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试验系统以及风洞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28874B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325519.0

    申请日:2024-03-21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风洞试验系统以及风洞试验方法,涉及风洞试验技术领域,风洞试验系统包括轮罩台架、轮罩主体、轮体台架以及轮胎驱动装置,轮罩主体开设有轮体腔室,轮罩主体为整车外形的局部结构,轮罩主体设置在轮罩台架上,轮体支撑的至少一部分主体结构位于轮罩主体的轮体腔室中,试验轮胎设置在轮体腔室内,轮胎驱动装置位于轮罩主体的内部或者位于试验段平台的下方。本申请的风洞试验系统较好地模拟了轮胎的旋转、接地及加载的运动状态,在保留了轮体腔室等重要的车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低成本、轻量化、模块化的轮罩主体,较好地模拟了轮胎在车辆中的流场环境,隐藏式的轮体台架及轮胎驱动装置也有利于减小测试干扰。

    用于非充气轮胎的支撑体结构及非充气轮胎

    公开(公告)号:CN116922998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971349.9

    申请日:2023-08-02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非充气轮胎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非充气轮胎的支撑体结构及非充气轮胎,支撑体结构用于设置在非充气轮胎的外缓冲层和内缓冲层之间,其包括主体部和两个支撑腿,两个支撑腿的一端分别与外缓冲层和内缓冲层连接,且与主体部的中心点位于同一直线上;另一端均与主体部连接,且均朝向远离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主体部沿轮胎径向的截面形状为中心对称图形,两个支撑腿相对于主体部的中心点呈中心对称式布设,从而能够使得两个支撑体将挤压作用在主体部上,并对主体部进行扭转并缩短,使支撑体的变形较为均匀,不易产生应力应变集中位置,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支撑体的支撑效果,因此提升了轮胎的安全性能。

    非充气轮胎修补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39135B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317438.1

    申请日:2023-03-29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非充气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充气轮胎修补装置和方法,包括两个夹持装置,两个夹持装置对称设置在非充气轮胎的辐条的两侧;每个夹持装置包括安装板和多个矩阵单元,多个矩阵单元阵列安装在安装板上,对应的矩阵单元共同夹持在受损伤的辐条两侧,以检测辐条受损伤位置的受力矩阵;矩阵单元远离辐条的一端用于连通注料管,注料管用于注入热固性弹性体材料,矩阵单元靠近辐条的一端设有开口,热固性弹性体材料通过开口注入受损伤的辐条。通过安装板、矩阵单元组成的夹持装置,本公开既能够检测辐条受损伤位置,又可以针对辐条进行修复,最终可以达到降低非充气轮胎使用成本的目的。

    换热轮胎及车辆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34756A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2210465043.1

    申请日:2022-04-29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轮胎设计及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轮胎及车辆。该换热轮胎包括轮胎本体,轮胎本体的内部具有填料腔,填料腔内填充有相变吸热结构;相变吸热结构包括相变材料,相变材料能够在轮胎行驶状态下发生相变,并在相变过程中吸收轮胎本体的热量。本公开提供的换热轮胎及车辆通过在轮胎本体的内部设置填料腔,并在填料腔中填充相变吸热结构,来吸收轮胎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并且该相变吸热结构包括有相变材料,通过利用相变材料能够通过相变过程来进行吸热的特性,实现了对轮胎的吸热,且不需要借助外部结构来将轮胎内部的热量进行散除,即可实现对于轮胎的降温作用,保证对轮胎的降温效果的基础上,结构更加简单。

    非充气轮胎的支撑体结构、非充气轮胎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7799362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410235145.3

    申请日:2024-03-01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非充气轮胎的支撑体结构、非充气轮胎及车辆,支撑体结构包括两个剪切结构和弹性的剪切件;两个剪切结构的其中一者连接在内缓冲层上,两个剪切结构的其中另一者连接在外缓冲层上;剪切件连接在两个剪切结构之间,剪切件、两个剪切结构具有重合部分,剪切件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两个剪切结构背离剪切件的一端均具有夹角,两个夹角分设在剪切件的两侧,两个夹角内均具有可弹性开合的弹性的连接件,连接件的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的相背的一面分别连接在夹角的两个角臂上,支撑体结构受力比较均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发生应力集中而弯曲或断裂等疲劳破坏的现象发生,提升了疲劳耐久性能和使用寿命。

    轮饰盖、车轮组件及车辆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445585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319424.X

    申请日:2023-10-12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轮饰盖、车轮组件及车辆,轮饰盖包括轮饰盖本体;轮饰盖本体朝向远离车轮的方向凸出成为曲面,轮饰盖本体朝向车轮的一面设有用于将轮饰盖本体可拆卸连接在车轮上的连接结构,曲面的最大弦长为c,曲面的最大凸出高度与轮饰盖本体同侧外缘之间的距离为X,c和X的关系满足0.2≤X/c≤0.5,曲面的最大凸出高度t和轮胎的宽度W的关系满足0.1≤t/W≤0.5,连接结构与车轮连接到位时,曲面的开口端外缘位于轮胎朝向车外的一面和车轮的轮辋之间,平滑流畅的流线形曲面具有较好的气动外形和较低的风阻系数,减少了车轮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降低了车轮的风阻系数和风阻力,提升了气动减阻效果。

    轮饰盖、车轮组件及车辆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400660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329019.6

    申请日:2023-10-13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轮饰盖、车轮组件及车辆,轮饰盖包括圆形的盖本体;盖本体上开设有沿盖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通风孔,各通风孔朝向车外的一侧分别罩设有整流结构;整流结构朝向盖本体圆心一侧的侧壁与盖本体间隔形成整流孔,整流结构其它侧壁与对应的通风孔孔壁密封连接;整流孔与盖本体的径向垂直,对应的整流孔、整流结构内腔、通风孔共同限定出沿盖本体的径向布置的整流通道,车轮行驶时气流从位于背风侧的整流孔中流出,从位于迎风侧的整流孔中流入,从轮饰盖流入或流出的气流方向与前方的来流方向基本平行,有序控制了气流的流动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车轮周围产生乱流、紊流的现象,降低了车轮风阻,提升了轮饰盖的减阻效果。

    非充气轮胎修补装置和方法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039135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317438.1

    申请日:2023-03-29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非充气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充气轮胎修补装置和方法,包括两个夹持装置,两个夹持装置对称设置在非充气轮胎的辐条的两侧;每个夹持装置包括安装板和多个矩阵单元,多个矩阵单元阵列安装在安装板上,对应的矩阵单元共同夹持在受损伤的辐条两侧,以检测辐条受损伤位置的受力矩阵;矩阵单元远离辐条的一端用于连通注料管,注料管用于注入热固性弹性体材料,矩阵单元靠近辐条的一端设有开口,热固性弹性体材料通过开口注入受损伤的辐条。通过安装板、矩阵单元组成的夹持装置,本公开既能够检测辐条受损伤位置,又可以针对辐条进行修复,最终可以达到降低非充气轮胎使用成本的目的。

    非充气轮胎
    1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393956B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232566.1

    申请日:2022-03-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充气轮胎,包括轮毂、支撑件、旋转结构、调节环和外壳层;旋转结构包括夹持部和与夹持部连接的旋转件,支撑件的一端与外壳层连接,支撑件的另一端与夹持部连接,调节环包括圆环和设置于圆环上的连接件,连接件与旋转件连接,圆环上形成有多组固定孔,轮毂上设置有多组第一安装孔,调节环与轮毂可拆卸连接,调节环用于驱动连接件带动旋转件旋转,以通过夹持部带动支撑件扭转,且夹持部还可以调节支撑件平移。该非充气轮胎实现了轮胎的刚度可调,针对不同工况调节不同的旋转角度或位置,实现轮胎最佳的刚度效果,还可进一步提升刚度,以弥补永久变形损失的刚度,大大提高轮胎的行驶性能和使用寿命。

    支撑体、弹性支撑组件和轮胎

    公开(公告)号:CN113246661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716223.8

    申请日:2021-06-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支撑体、弹性支撑组件和轮胎,其中,所述支撑体包括支撑主干、第一支足和第二支足;所述支撑主干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足和所述第二支足,且位于所述支撑主干同一端的第一支足和第二支足具有连接处;所述支撑主干弯曲而形成隆起,所述第一支足与所述支撑主干反向弯曲;所述第二支足具有背离所述隆起延伸的趋势。本发明技术方案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非充气轮胎的承载性能和弹性性能有限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