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蓄水瓶及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4439596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011190440.X

    申请日:2020-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隔板组件,隔板组件将壳体的内腔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隔板组件包括第一纵隔板、第二纵隔板和第三纵隔板,第一纵隔板和第三纵隔板之间的腔室通过第一横隔板分隔成流道腔室和封闭隔热腔室;第二纵隔板上端与蓄水瓶的设计最高液面线齐平,第二纵隔板、第三纵隔板和壳体形成防窜流腔室。其能够同时用于两个冷却循环系统,有效防止热传递,并且加注方便快捷,提高生产效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冷却系统总成,所述冷却系统总成包括上述的车用蓄水瓶。

    一种蓄水瓶和双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619338B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010481095.9

    申请日:2020-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水瓶和双冷却系统,蓄水瓶包括瓶体,瓶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瓶体的内腔分隔成三个腔室,三个腔室分别为位于第一隔板左侧的左腔室、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中间腔室以及位于第二隔板右侧的右腔室,瓶体上设有与左腔室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瓶体上设有均与右腔室相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进气口,第一隔板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连通左腔室和中间腔室的第一隔板开口,第二隔板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连通右腔室和中间腔室的第二隔板开口,中间腔室的底部设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即可降低整车布置难度又可保证两个冷却系统的气液分离,还提升了气液分离效果。

    一种蓄水瓶和双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619338A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2010481095.9

    申请日:2020-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水瓶和双冷却系统,蓄水瓶包括瓶体,瓶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瓶体的内腔分隔成三个腔室,三个腔室分别为位于第一隔板左侧的左腔室、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中间腔室以及位于第二隔板右侧的右腔室,瓶体上设有与左腔室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瓶体上设有均与右腔室相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进气口,第一隔板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连通左腔室和中间腔室的第一隔板开口,第二隔板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连通右腔室和中间腔室的第二隔板开口,中间腔室的底部设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即可降低整车布置难度又可保证两个冷却系统的气液分离,还提升了气液分离效果。

    一种汽车蓄水瓶总成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14352399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451445.8

    申请日:2021-12-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蓄水瓶总成及汽车,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蓄水室(2)和集液室(3),所述集液室(3)与外部连通,所述蓄水室(2)和集液室(3)之间设有阀体(10),使得所述集液室(3)内部与蓄水室(2)内部的压差达到预设值时,所述阀体(10)开启,所述蓄水室(2)和集液室(3)连通,反之,则所述阀体(10)关闭,所述蓄水室(2)和集液室(3)不连通。本发明设置了阀体、蓄水室以及集液室,减少了冷却液水滴和高温蒸汽的流失,降低了冷却液的浪费,进一步的减弱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同时,降低了车主保养车辆的成本。

    一种汽车蓄水瓶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591127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481101.0

    申请日:2020-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壳体上设有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的进水口以及与第二腔室相连通的出水口,第一隔板的下部设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第一下开口,第一隔板的上部设有第一上开口,第二腔室内设有入口端与第一上开口相连的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入口端通过第一上开口与第一腔室相连通,导流通道的出口端位于第二腔室的下部。本发明能够减少汽车蓄水瓶运行时产生气泡;提升了气液分离效果,提高了冷却效率,减小了系统噪音;设置导流通道增加的重量较小,对于汽车蓄水瓶的轻量化的负面影响较小,同时由于效果显著,能够减少隔板的数量,有利于轻量化。

    一种汽车蓄水瓶总成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14352399B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111451445.8

    申请日:2021-12-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蓄水瓶总成及汽车,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蓄水室(2)和集液室(3),所述集液室(3)与外部连通,所述蓄水室(2)和集液室(3)之间设有阀体(10),使得所述集液室(3)内部与蓄水室(2)内部的压差达到预设值时,所述阀体(10)开启,所述蓄水室(2)和集液室(3)连通,反之,则所述阀体(10)关闭,所述蓄水室(2)和集液室(3)不连通。本发明设置了阀体、蓄水室以及集液室,减少了冷却液水滴和高温蒸汽的流失,降低了冷却液的浪费,进一步的减弱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同时,降低了车主保养车辆的成本。

    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

    公开(公告)号:CN113914991B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010650691.5

    申请日:2020-07-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壳体上设有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的出液口,第一隔板的下部设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回液孔;还包括进液结构,进液结构包括进液口、进口端与进液口相连通的进液通道、进口端均与进液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分流通道和第二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的出口端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第二分流通道的出口端与第二腔室相连通。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实现动力总成快速升温,提升整车油耗和排放性能;能够降低出液口吸气的风险;提升了气液分离效果,有利于实现轻量化和降本,有利于降低运行时气泡破裂或混合产生的异音。

    一种汽车蓄水瓶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591127B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010481101.0

    申请日:2020-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壳体上设有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的进水口以及与第二腔室相连通的出水口,第一隔板的下部设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第一下开口,第一隔板的上部设有第一上开口,第二腔室内设有入口端与第一上开口相连的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入口端通过第一上开口与第一腔室相连通,导流通道的出口端位于第二腔室的下部。本发明能够减少汽车蓄水瓶运行时产生气泡;提升了气液分离效果,提高了冷却效率,减小了系统噪音;设置导流通道增加的重量较小,对于汽车蓄水瓶的轻量化的负面影响较小,同时由于效果显著,能够减少隔板的数量,有利于轻量化。

    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

    公开(公告)号:CN113914991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010650691.5

    申请日:2020-07-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壳体上设有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的出液口,第一隔板的下部设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回液孔;还包括进液结构,进液结构包括进液口、进口端与进液口相连通的进液通道、进口端均与进液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分流通道和第二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的出口端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第二分流通道的出口端与第二腔室相连通。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实现动力总成快速升温,提升整车油耗和排放性能;能够降低出液口吸气的风险;提升了气液分离效果,有利于实现轻量化和降本,有利于降低运行时气泡破裂或混合产生的异音。

    一种车用蓄水瓶及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4439596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011190440.X

    申请日:2020-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隔板组件,隔板组件将壳体的内腔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隔板组件包括第一纵隔板、第二纵隔板和第三纵隔板,第一纵隔板和第三纵隔板之间的腔室通过第一横隔板分隔成流道腔室和封闭隔热腔室;第二纵隔板上端与蓄水瓶的设计最高液面线齐平,第二纵隔板、第三纵隔板和壳体形成防窜流腔室。其能够同时用于两个冷却循环系统,有效防止热传递,并且加注方便快捷,提高生产效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冷却系统总成,所述冷却系统总成包括上述的车用蓄水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