184405B

    公开(公告)日:2023-06-16

    申请号:CN202111429304.6

    申请日:2021-11-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散热器总成热应变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根据大数据统计汽车行驶时的各个车速占比;S02:根据气象系统查询不同地区的温度占比;S03:采集汽车在不同温度、湿度及车速下的散热器扁管的热应变值;S04:根据S01的车速占比与S03的散热器扁管的热应变值计算得出在相同温度条件下与不同车速的散热器扁管热应变值;S05:将S02中的温度占比与S04中的散热器扁管热应变值相乘,并将所有相乘的结果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最终散热器扁管热应变值S;S06:比对最终散热器扁管热应变值S与目标值T。本发明可对汽车散热器总成热应变疲劳寿命进行评估,可有效确保汽车散热器总成热应变疲劳寿命达标。

    一种散热器扁管应变寿命曲线的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55679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310000823.3

    申请日:2023-01-03

    Inventor: 张晓研 黄华 游杰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器扁管应变寿命曲线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一台待测试的散热器总成,在散热器总成的散热器扁管的根部布置热应变片;S2:对散热器总成循环进行多次高低温冲击试验,直至散热器总成发生泄漏;S3:记录散热器总成发生泄漏时的应变寿命数据和泄露位置;S4:在同一环境温度,多个不同的高低温温差下,分别执行S1‑S3,得到同一环境温度下散热器的多个应变寿命数据,拟合多个应变寿命数据,得到该环境温度下的散热器扁管应变寿命曲线公式;S5:在多个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分别执行S4,得到多个分别与多个环境温度对应的散热器扁管应变寿命曲线公式。本发明能够得到不同温度下的散热器扁管的应变寿命曲线。

    一种汽车蓄水瓶总成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14352399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451445.8

    申请日:2021-12-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蓄水瓶总成及汽车,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蓄水室(2)和集液室(3),所述集液室(3)与外部连通,所述蓄水室(2)和集液室(3)之间设有阀体(10),使得所述集液室(3)内部与蓄水室(2)内部的压差达到预设值时,所述阀体(10)开启,所述蓄水室(2)和集液室(3)连通,反之,则所述阀体(10)关闭,所述蓄水室(2)和集液室(3)不连通。本发明设置了阀体、蓄水室以及集液室,减少了冷却液水滴和高温蒸汽的流失,降低了冷却液的浪费,进一步的减弱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同时,降低了车主保养车辆的成本。

    一种汽车蓄水瓶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591127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481101.0

    申请日:2020-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壳体上设有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的进水口以及与第二腔室相连通的出水口,第一隔板的下部设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第一下开口,第一隔板的上部设有第一上开口,第二腔室内设有入口端与第一上开口相连的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入口端通过第一上开口与第一腔室相连通,导流通道的出口端位于第二腔室的下部。本发明能够减少汽车蓄水瓶运行时产生气泡;提升了气液分离效果,提高了冷却效率,减小了系统噪音;设置导流通道增加的重量较小,对于汽车蓄水瓶的轻量化的负面影响较小,同时由于效果显著,能够减少隔板的数量,有利于轻量化。

    一种汽车冷却系统及汽车
    1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023197U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322657019.0

    申请日:2023-09-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冷却系统及汽车,包括第一循环水路和第二循环水路,所述第一循环水路包括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换热器、第一蓄水瓶和电加热器,所述第二循环水路包括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二蓄水瓶、电池包和换热器,所述第一循环水路还包括暖风芯体,在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上,所述暖风芯体、第一蓄水瓶和电加热器依次连通,所述换热器与暖风芯体并联,所述第一循环水路上还设有第一泵体,所述第二循环水路上还设有第二泵体。本实用新型节约了布置空间。

    蓄水瓶结构及车辆
    1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558420U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21520612.X

    申请日:2022-06-17

    Inventor: 黄华 游杰 张晓研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水瓶结构及车辆,包括蓄水瓶本体,所述蓄水瓶本体具有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上分别设有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的第一加注口、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腔室上分别设有与第二腔室相连通的第二加注口、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和溢气口。本实用新型能充当两个蓄水瓶使用,故能够减少整车上的蓄水瓶数量及管路数量,从而降低了整车的布置难度。

    一种换热器、冷却系统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216897916U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123359844.X

    申请日:2021-12-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冷却系统及汽车,包括散热器芯体和冷凝器芯体,还包括间隔布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内部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隔为第一集流管节和第二集流管节,所述第二集流管内部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集流管分隔为第三集流管节和第四集流管节,所述散热器芯体和冷凝器芯体均安装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散热器芯体与第一集流管节和第三集流管节均连通,所述冷凝器芯体与第二集流管节和第四集流管节均连通。本实用新型可减少前端空气在产品间的窜风,可降低风阻和布置的复杂程度,提高换热效率,提高布置可行性。

    一种膨胀水壶及冷却系统与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22380644U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20204017.8

    申请日:2024-01-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冷却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膨胀水壶及冷却系统与车辆,其中膨胀水壶包括壶体和输送管路组,壶体内设置分离流道,下端开设一开口,该输送管路组包括输送管路和排出管路,输送管路的一端与开口对应设置,另一端与电池冷却系统的冷却管路连通设置;压力水箱盖。自冷却管路内排出的气液混合物进入到输送管路内,部分气液混合物会沿输送子管路进入到壶体内,利用分离流道对该部分的气液混合物进行气液分离,且沿着该出口再从壶体输出到汇流子管路内,另一部分气液混合物则直接沿着汇流子管路流至排出管路内,冷却管路内的气液混合物则再次进入到输送管路中,由此循环,最终实现了将冷却管路内的空气逐渐排空的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